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鉺
摘? ?要:從答題情況看,學生在進行“抓住說明對象的特征”這一閱讀活動時,存在著文體意識模糊、文本意識淡薄等問題。因此,在說明文教學中開展“抓住說明對象的特征”的專項訓練很有必要,而讀寫結(jié)合是進行相關訓練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說明文閱讀;說明對象的特征;讀寫結(jié)合
梳理說明文閱讀試題可知,對“抓住說明對象的特征”的考查往往不是單獨成題,而是與說明方法的分析結(jié)合在一起,主要呈現(xiàn)為兩種考查形式:一是直接指定文本中的句子或一個句子中的某個部分,要求分析其作用;二是要求明確指定句子中的說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效果。
這類題型的分值往往在3~5分,占說明文閱讀測試分值的20%~35%,其表面上沒有直接考查“說明對象的特征”,實則要求學生在把握說明對象特征的基礎上探究文章是如何使用恰當?shù)姆椒▉磉M行說明的。
初中語文統(tǒng)編教材的說明文集中分布在八年級。八年級的學生大體能夠辨別說明順序、說明方法,但是對說明方法的表達效果掌握還不到位,在答題中容易割裂說明方法與整篇文章說明意圖之間的關系,不能很好地領會“說明方法是為說明對象而服務的”這一宗旨。因此,在說明文教學中開展“抓住說明對象的特征”的專項訓練是很有必要的。
一、學生答題中暴露出的問題
從答題情況看,學生在進行“抓住說明對象的特征”這一閱讀活動時,存在著文體意識模糊、文本意識淡薄等問題。
(一)文體意識模糊
統(tǒng)編教材對不同文體課文的教學,有不同的課型提示,這些提示在預習與導讀以及思考題中均有一定程度的體現(xiàn)。學生往往容易忽視這些細節(jié)而模糊文體的特性。就說明文而言,初中語文統(tǒng)編教材的說明文選文數(shù)量較少,只有9篇,在選文總篇目中占比僅6.25%。這也容易導致學生對說明文的輕視。很多學生缺乏對說明文文體寫作價值的理解,只是把說明文當作一種“進行簡單信息提取”的文體進行閱讀,在解答相關題目時往往通過背答題格式機械性應答,缺乏“明確說明對象—落實對象特點—分析說明方法”這一思維過程。這其實也反映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缺乏寫作實踐,割裂了說明文的閱讀價值和寫作價值,無法真正認識到說明文的實用性。
例1
【閱讀材料】
《蟬的歌唱(節(jié)選)》
【問題】
仔細閱讀選文的有關段落,完成下面小題。
而它的三只單眼就像是紅寶石做成的望遠鏡,探測著額頭上方的空間。
(把三只單眼比作“紅寶石做成的望遠鏡”,有什么作用?)
【學生解答舉例】
打比方,把“三只單眼”比作“紅寶石做成的望遠鏡”,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蟬眼睛的明亮、剔透、珍貴,體現(xiàn)了作者對蟬的喜愛。
顯然,學生是從記敘文語言的賞析角度在對說明文語言進行分析,其在表述蟬的眼睛的特點時更多地用了描述性語言,且將最終的落腳點放在作者的情感上。這反映出學生的文體意識模糊,在答題時沒有意識到說明文與記敘文的明顯區(qū)別。
(二)文本意識淡薄
閱讀的形式可以不拘一格,但立足文本是不容忽視的。閱讀應從文本出發(fā),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文本不只是表層話語,還有隱藏在話語中的深層含義,對這種深層意義的把握,需要學生從整體上去認識,而不是脫離文本整體斷章取義就能完成的。
初中語文的說明文閱讀文本,其結(jié)構(gòu)往往呈現(xiàn)出這樣的特點:一段話介紹事物的某一個方面,且有明確的說明中心,而每一段的說明中心又指向整篇文章的說明中心。學生在分析過程中缺乏文本的整體意識,只將閱讀視線局限于眼前的一段、一句或一詞,一味割裂地分析某個句子或某個詞語,就容易找錯說明對象及其特點,并在答題時導致失分。
例2
【閱讀材料】
《蟬的歌唱(節(jié)選)》
【問題】
文中畫線句子寫小鳥有什么作用?
作為杰出的歌唱家,鳥兒就有敏銳的聽覺。枝上樹葉的一陣輕顫,路上行人的一聲輕語,就能讓它立刻噤聲。而蟬卻遠遠沒有類似的不安表示。
蟬具有相當敏銳的視覺。它依靠大大的復眼能看清左右兩邊發(fā)生的事情;而它的三只單眼就像是紅寶石做成的望遠鏡,探測著額頭上方的空間。只要看見人走近,它就會立刻噤聲,隨即飛走??墒侨绻覀儽荛_它的五個視覺器官,就可以說話、吹哨、鼓掌,甚至拿兩塊石頭互相撞擊。要是換作了小鳥,根本不用這么大的聲音,它還沒看見人影早就已停止歌唱、逃之夭夭了。
【學生解答舉例】
將小鳥和蟬作比較,寫出了小鳥的聽覺敏銳和蟬不管怎么被打擾都無動于衷。
顯然,學生在解答時只將視線停留在畫線句本身,沒有從文章及段落的寫作目的來解讀文本,暴露出結(jié)合前后文進行分析的文本意識較為淡薄的問題。第一個畫線句所在的段落,其說明對象是“蟬的聽覺”,特點是“不靈敏”;第二個畫線句之前的一句話針對的也是“蟬的聽覺”。一切說明方法的使用皆是為了說明事物的特征。所以寫小鳥受到一點點聲音驚擾就飛走,正是為了突出蟬聽覺的不靈敏。學生正是因為就句子分析句子,沒有關注要分析的句子所處的段落特點,所以在答題時出現(xiàn)了南轅北轍的偏差。
二、讀寫結(jié)合:“抓住說明對象的特征”專項訓練的有效策略
說明文的答題訓練須講究邏輯性。以往我們在教學和訓練中安排了很多內(nèi)容,但這些內(nèi)容往往比較冗雜,缺乏內(nèi)在聯(lián)系,與教學目標之間也缺乏一致性。教師對教學環(huán)節(jié)之間的邏輯性或關聯(lián)性缺乏考慮,只是忙于傳遞知識,而對學生需要經(jīng)過哪些學習活動才能達成教學目標這個問題考慮不多,因此學生的學習活動難以充分展開。“抓住說明對象的特征”這一技能的提高,需要教師考慮教學目標與學習活動之間的一致性,關聯(lián)閱讀與寫作活動,并保證學生讀、寫學習的充分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