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劍
周祥林,字若溪、號青堂、草青堂?,F(xiàn)為中國文聯(lián)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理事、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研究員、上海電影學院客座教授。出版有《花箋一百聲》《詞間一百聲》《匆匆的三月》《周祥林畫集》《風雅若溪系列(九卷本)》《周祥林草書將進酒卷》《周祥林篆書古詩冊》《周祥林書法集》《周祥林中國畫集》《翰墨唐韻—周祥林書李白詩書法集》等。導演作品有電視連續(xù)劇《走出藍水河》《青花》《書圣王羲之》等。
北京下雪了,又聽到那句流行了很久的話:北京,一夜之間回到了北平!
我想人們對于美,對于傳統(tǒng)都心存而久違。故,每當此際,才會有這樣的興嘆!
我也在這樣的夜晚推門看雪,任雪飄落在衣襟,雖然冷風拂面,心里卻充實了那久違的情境和溫暖。
每每在這樣的時刻,也伴隨了一絲失落和憂傷,時空的懸隔好像被放大和拉長。如此,總覺得那些溫存與美好是在漸行漸遠,甚至有些抓不住的力不從心。
但正當此際,仰望長天,那飄零的飛雪又是真切的,真切到喚起了久違的美好記憶—瓣瓣心香從心底里升起,也是如此真切。
近謁周若溪(周祥林)先生,我到的時候,他正在接受一個采訪。在鏡頭里,他說:三十年前的某天,他去西站接人,去早了,友人未至。在等待的閑暇,他掏出隨身攜帶的一張《書法報》看,看著看著突然聽到過路的人聲:竟然還有這種報紙?叫什么《書法報》?……他說,他聽到這樣的疑問時,如芒刺背,心理落差很大,他說:“書法之于我是每時每刻不容稍懈且最為珍愛的日常和情思,但在別人,居然麻木到聊勝于無?!边@對于一個熱愛藝術(shù)和文化的人來說,聞此震驚之余,亦有大大的失落和行動的迫切。他說,他后來報考電影學院學導演,面試時被問及為什么要學導演時,他的回答也同樣令面試老師感到意外。他的回答是:我學導演不是想做導演,我是想拍《王羲之》。
我想,人對于傳統(tǒng),對于這世間的美,一旦能體會并存于心底,大概便會生出期待。就像這北京的初雪,每當此際,喚起的不止是對雪的記憶,更是那記憶中的美好心境。而當一個藝術(shù)家,一個文化人久存此念,那他于藝術(shù)及創(chuàng)作的體驗亦每每深刻而獨立,越發(fā)自覺及自我,與當下浮華的各種觀念和態(tài)度自然保持著距離,不為所動,周若溪便是這樣的藝術(shù)家。那次采訪,他說:“藝術(shù)固無對錯,卻必有雅俗。俗,五花八門,毋論之;雅,必從詩來?!边@種洞見直指根本,雖不能說大音希聲,但其刪蕪見本處,亦可鑒道心。
周祥林 隸書我臨君誦七言聯(lián) 178cm×33cm×2 紙本
在另一次研討會上,他說:人文價值的核心就是內(nèi)心和自然,其他都是外在形式。書法到底是什么?有人把書法當作藝術(shù),我覺得不對,書法不是藝術(shù)。到了一定境界以后,你還說書法是藝術(shù),你就不懂中國文化,書法是中國人的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文化延續(xù)方式。
還有一次,我去訪他,坐定以后,他突然問我:“丁劍兄,你說李白有沒有朋友?”被這突如其來的一問,我也一時無語以對,如果從一般層面去理解,“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何其灑脫,何等忘我,李太白怎么會沒有朋友呢?置諸天地之間,高山流水、一草一木,美酒羔羊,無不賓客,皆是朋友。但是,若溪先生語我:我覺得,李白沒朋友。吾問:何也?對曰:你且看“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余聞之,肅然、釋然。這樣的覺悟,大抵可以穿越千年,可以相見太白,可以讓李太白流出淚來……
以上一二,余從若溪先生十年游,類似見識,時常有之。所能會意者,便會惺惺相惜,珍之重之,因為美好的情境,心存而恒在!
藝術(shù)、人生,應(yīng)該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