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裝也曾像女裝一樣繁復奢華,也經歷過平淡無奇,但現(xiàn)今又充滿了意想不到的生命力。
比起千變萬化、不斷顛覆經典的女裝,男裝似乎一直在走平穩(wěn)發(fā)展的路線。男裝的變化,基本集中在襯衫、西服、夾克、風衣、大衣的細節(jié)上,太過Over的廓形和款式只存在秀場和展覽中,很難在日常生活中被接受。
但其實男裝并不是一開始就如此無趣的。追溯到中世紀時期,男裝的變化可謂豐富多彩,那時的男性愛美,甚至超越了女性,從最開始的緊身衣配長斗篷,發(fā)展到各式各樣的外衣、圓餅頭飾、帽式裝飾衣袖、敞胸披肩,下裝有長筒襪、短靴,后來變?yōu)榫o身男褲,材質也相當多,綢緞、絲毛混紡、呢絨、大馬士革呢、條呢、金線緞、各種皮毛等都可以是男裝的衣料,而且受到東方服飾中的裝飾和紐扣也被用來裝飾其上,男裝外套上常能看見一列紐扣或寶石,甚至內衣也用寶石和紐扣裝飾。當時上到貴族下到平民,人人都追求時尚,男女服飾都講究裝飾,且女裝晚禮服領口大開特開,男裝外衣也變得越來越短,甚至到了無法遮羞的長度,在那個以宗教為主導的年代,這些衣飾開始遭到神父的反對,以至于議院不得不出文件規(guī)定上衣的長度。到了“太陽王”路易十四時期,巴洛克風格
讓男裝變得更華麗。眾所周知,路易十四一生酷愛時尚,但卻對自己一米五幾的身高不是很滿意,于是他叫鞋匠在給他做鞋的時候在腳跟處墊上厚跟,形成了現(xiàn)代意義上第一款高跟鞋,且在上流社會中盛行起來。這個時候的男裝追求繁復夸張、艷麗奢華,袖子一定要有花邊裝飾,馬夾要精致短小,為了突出里面的有大量蕾絲和絲帶裝飾的襯衫,一件男式襯衫甚至需要100多米長的緞帶裝飾,燈籠褲、緊身長襪、帶馬刺的靴子也是時髦單品,還有羽毛裝飾的大帽子和佩劍,人們所能想到的女裝的華麗繁復被用在了男裝上,幾乎超越了男性風格的界限。
而路易十五的洛可可風格時期,男裝仍繼續(xù)采用下擺寬松的上衣,衣袖帶有蕾絲花邊裝飾,或從袖口露出鑲了花邊的襯衫,褲子呈袋狀寬松地垂至長襪處,然后用玫瑰花飾帶系起來,這可以說是現(xiàn)代西裝的原型。這一時期男人們都戴著各式各樣的假發(fā),和女人一樣撲上白粉化妝,耳環(huán)鉆飾一樣不少,不留胡子,普遍都戴有著鴕鳥翎毛或流蘇絲帶裝飾的三角帽,所有的服飾都以“嬌氣陰柔”來表現(xiàn)男性優(yōu)雅的氣質。這一風潮,曾被評為“法蘭西畸形”。
在文明繁盛的時期,往往是男人與女人的共同繁盛,和男性華麗服飾相稱的,也同樣是女性思想的開放。當男裝到達了奢華的極致后,便開始慢慢趨于簡潔,但無論在哪個時代,戰(zhàn)爭和動亂改變的不僅是社會秩序,著裝風格也會受到影響。從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在英國工業(yè)革命和法國大革命的影響下,接連不斷的戰(zhàn)爭褪去了男性衣著上的繁復層次,也掃清了一切配飾。