回了一趟老家,從事建筑行業(yè)的朋友問我城中最美的建筑是什么。我答曰:“紅磚厝。”在閩南,至今我們?nèi)园逊课萁凶觥柏取薄S谑撬麕胰タ茨习补贅虻牟淌瞎琶窬咏ㄖ骸糯筘取?/p>
蔡氏古民居由清末旅居菲律賓的華僑蔡啟昌及其子蔡資深建造,始建于1867年,前后歷經(jīng)四十多年才建造完成,迄今尚存的宅第還有16座。古大厝里的建筑形似殿宇,前埕后厝坐北朝南,三或五開間加雙護厝。白石墻腳、紅磚墻身、硬山式屋頂和雙翹燕尾脊,屬于典型的閩南“官式大厝”。
我記憶深處的古宅正是這般模樣:紅白相間的外墻,紅是老舊沉穩(wěn)的紅磚,白是干練淡靜的花崗巖。門廊的水磨白石上刻著名家楹聯(lián),深凹的石刻字字清秀卻有力,從側(cè)面可以看出一道道漂亮的陰影。門頂兩側(cè)是輝綠石雕刻的八仙過海,冷硬的石頭卻雕出了仙人飄飛的衣角溫柔的皺褶。屋脊兩端是高翹的燕尾,屋蓋上覆以瓦筒。想起之前在華僑新村看過的一張照片,畫面正是層層疊疊的瓦,已生了青苔,甚至開出兩朵小花。閩南地區(qū)的建筑重雕工,蔡氏古大厝里的雕刻就有石雕、木雕、磚雕、泥塑雕,雕刻方式有線雕、浮雕、半透雕、漏空雕等,雕工大方古雅,毫無炫技的痕跡。
寬敞的天井條石鋪地,廳堂里則是大塊紅色方磚,木柱下墊著一尺來高的圓石柱礎(chǔ),既隔潮氣又防白蟻。明亮的廳堂用來祭祀、待客,幽暗而相通的房間便于女眷回避。廳堂的木板壁上至今仍保留著許多晚清文人的題詞。以楷書寫著的家訓,主題是忍讓、和睦,寬厚容人,條條道理至今仍然適用。生活在大厝里的人,無法離群索居,因摩擦而起的一點矛盾和怨氣,慢慢地都會消融在公共空間的溫情里,成為年深日久之后的喟嘆和懷念。主人晚年居住的院落木板壁上題著兩行行書“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文字已經(jīng)斑駁,但灑脫之氣依舊撲面而來。院子里的花窗上,輝綠石細細雕出了蟬、蜻蜓、飛鳥、竹節(jié)……
一間一間走過正厝、廳堂和后軒,親眼看見一百多年前建造的古宅,自然、考究,蘊含著深沉的審美和情思,無法不感慨現(xiàn)代生活的迅捷和便利帶來的粗糙和匱乏。蔡氏古民居穿斗式的建筑結(jié)構(gòu),再加上硬山和卷棚屋頂,夏季陽光曬不到室內(nèi),冬季北風則被外墻擋住。如果導游老蔡不提醒,我一點都沒覺察到建筑群前庭的條石地是斜的。微妙的傾斜度,走路時雙腳無法確切感知,下雨時卻能保證庭院不積水。老蔡說,墻上經(jīng)年不壞的白灰,原料是海蠣殼,而近年修葺房屋時用的水泥,七八年時間就開始剝落。
幸虧這古大厝至今仍有人欣賞、維護,眼睜睜看著好東西一點一點損毀消失,真是讓人無比心痛的事。
戴蓉:復旦大學教師,專欄作家。
編輯 張秀格 gegeprett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