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蘇州太湖上捕銀魚的漁民。
1981年,青縣興濟鎮(zhèn)騾馬集市。
1981年6月19日,沈興大(右)、劉世昭(左)即將離開北京踏上騎行京杭大運河的征途。蔡蕃 攝
1982年,劉世昭與沈興大在杭州拱宸橋橋前的合影,杭州是此次運河騎行的終點。
1981年,京杭大運河臨清渡口。
1982年,微山湖上串親戚的漁家。
2016年,河西務(wù)經(jīng)營大油餅生意的楊幼華。
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最
早、里程最長、工程最大的古代運河。自公元前486年始鑿,歷經(jīng)隋、元、明、清各朝代大規(guī)模改建、擴建和疏通,形成了北起北京、南到杭州延綿1797千米的人間奇跡。運河水不僅承載著南來北往的船只,而且孕育、滋潤著沿岸的運河兒女、運河城市和運河文化。
1981年6月19日,時任《人民中國》雜志攝影記者的我和文字記者沈興大從北京出發(fā),踏上了“京杭大運河自行車之旅”的征途,開始了第一次騎行大運河的發(fā)現(xiàn)之旅。一年零七個月后,即1983年1月17日,結(jié)束了在杭州的采訪,完成了第一次騎行大運河的夢想。
結(jié)束那次采訪時,我們帶著調(diào)侃相約:“10年以后,再騎一次?!?/p>
時光穿梭過35年,轉(zhuǎn)眼到了2016年,老沈已經(jīng)79歲,我也68歲了,一起再騎行大運河的夢一直沒能實現(xiàn)。退休了,有時間了,2016年初春,我?guī)е覀儍蓚€人的夢想,再次踏上了騎行大運河之路。
歷時68天,騎行2156千米,終于在35年后第二次完成了騎行拍攝京杭大運河的愿望。35年對人生也是一段不短的歷程,但對于有2500年歷史的大運河來說那只是一瞬間。
第一次騎行,正值改革開放初期,當(dāng)時的運河沿線城市和鄉(xiāng)村,人們的衣著是那么樸素,房屋低矮陳舊,街道狹窄,車輛稀少,運河中搖櫓的小船發(fā)出“吱吱呀呀”的響聲,打破了水面的平靜......但改革的浪潮已經(jīng)波濤洶涌,蓄勢待發(fā),當(dāng)時的人們對生活充滿憧憬。
35年后的今天,整個中國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古老的大運河見證了這一切:從城市到鄉(xiāng)村都整潔多了,人們的衣著光鮮起來了,房屋高起來了,街道拓寬了,運河里的水多了也清了,河里的機動船多了......
作為攝影人,我把見到的盡量記錄下來,因為這就是運河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