男裝上衣去掉多余的量,衣擺不再那么向外張,變得實用起來,這種上衣稱作夫拉克(frock),其最大的特點是門襟自腰圍線起斜著裁向后下方,這便是燕尾服的前身,也是現(xiàn)代晨禮服的始祖,紳士們的衣服材質仍然是上等絲綢,常帶有印花或條紋圖案,其中最典型的穿法是夫拉克、基萊(現(xiàn)代西式背心的前身,gilet)和克尤羅特(culotte)組成的三件套,這作為上流社會男子的社交服一直用到19世紀。戰(zhàn)爭結束后的短暫和平時期里,男裝延續(xù)著各種組合的三件套形式,現(xiàn)代型的襯衫和領帶開始出現(xiàn),在此之外還會有各種毛織物的短大衣和披肩長袖大外套,軟呢帽、硬殼平頂草帽和正裝用的高筒窄檐絲織禮帽是這段時間男人們的裝飾。
直到20世紀,因為一戰(zhàn)和二戰(zhàn)的爆發(fā),男裝再次經歷了一次大變革。燕尾服被簡化,男士無尾禮服在美國紐約誕生;長至臀部的西裝變成寬肩收腰的合身短西裝,愛德華時代倡導的一日要根據不同場合多次更換服裝的傳統(tǒng)受到現(xiàn)實狀況的限制,日常西服依然是流行款式;軍裝風格大行其道,防水風衣、皮革飛行員夾克、斜紋棉布褲、羊毛衫及T恤成為了大眾休閑服裝。在經歷了戰(zhàn)后經濟大蕭條時期后,電影明星的穿著也帶起了一種新風格的流行,藍色牛仔和黑色皮夾克成為了叛逆的符號,這兩種服裝由于James Dean在電影《無因的反叛》和Marlon Brando在《碼頭風云》中的穿著而風靡一時。加上年輕人的“反叛”思潮和性解放運動,男裝突破傳統(tǒng)出現(xiàn)了更多可能性,優(yōu)雅的肯尼迪風格、混搭亂配不修邊幅的嬉皮士風格、搖滾朋克服飾、運動衫和喇叭褲、西部牛仔風格到今天流行的街頭嘻哈風,短短的數(shù)十年間男裝擁有了無數(shù)可能性。
近現(xiàn)代涌現(xiàn)的設計師們更是天馬行空,完全打破了傳統(tǒng)男裝的束縛,無論是設計還是剪裁上都不按理出牌,給我們帶來非常大的驚喜。從川久保玲、山本耀司、三宅一生將有著東方韻味的解構設計帶到歐洲時起,男裝便不再只有傳統(tǒng)板正的剪裁,即使披掛、重組的解構設計被稱為“乞丐裝”,也掩蓋不了有個性的年輕人對它們的喜愛。如果以山本耀司來舉例,他極富設計感的解構手法、極簡的線條,再配以簡潔魔魅的黑,三者構成了這個時代常人無法追趕的前衛(wèi)與潮流,他的設計又通常帶著哲學意味,越深入了解越無法抗拒其魅力。
而近年來,“無性別主義”的男裝也成為了時裝周上的一個重要趨勢,越來越多設計師用粉色、印花、蝴蝶結、薄紗、絲綢、花紋皮草等元素來構建性別模糊的男裝世界。喜愛從藝術中汲取靈感的Prada、換了創(chuàng)意總監(jiān)的Gucci、用“陰柔”元素來表達反叛的J.W.Anderson等等,顛覆了男裝沉穩(wěn)無聊的既定形象。更有一部分新銳設計師,將透視上衣、包臀短褲、
裙裝放到了設計中,服裝調色板也基于男女共穿的基礎,將粉嫩的顏色直接融進細節(jié)里。在現(xiàn)今這個自由度和接受度更開放的時代,“無性別”男裝的回歸,似乎讓我們回到了幾百年前的法國,男女裝并未有太大差別。這也不得不讓我們感慨,時尚圈從來都能夠包容男人柔軟和女性化的一面,正是有無數(shù)的可能性,才創(chuàng)造出了那么多精美絕倫的時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