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作品簡析: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此詞為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歲次丙辰)蘇軾在密州(今山東諸城)所作。此時蘇軾在政治上的處境并不得意,和胞弟子由(蘇轍字子由)也已有七年未得團聚,心中頗感抑郁??墒窃~人并沒有一味沉浸在離別的傷感中,而是轉(zhuǎn)向了一種達觀的態(tài)度,在明月的陰晴圓缺中,體悟到人生的聚散離合乃是常態(tài),滲入了濃重的哲學意味,提升了全詞的格調(diào)。題序既交代了詞的創(chuàng)作時間和緣由,也確定了詞中所抒情感指向——丙辰年中秋佳節(jié)之時,詞人暢醉,作此詞以懷念遠方的胞弟。
詞的上片望月,以明月之皎潔喻自身之高潔。“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詞人抬頭望月,舉杯相問,這樣的皎潔的圓月何時才出現(xiàn)呢?結(jié)合詞人當時的境遇可知,此處有一種失意悵惘的情緒隱沒其中。詞人接著展開想象,不知此時天上的月宮是何情形,今夕何夕?此處明寫詞人對月宮的好奇,暗指詞人此時已動了出世歸隱的念頭。詞人想乘風而去,但又擔心經(jīng)受不住廣寒宮的寒冷蕭瑟,這里體現(xiàn)了蘇軾既想出世卻又留戀人世繁華的矛盾心態(tài)。但最終還是入世的想法占了上風,“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與其飛往廣寒清虛的月宮,還不如留在人間,于月下起舞,起碼還有清影相隨。
詞的下片懷人,以明月之圓缺喻人生之聚散?!稗D(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轉(zhuǎn)”“低”指月亮的移動,暗指夜已深。月光照偏了華美的樓閣,又低低地透進雕花的門窗里,照著有心事不能安眠的人。“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明月既圓,便不應有恨了,但為什么偏偏要趁著人們離別之時團圓呢?詞人以反問的語氣暗惱明月不通人情,加重了離愁之傷感。緊接著詞人筆鋒一轉(zhuǎn),由感性轉(zhuǎn)為理智,人有悲歡離合,月亦有陰晴圓缺,自古就如此,世間本就難得十全十美之事。既然如此,又何必怪明月呢?最后詞人向世間所有離別的親人發(fā)出了誠摯的祝愿——“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此句打通了時空的界限,雖與親人相隔千里,但共浴在同一片月色之下,同享月之陰晴,又何嘗不是一種心理慰藉呢?
這首詞歷來被認為是中秋詞的絕唱,詞境豪邁磊落如天風海雨,情懷樂觀曠達如皓月當空,南宋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后集》中寫到:“中秋詞,自東坡《水調(diào)歌頭》一出,余詞俱廢”,雖只代表一家之言,但該詞功力,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