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社群以前只有一個,也就是老板社群,這是一個年費方式的付費社群,社群里不光是簡單的營銷案例學習、頭腦風暴,更重要的是人脈的互通。凡是社群里有人問問題,我都會比較耐心地回答,有時候的回復甚至多達1000 余字。不過我一直以來都有一種焦慮,因為這個模式不具備可復制性,現在7個群3000多人,身為勞動模范星座摩羯座的我,一個人或許還可以搞定,但是當有30個群、300個群的時候,我是肯定搞不定的。
所以,我前段時間把腦細胞老板社群做了一些調整,以前的社群是一個“平面”社群,而現在我把社群做成了一個“立體”的社群矩陣。只有把社群分了層級,整個體系才會出現勢能,有勢能才有吸引力,才能讓信息和人流動起來,上面的人怕自己被淘汰降下去,下面的人想努力上去,那么整個體系就有了流動性,變得有活力。我一共把原有的腦細胞老板社群拆分成了5個層級種類的社群。
我在現有的老板社群里建立了一個叫“錦囊會”的智囊團組織,群員都是在腦細胞老板社群里招募的,不過要求很嚴格,必須是有一定的營銷基礎的人才可以加入,必須先將以前自己做過的營銷案例發(fā)到我郵箱里,經過嚴格的審核后才可以加入。到現在,這個社群還不到40人,不過成為錦囊會成員是很光榮的事情,將終身免費成為老板社群的群員,而且我還會導入大量的商業(yè)機會和人脈給他們。做法很簡單,但是很有用,在我們自己開發(fā)的會員系統(tǒng)里到處都能看到他們的聯系方式和個人檔案,甚至在他們的微信群名片里都為他們提供專屬的個人簡介鏈接,以便其他人很方便地了解這個人的情況,我也經常在成千個群里推薦他們。
但是,他們也必須為這個社群付出更多的精力,需要被我“折磨”,因為他們每周都必須交作業(yè),必須把本周遇到的營銷案例,看到的、聽到的有價值的商業(yè)信息分享到錦囊會的群里。不過,對每一位錦囊會的成員來講,這也是逼迫自己學習和洞察生活的一種方式,最終受益的都是自己。
以前在老板社群里,每天都是我在跟大家做分享,我累不說,而且視角、口味都是有限的。但是現在,因為有了他們交的這些作業(yè),我就相對來說輕松一些了,更關鍵的是我一個人的視角肯定有限,而40位懂營銷的觀察員所產生的內容就很豐富了,對于這些內容,我也會挑選一些比較好的并且附上我自己的點評轉發(fā)到下層的社群里,社群里的內容來源問題就解決了。
這一層就是最早做的老板社群,每天做營銷案例分享、頭腦風暴、人脈連接和資源共享。群里管理非常嚴格,不能說早安、不能聊閑天、不能發(fā)紅包、不能發(fā)動圖表情,只能說干貨、說正事,每隔幾個小時開一次腦洞。發(fā)展3年時間,現在有3000多名老板群友,續(xù)費率、好評度都比較高。
這一層社群類型主要是由第二層社群的同學免費申請后,自己去搭建的分群。其實現在大部分人都有做自己社群的意愿,因為可以搭建自己的流量池、打造自己的商業(yè)影響力、積累自己的人脈和資源,無論是賣產品還是招商加盟,又或者是培訓員工,都會比較容易。但是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最難的就是社群長期、穩(wěn)定、高質量的內容輸出。但是,我們社群最多的就是內容。所以,第二層社群里的老板同學現在可以去免費開自己的分群了,可以把上一層社群里的內容轉發(fā)到自己的分群里,與此同時,我每周會到分群里做一次免費營銷課分享,我已經做好免費分享2年以上時間的打算了。有這樣的內容,分群才能很好地成長起來。
更重要的是,我們還為各個分群開發(fā)了社群系統(tǒng),分群可以做成收費群,有專門的社群收款、管理工具,分群主每邀請一位老板進自己的分群都可以收38元的分群會員費,收了分群會員費還送我的營銷日記等福利。
這些分群會員的繳納的費用我們不要,每單只扣除騰訊轉賬的手續(xù)費,余下全部歸分群主所有。有這樣的內容加持、現金激勵,分群的建立速度非??欤谝恢芫徒藥浊€分群出來,厲害的分群群主一個月收入2萬多現金。
