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紅
教學目標:
1.能借助注音及注釋讀準字音,讀通文意。寫好“軸、曝”兩個生字。
2.能抓住描寫人物形象的詞句,想象故事細節(jié),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個故事。
3.從體裁熟讀課文,與同學交流對文中人物的看法。了解一般學習古文的方法。
4.理解藝術創(chuàng)作離不開細心觀察,要尊重生活的道理。
教學重點:
1.了解一般學習古文的方法,通過注釋,讀通文意。
2能用自己的話講故事。
教學難點:
抓住關鍵句子,理解文章蘊含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談話導入:同學們,正式上課前我們來做個游戲——對詩,老師說上句,你們接下句好嗎?(逐句出示)
黑云翻墨未遮山,竹外桃花三兩枝,
不識廬山真面目,卷地風來忽吹散,
欲把西湖比西子,人有悲歡離合,
2.同學們會發(fā)現(xiàn)這些家喻戶曉的句子都出自蘇軾之手,(板書:蘇軾)蘇軾不僅能詩,而且善文,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一篇文言文。
二、通讀——知文意
1.了解體裁——題跋
其實,蘇軾在書法和繪畫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詣,他所寫的這篇文章,就與唐代畫家戴嵩所畫的牛有關。從體裁上來看,這是一篇題跋,(板書:題跋)何為題跋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出示)
2.復習文言文學習三步法
對于文言文我們該怎么學習呢?老師相信你們一定有自己的方法,誰來說一說?(預設生:讀準字音、讀準停頓;讀通句子,明白文章內容;領悟文章的道理。)是的,讀準,讀通,讀懂。只要做到了這三步,就能學好一篇文言文了。
3.初讀課文。
(1)讀第一自然段
出示課文原文:蜀中有杜處士,好書畫,所寶以百數(shù)。有戴嵩《?!芬惠S,尤所愛,錦囊玉軸,常以自隨。
(2)讀第二自然段
出示課文原文:一日曝書畫,有一牧童見之,拊掌大笑曰:“此畫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兩股間。今乃掉尾而斗,謬矣!”處士笑而然之。古語有云:“耕當問奴,織當問婢。”不可改也。
(3)讀全文
同學們,你們留意到沒有,他們在讀的時候,不光讀得流利,還關注到了停頓,讀出了節(jié)奏感,讓我們學著他們的樣子,一起讀課文。(出示全文)
三、趣讀——入情境
1.分析人物悟趣味。
(1)讀了幾遍,我們都知道了文章的意思。這篇文章里有兩個主要人物,分別是誰?(板書:杜處士、牧童)
兩個人圍繞什么發(fā)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板書《?!罚?/p>
(2)是呀,同樣的斗牛圖,不同的趣味。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用橫線畫出描寫杜處士的句子,用波浪線畫出描寫牧童的句子,再用一兩個詞寫寫他們對《?!返牟煌憩F(xiàn)。(出示學習提示)
描寫杜處士的句子,誰找到了?讀一讀。
(3)出示:蜀中有杜處士,好書畫,所寶以百數(shù)。有戴嵩《?!芬惠S,尤所愛,錦囊玉軸,常以自隨。
(4)同一幅斗牛圖,杜處士尤所愛,小牧童是樣的表現(xiàn)呢?你找到了哪句話?
出示:有一牧童見之,拊掌大笑曰:“此畫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兩股間。今乃掉尾而斗,謬矣!
這里有一個詞語,既描寫了小牧童的動作,有寫出了他的表情,是哪個詞?(拊掌大笑)“拊掌大笑”是怎樣的笑?(拍著手笑)
我們要讀好小牧童,就要讀好他的笑,同桌之間練一練。誰來讀一讀?(評:瞧,加上動作、表情去讀,人就變得鮮活了。)還有誰想讀?(評:老師看到了一個率真的小牧童!)
(5)同樣是笑,牧童是撫掌大笑,處士是笑而然之。這兩處笑,能不能換一換呢,說說你的理由。
(指導學生從課文內容以及人物身份年齡兩方面入手來回答。)
你關注了課文的內容和人物的身份。你看,一個笑字刻畫了兩個人物,作者的語言是多么精妙。
2.加入想象講故事
同學們,好的故事應該講出來,分享給更多的人,接下來,就讓我們來講一講這個故事,請你任意選擇一個角色同桌間來練一練,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帶上動作表情。(出示)
小牧童:我是一個小牧童,一天放牛回來,正看到一個姓杜的讀書人在曬畫……
杜處士:我是杜處士,特別喜歡收藏書畫……
我是蘇軾,一天,看到了一件有趣的事情……
生練講
指名講
四、點名道理
1.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蘇軾在講完故事后,對于這件事發(fā)表了自己的觀點,引用古人的話——生說:“耕當問奴,織當問婢。”(出示)
2.古語有云:耕當問奴,織當問婢
今日有云:畫牛當問()
生病當問()
學習當問()
()當問()
同學們,從中你明白了什么?(預設:多向別人請教。要向內行請教。藝術創(chuàng)作離不開細心觀察,要尊重生活。)
讓我們再讀讀這句話。出示:耕當問奴,織當問婢。
五、總結全文:
1.最后,科普一個小知識。實際上牛在相斗時,因為品種等各種原因,有一些是尾搐入兩股間,有一些是掉尾而斗。史學家認為這個故事中的“牧童”應該是只見過“尾搐入兩股間”,戴嵩研究的則是“掉尾而斗”。從今天的眼光來看,不能說誰對誰錯,他們都對生活進行了細致的觀察。
2.寥寥的93個字,把我們傳統(tǒng)的畫作之美,語言之美融為一體,講述了一個豐富有趣的故事,又告訴了我們一個亙古不變的道理。讓我們拿起課文再讀全文,感受文言文的簡約優(yōu)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