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鵬,張振忠
(山西省運城市中心醫(yī)院,山西 運城044000)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簡稱冠心病)是以冠狀動脈血管粥樣硬化為基礎(chǔ)病理,以血管腔狹窄、阻塞導致心肌缺血、缺氧性壞死為主要病變特征的臨床常見的心血管疾病。目前,臨床針對冠心病的治療以血管擴張劑、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及β受體阻滯劑等西醫(yī)藥物系統(tǒng)治療為主。本研究在西藥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chǔ)上聯(lián)合益氣復脈注射液治療冠心病,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1—11月運城市中心醫(yī)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98例,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9例。觀察組男25例,女24例;年齡46~76歲,平均(64.51±7.34)歲;美國紐約心臟病學會(NYHA)心功能分級:Ⅱ級12例,Ⅲ級25例,Ⅳ級12例;病程最短3個月,最長6 年,平均(2.02±0.46)年。對照組男26例,女23例;年齡46~76歲,平均(65.16±7.41)歲;NYHA分級:Ⅱ級14例,Ⅲ級22例,Ⅳ級13 例;病程最短3 個月,最長6 年,平均(2.11±0.38)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獲得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標準符合冠心病的診斷標準[1];患者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且能配合完成各項臨床檢查。
1.3 排除標準合并先天性心臟病及瓣膜性心臟病者;合并肝、肺、腎等重要臟器疾病者;合并非冠心病導致的心力衰竭者。
2.1 對照組給予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即根據(jù)患者病情予以吸氧,給予利尿劑、血管擴張劑、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抗血小板制劑、β受體阻滯劑及他汀類藥物治療。同時,針對慢性心力衰竭急性發(fā)作患者予以西地蘭、呋塞米靜脈推注,硝酸異山梨酯注射液靜脈滴注,待病情穩(wěn)定后再予以上述藥物口服。療程為2周。
2.2 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chǔ)上應用益氣復脈注射液治療。益氣復脈注射液(凍干)(天津天士力之驕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060463,0.65 g/瓶),將5.2 g(8瓶)益氣復脈注射液加入500 m L 0.9%氯化鈉注射液中靜脈滴注,每分鐘40滴,每日1次。療程為2周。
3.1 觀察指標①血清肌鈣蛋白T(c Tn T)、腦鈉肽(BNP)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治療前后分別采集患者空腹肘靜脈血5 m L,于恒溫水浴箱中靜置1 h(不抗凝)后離心分離(離心條件:轉(zhuǎn)速2000 r/min,離心半徑3 cm,時間10 min),后于-70℃的環(huán)境下取上層清液保存待檢。c Tn T 采用免疫抑制法,檢測試劑盒由上海信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BNP 采用化學發(fā)光免疫法(ECLIA),檢測試劑盒由武漢明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CK-MB 采用心肌酶檢測儀檢測。②心功能指標:治療前后分別采用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檢測心功能指標,包括左室射血分數(shù)(LVEF)、左房內(nèi)徑(LAD)及左室舒張末徑(LVEDD)。
3.2 療效評定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2]評價臨床治療效果。顯效:胸悶、疲乏、心悸、心絞痛等主要癥狀顯著改善,靜息性缺血性ST 段心電圖基本恢復正常,NYHA 分級為I級或提高2級;有效:上述主要癥狀明顯好轉(zhuǎn),缺血性ST 段心電圖改善,NYHA 分級提高>1級,但未達I級;無效:未達到有效標準??傆行蕿轱@效率和有效率之和。
3.3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或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4 結(jié)果