另外,只要分群主將我們的一些產品和服務推到自己的分群,并且產生收益,分群主都可以分潤,比如介紹一位999元的老板社群的同學加入,分群主可以分潤200元以上。
可能你會說,分群的很多內容都來自于總群,分群才38元,總群卻收999元,那人豈不都去加分群而不加總群了嗎?其實根本不會出現這種現象,因為分群里的內容畢竟是有限的,分群主不可能勤奮到將100%的內容都去手動轉發(fā)。另外,總群里交了999元的老板肯定和分群里交38元的老板的自身實力和人脈質量完全不同。比如阿里巴巴的高層、聚劃算的創(chuàng)始人在總群,京東眾籌的高管在總群,年收入18億的微商大咖在總群,但是這些人不會出現在分群,總群和分群的價值感還是完全不一樣的。
第一層社群:錦囊會
第二層社群:腦細胞老板社群
第三層社群:老板社群的分群
第四層社群:每周營銷分享群
第五層社群:聯盟社群
第三層社群是由老板社群總群里的群友組建的,第四層的社群就相當于非總群的普通粉絲組建的群,任何人都可以免費申請組建自己的社群,但是就不會有總群里每幾個小時就有的營銷干貨分享了。不過,我每周依然會到這些分群里做免費的營銷干貨分享。
粉絲群主組建這個“每周營銷分享群”也會有很高的現金收益,每介紹一位老板同學到自己的分群依然可以獲得38元的收益,我們也依然是一分錢不要,都歸群主所有。每推薦一位同學到老板社群的總群也會有200元的收益,如果長期堅持,收益可觀不說,更重要的是可以利用我們的社群、我的個人品牌、欄目品牌來給自己賦能,聚集更多的資源和圈子。
如果你不想要現金收益,想免費拉人進你的分群,我們也不阻止,因為有一些老板有特殊的需求,比如賣飲料的經銷商,為了給終端零售商提供免費的學習福利,為了讓渠道商、經銷商的關系更緊密,也會想組建自己的內部學習社群。對此,我們也是非常歡迎的,我們要的是影響力,要的是讓更多人學習到真正的、說人話的營銷知識。
現在每個人都有大量的微信群,但是90% 都是死群,我們的社群內容完全可以為這些人的這些社群賦能。群名不用改動,群主地位也繼續(xù)保持,只要你愿意,我可以定期到你的微信群里做營銷干貨的分享,幫你把社群給做活過來。所憑借的就是營銷干貨,就是內容和資源。
社群絕對是一個永遠不會消失的模式,因為人類最早的群居形態(tài)就是以社群的方式體現的,只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前是線下圈層社群、商會社群,現在是微信社群、QQ 社群,載體變得不同罷了,但是核心都是人與人連接的地方。
關于社群,有一個體會是需要跟大家分享的,那就是要改變觀念,接受社群有生命周期這回事。有人專門做過數據統(tǒng)計,大部分的微信社群都逃脫不了只有34天壽命的魔咒,哪怕是相親相愛的同學群,34天以后都會一片沉寂,甚至發(fā)個紅包大家都懶得去搶,這是正常現象。所以我們一定要正視和接納這個問題,當一個群進入死亡沉寂期以后就應該果斷放棄,建立新的群。在老群里發(fā)一個公告,說清楚現在要新建一個群了,愿意進的可以拉進新群。說來也奇怪,老群里的那些人只要一到了新群,立馬又會活過來了,話開始多起來,可能這就是新群的新鮮感吧,百試不爽。
還有非常多的人專門做快閃群,比如通知大家會在一個微信群講公開課,講完以后就解散。其實這樣做反而會有很強的緊迫感,讓人更加珍惜。在微信群解散前發(fā)的商業(yè)信息也是轉化率最高的廣告,比如,在群解散前群主最后發(fā)一句:“本群將解散,有興趣報名我們付費學習課程的加我微信?!边@種欲擒故縱的商業(yè)轉化效果極好。
群冷是正常的,不過,不說話不代表大家不會爬樓、不會看群里分享的信息,比如群里發(fā)布的一些商業(yè)機會、一些聚會活動,報名的人依然超級多,所以,群里真熱鬧、假熱鬧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社群里能持續(xù)不斷地輸出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