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晨萍 王志華 鞏翠珂 張 萍 安艷榮 睢 歆
肺癌是目前臨床上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國內外的肺癌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均位居前列[1]。由于肺癌早期癥狀較為隱匿,導致其早期臨床檢出率較低,多數(shù)患者就診時已處中晚期,5年存活率較低[2]。1,25-二羥維生素D3是維生素D3主要的活性形式[3],研究顯示,1,25-二羥維生素D3在調控腫瘤細胞增殖、凋亡、分化及調節(jié)機體免疫功能等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4-5]。最近的報道顯示,1,25-二羥維生素D3聯(lián)合常規(guī)化療藥物對惡性腫瘤的治療有積極作用[6]。然而,目前有關血清1,25-二羥維生素D3水平與肺癌臨床病理特征及預后關系的報道較少,因此,本研究擬通過檢測肺癌患者與健康者血清1,25-二羥維生素D3水平差異性,分析其與宮頸癌臨床病理特征及其預后的關系,以期探討1,25-二羥維生素D3在肺癌發(fā)生發(fā)展中的潛在作用。
將邢臺市人民醫(yī)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103例肺癌患者納入肺癌組,納入標準:①符合肺癌診斷標準[7];②年齡18~75歲;③首次發(fā)??;④入組前未接受過化學藥物及放射治療;⑤患者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影響維生素D水平的相關疾??;②入組前3月服用過維生素D相關治療藥物;③需服用影響維生素D代謝的藥物;④既往有腫瘤病史。103例肺癌患者中,男性59例,女性44例,年齡38~76歲,平均年齡(53.74±9.16)歲,病理類型:腺癌51例,鱗癌33例,小細胞癌19例,TNM分期:Ⅰ期~Ⅱ期36例,Ⅲ期~Ⅳ期67例。另將同期在我院體檢的62例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其中男性32例,女性30例,年齡36~75歲,平均年齡(52.89±8.83)歲。2組的性別、年齡等基本資料相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人1,25-二羥維生素D3酶聯(lián)免疫吸附(ELISA)檢測試劑盒購自北京綠源博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SpectraMax iD3多功能酶標儀購自美國Molecular Devices 公司,Biofuge?Stratos高速冷凍離心機購自美國賽默飛公司。
各采集2組晨起空腹外周靜脈血3~4 ml,室溫靜置30 min,3 000 rpm離心15 min,分離上層血清,于-80 ℃保存待檢,整個過程避免溶血。嚴格按照人1,25-二羥維生素D3 ELISA檢測試劑盒說明書進行操作,使用多功能酶標儀檢測樣本OD值,計算出樣本中1,25-二羥維生素D3濃度,并參照美國內分泌學會發(fā)布的有關維生素D的臨床實踐指南,將1,25-二羥維生素D3濃度低于20 μg/l認為缺乏維生素D[8]。
ELISA檢測結果顯示,肺癌組的血清1,25-二羥維生素D3水平[(29.24±5.37)μg/l]明顯低于對照組[(40.16±6.26)μg/l],2組相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1.787,P<0.05),見圖1。
*為與對照組相比,P<0.05。
不同性別、年齡、腫瘤直徑、病理分型的肺癌患者血清1,25-二羥維生素D3水平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不同TNM分期、組織分化程度、有無淋巴結轉移及遠端轉移的肺癌患者血清1,25-二羥維生素D3水平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根據(jù)維生素D缺乏判定標準,將103例肺癌患者分為1,25-二羥維生素D3缺乏組與正常組,其中缺乏組(≤20 μg/l)56例,平均水平為(18.72±5.06)μg/l;正常組(>20 μg/l)47例,平均水平為(37.46±9.22)μg/l。1,25-二羥維生素D3缺乏組患者的2年生存率為30.00%(18/60),正常組患者的2年生存率為63.83%(30/47),缺乏組患者2年生存率明顯低于正常組患者,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573,P<0.05)。
表1 血清1,25-二羥維生素D3水平與臨床病理特征的關系
維生素D3主要由人體自身合成和動物性食物攝取[9],長期缺乏維生素D3可誘發(fā)多種疾病[10]。1,25-二羥維生素D3是維生素D3的重要活性形式之一,據(jù)報道,1,25-二羥維生素D3可以與細胞內特異的維生素D 受體結合,調控機體免疫和細胞生長,發(fā)揮自分泌和旁分泌作用[11-12]。最近有研究顯示,1,25-二羥維生素D3通過調控腫瘤細胞的增殖、分化、誘導凋亡、抑制腫瘤血管生成等,抑制腫瘤的生長[13-14]?,F(xiàn)有報道發(fā)現(xiàn),1,25-二羥維生素D3對肺癌、肝癌、乳腺癌、結腸癌、前列腺癌和黑色素瘤在內的多個細胞系均有抑制作用[15-16]。近年來有研究報道,1,25-二羥維生素D3聯(lián)合常規(guī)化療藥物對惡性腫瘤的治療有積極作用[17]。
國內外的肺癌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均位居前列[18]。近年來,盡管肺癌的臨床診治方法已得到不斷提高與更新,也開始出現(xiàn)新的化療藥物即靶向藥物,但患者的整體預后仍不理想,5年生存率一直較低[19]。最近有研究發(fā)現(xiàn),紫外線照射量(可增加機體1,25-二羥維生素D3水平)與肺癌的發(fā)病率有關[20]。本研究結果顯示,肺癌組的血清1,25-二羥維生素D3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2組相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血清1,25-二羥維生素D3水平降低可能與肺癌的發(fā)生有關。
本研究進一步分析了肺癌患者血清1,25-二羥維生素D3水平與臨床病理特征的關系,結果顯示,不同性別、年齡、腫瘤直徑、病理分型的肺癌患者血清1,25-二羥維生素D3水平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不同TNM分期、組織分化程度、有無淋巴結轉移及遠端轉移的肺癌患者血清1,25-二羥維生素D3水平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血清1,25-二羥維生素D3可能與肺癌的惡性程度有關,臨床監(jiān)測肺癌患者血清1,25-二羥維生素D3水平可能對評估患者的病情發(fā)展有一定意義。本研究接下來分析了肺癌患者血清1,25-二羥維生素D3水平與預后的相關性,結果顯示,1,25-二羥維生素D3缺乏組(≤20 μg/l),患者的2年生存率為39.29%(22/56),正常組(>20 μg/l)患者的2年生存率為63.83%(30/47),缺乏組患者2年生存率明顯低于正常組患者(P<0.05),提示缺乏1,25-二羥維生素D3與患者的不良預后有關,提高血清1,25-二羥維生素D3水平可能有助于改善肺癌患者的預后,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
綜上所述,血清1,25-二羥維生素D3水平降低可能與肺癌的發(fā)生及惡性程度有關,提高1,25-二羥維生素D3水平可能有助于改善肺癌患者的預后。今后,我們將加大樣本收集,進一步探討1,25-二羥維生素D3在肺癌發(fā)生發(fā)展中的生物學機制,以期為肺癌的臨床診療提供更有價值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