(1)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1.84%(45/49),高于對照組的77.55%(38/49),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冠心病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血清c Tn T、BNP 及CK-MB 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血清c Tn T、BNP及CK-MB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血清c Tn T、BNP及CK-MB水平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冠心病患者治療前后血清肌鈣蛋白T、腦鈉肽及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比較(±s)
表2 兩組冠心病患者治療前后血清肌鈣蛋白T、腦鈉肽及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時間 例數(shù) c Tn T(μg/L) BNP(pg/m L) CK-MB(ng/m L)觀察組 治療前 49 1.83±0.51 29.25±3.21 19.45±3.18治療后 49 0.61±0.12△▲ 14.73±2.15△▲ 7.15±1.33△▲對照組 治療前 49 1.80±0.50 28.58±3.17 19.51±3.65治療后 49 1.16±0.26△ 21.15±2.88△ 12.34±2.41△
(3)心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LVEF、LAD、LVEDD 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LVEF指標高于對照組,LAD、LVEDD指標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冠心病患者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時間 例數(shù) LVEF(%) LAD(mm) LVEDD(mm)觀察組 治療前 49 39.24±4.15 44.15±3.41 62.10±4.67治療后 49 55.12±5.08△▲ 37.14±2.76△▲ 55.25±3.77△▲對照組 治療前 49 40.12±4.20 43.29±3.25 62.05±4.56治療后 49 46.28±4.71△ 42.20±3.16 60.34±3.89
西醫(yī)對冠心病的治療雖然形成了以擴張冠狀動脈、降低血小板聚集為主要原則的安全、系統(tǒng)、成熟的治療體系,但整體療效仍不理想,患者癥狀反復發(fā)作,心功能漸進性下降,誘發(fā)其他心血管疾病風險較高。本病屬于中醫(yī)“胸痹”“心痛”等范疇,氣血虛弱、血瘀氣滯、心脈痹阻為其主要病機,治則為益氣復脈、養(yǎng)陰生津[3]。益氣復脈注射液是針對氣陰兩虛型患者而設(shè),通過改善血液循環(huán)和新陳代謝而提高臟器功能,實現(xiàn)個體化、針對性用藥[4]。益氣復脈注射液主要成分為紅參、麥冬、五味子,其中紅參補元氣,復脈固脫,益氣攝血;麥冬養(yǎng)陰生津,潤肺清心;五味子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三藥合用,共奏益氣復脈、養(yǎng)陰生津之功?,F(xiàn)代藥理學研究證實,益氣復脈注射液具有擴張冠狀動脈、抗心肌缺血、清除氧自由基、促使心肌代謝、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和保護血管內(nèi)皮功能的作用[5]。在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中,利尿劑、血管擴張劑、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抗血小板制劑、β受體阻滯劑及他汀類藥物的綜合應用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穩(wěn)定病情。因此,在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的基礎(chǔ)上應用益氣復脈注射液可有效發(fā)揮協(xié)同作用,提高臨床療效。
c Tn T 是反映心肌損傷的特異性指標。BNP 是含有32個氨基酸的多肽,為心力衰竭的標志物,與心功能分級呈正相關(guān)[6]。CK-MB 是診斷冠心病的標志物,也是早期診斷急性心肌梗死和有無心肌壞死的重要指標。本研究中,觀察組治療后血清c Tn T、BNP 及CKMB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且觀察組LVEF高于對照組(P<0.05),LAD、LVEDD 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西藥聯(lián)合益氣復脈注射液能預防心力衰竭,改善心功能?,F(xiàn)代藥理學研究證實,注射用益氣復脈(凍干)具有增強心臟收縮功能、延緩心室重構(gòu)、改善能量代謝、改善微循環(huán)障礙及抗氧化等作用,能夠保護血管內(nèi)皮細胞,預防心肌損傷及壞死[7]。自由基是引起動脈粥樣硬化致心肌損傷甚至壞死的主要因素,五味子中所含的木酚素是強效抗氧化劑,能抑制自由基,進而發(fā)揮抗動脈粥樣硬化和保護損傷的作用[8]。
綜上所述,在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基礎(chǔ)上聯(lián)合益氣復脈注射液治療冠心病,能調(diào)控患者的血清c Tn T、BNP 及CK-MB水平,提高保護血管內(nèi)皮細胞、抗動脈粥樣硬化及心肌保護的作用,進而提高冠心病的整體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