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任何個體都是值得被愛、被接納、被肯定的,“希望”是“改變”最重要的成份,改變也一定是有可能的,就算外在的改變有限,內在的改變還是可能的。不管是來訪者,還是作為咨詢師,都擁有一切所需的內在資源得以成功的應對及成長,只要你被充分看到與聽到。
關鍵詞:青少年情緒問題
一、案例再現(xiàn)
(一)來訪者L基本情況:
1.L基本人口學資料:女,20歲,成都人,家里四口人,父母,在讀一年級的弟弟和來訪者。目前大二,長頭發(fā),戴眼鏡,身高1.6m左右,中等身材,長相普通。
2.L主述:最近情緒很不穩(wěn)定,很暴躁,忍不住就想要爆發(fā)出來,遇到考試,壓力就會感覺很大。為了考好,會放下考試以外的所有事,比如可以鍛煉自己實踐能力的實習機會或者社團活動。但是自己心理很清楚,大學里學習成績不是最主要的,看到其他同學可以一邊準備考試,一邊愉快的玩耍,太羨慕他們的心態(tài)了。高三就發(fā)現(xiàn)自己存在這樣的癥狀,當時去了醫(yī)院,醫(yī)生開了很多檢查項目,但未做,一是因為忙,二是父母不同意。進入大學后,大一上很放松的度過了,大二上每次期末都考班上第一,成績開始變好了,壓力也隨之增大了,焦慮程度也感覺上升了?,F(xiàn)在內心很糾結矛盾:一方面想考好,因為被所有同學捧著的那種感覺會很自豪,與同學關系尚可;但又不想考那么好,因為壓力太大,過得一點不開心。
(二)L的身心狀況評估
綜合L的各方面情況,初步評估L的癥狀為一般心理問題。
(三)來訪原因:主動前來咨詢,前來咨詢前的上個周二,有體考,前一天,就開始焦慮起來,壓力特別大,想了很多考試的場面,因此不斷給媽媽打電話,前兩次媽媽很有耐心,后面就沒有耐心了。后面又給玩得好的同學打了兩個小時電話。自己這種矛盾、糾結、考前按捺不住的緊張、抓狂狀態(tài)很不舒服,不想每次都找家人或者同學,所以前來尋求心理咨詢。
(四)L描述對父母及同學關系的認識:母親習慣性抱怨,經(jīng)常抱怨自己在家里的地位不高,沒有話語權。但L覺察到,母親在家的地位跟其他的女性在家的地位無多大差別,屬于正常女性地位,但她還是經(jīng)常會因為小事而大發(fā)雷霆,并且對事事都充滿了批評的態(tài)度,經(jīng)常使用“不應該!”;父親處事優(yōu)柔寡斷,與父親的思維想法不一致,所以基本遇事就習慣找母親,但在母親那里基本找不到支持與力量,談到母親時,來訪者流淚。L認為是因為自己成績好,同學才跟她保持好的關系,說她溫柔,來訪者認為是為了討好自己。
二、案例分析
本案例來訪者的問題屬因考試引發(fā)情緒焦慮,屬一般心理問題。咨訪關系維持四周,后由于放暑假,故結束,本案例從以下方面開展咨訪工作。
(一)初次攝入性會談中,了解到L性格好強,也較敏感,尤其在人際關系中敏感多疑比較明顯。從L的自述中,充滿了對未知的恐懼與焦慮。可追溯到L從小與主要照料者的依戀關系未建立好,缺乏及時回應細心的照料,情感需求未被滿足,關系中或是后期婚戀關系中,易缺乏安全感,難以建立信任感。
(二)L自述中,存在較多不合理認知。
(三)L家譜圖中,顯示L在人際關系中互動模式是疏離的。這也導致L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時,會孤立無援,嚴重時會自我攻擊,或在親密關系里,用攻擊來表達親密,因為L可能內化了父母之間以及父母對自己的模式,潛意識就不停的在尋求被看見、被關注。在L內心深處擾動,無人傾聽與理解,于是始終在尋求表達。另外,通過家譜圖以及L對父母的描述,父母作為L的重要他人,給予到的支持、建議與力量卻很少,L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薄弱。
三、案例解決思路
與L建立了信任與安全的咨詢關系,就已經(jīng)成功了一半?;诎咐治?,本案例這樣工作。
(一)填寫咨詢登記表,詢問L基本情況,簽訂《知情同意書》,重點說明保密原則和保密例外。初次訪談,反饋,建立安全與受保護的咨訪關系。
(二)整理初次訪談的資料,對L的問題進行個案概念化,對L問題進行評估,鑒別L的問題是發(fā)展性還是病理性心理咨詢等。
(三)L的焦慮情緒得到緩解,L內心吶喊的聲音被聽到,L內心那個充滿了不安全感的小孩被看到。此時,L的內心已打開,允許別人去協(xié)助她處理內心的繁雜。此時咨詢師采用資源取向技術,輔助來訪者覺察其存在的不合理認知。引發(fā)來訪者思考與發(fā)現(xiàn)自己身上存在的閃光點與吸引別人的地方,對別人的行為與言語進行客觀歸因,重構對自己的認識。最后給來訪者布置家庭作業(yè)——畫家譜圖。
(四)第三次咨詢時,讓訪者以第三視角來觀看自己的家譜圖,并且一起與來訪者與探討家譜圖。來訪者的家譜圖包括了家庭成員的年齡,性別,職業(yè)以及來訪問者對家族成員印象的關鍵詞。通過與來訪者一起分析,引導來訪者看到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感受自己與家人的聯(lián)結,以幫助來訪者澄清與看到家族成員對自己的態(tài)度、職業(yè)期待以及來訪者對自己的期待兩者之間的沖突。
(五)第四次咨詢,來訪者看到自己的家譜圖,收獲了不一樣的感受。其反饋到:自己在家處于孤立的狀態(tài),父親與自己的距離很遠,母親與自己雖有聯(lián)結,但自己的內心世界的真實想法與情緒,母親并不能理解。自己除了處理自己很多的情緒與成長問題以外,也在做母親的庇護人,自己確實承受了很多。此時,咨詢師及時肯定了來訪者的思考,并順勢而為,助推來訪者給與自己允許。
四、案例反思
此案例持續(xù)了四次,咨詢效果良好。這得益于來訪者自身所具有的自我覺知能力與反思能力,咨詢中還有很多需提升之處。
大學生處在自我同一性建立的中后期,其三觀還未完全建立,對自我認識尚處在一個不斷探索的階段。脫離家庭、父母的管束后,他們享受著期盼已久的自由同時,又其怯生于外面紛繁復雜又具有誘惑的世界。此時,學生的社會支持主要來自同伴,發(fā)展與建立穩(wěn)定的同伴關系對其心智發(fā)展尤為重要。同伴的之間得互動,可以給與彼此不同得反饋與認識。因此,需適當給到人際交往技巧,引導其在人際關系中呈現(xiàn)與表達自己很重要。
其次,良好的咨訪關系,也可以讓來訪者在這段關系中學到新的技能,以新得視角去看待自己。咨詢師不帶任何個人偏見與價值評判,始終以一個協(xié)助來訪者解決問題的角色出現(xiàn)在咨訪關系中,特殊情況除外。咨詢師要給到來訪者抱持、滋養(yǎng),無條件支持,積極的關注。并且設身處地,站在來訪者的立場去思考。
最后,大學生的情緒管理能力因人而異。案例中L為大二女生,容易面臨來自人際交往方面的壓力。當她們陷于心理困境時,更需要心理支持。
作者簡介:
黃琳(1991—),女,漢族,重慶人,西南大學應用心理學碩士,助教,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