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
葉圣陶先生曾經(jīng)說過:“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乎法度,顯然與吸收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由此可見,閱讀與寫作是語文教學的兩項重要內容,是語文新課標所倡導的一種教育理念。讀寫結合在教學實踐中運用得是否有效,往往取決于教師對文本的把握和取舍。王榮生教授曾經(jīng)通過對中外語文教材大量案例的研究,在比較分析中將語文教材劃分為“定篇”“例文”“樣本”“用件”四類的選文分析理論,從教材編纂的本身入手,在對于一線的教學實踐,特別是閱讀教學中有著極為深刻的價值和意義。下面,我將從以上四個方面入手,并結合大量的日常教學案例,拋磚引玉,談談教師如何利用以上四點探索相關的教學策略,在文本中找尋恰當合理的讀寫訓練點以促進學生多樣表達。
一、中華經(jīng)典是“定篇”,讀寫結合養(yǎng)其根
“定篇”策略教學進入語文教材,既是語文課程的目標之一,又是語文課程規(guī)定的內容之一。它要求學生重點學習經(jīng)典作品的“豐厚內涵”。這種對經(jīng)典作品權威解說出的“豐厚內涵”,通過教材的注釋、助讀、課后練習題來體現(xiàn)。在學生感知、理解、把握作品方面,我們可以找到文本讀寫結合點。
例如小學語文課本分別以單元的形式為我們介紹了兩位偉人,分別是魯迅和毛澤東,這兩個單元皆可以作為“定篇”來設計,其中讀寫結合點可以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對于人物的生平背景了解,學生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搜集、整理完成寫作,比如按人物的時間順序去了解,比如按重要事件去記錄,還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方面深入研究。第二,對于作者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深入了解,才能理解創(chuàng)作作品的真正內涵和意義。第三,推薦閱讀或欣賞人物的相關文學作品及影像資料,深入了解當時作者的文學創(chuàng)作風格和特點。第四,通過對文本的分析并歸納總結出其偉大的精神、崇高的品質。第五,單元所選的幾篇文章,有作者本人寫的,有其他人對作者的回憶和描寫,可以讓學生談談并寫寫為什么這樣編排,這樣對人物性格態(tài)度的整體認識和把握。第六,背誦其中的經(jīng)典文章或片段,讀寫結合不光有寫,還有寫的積累。第七,比較一下兩位偉人的偉大相同處和不同處,并進行簡要的分析和記錄。
二、方法習得是“例文”,讀寫結合豐其羽
“例文”策略的核心任務是語言文字和語文知識的學習與運用。所以,材料不一定要求是完整的,也可以是片段。同一篇例文,可以為多個知識點作例子;同樣,相同的知識點,可以用不同的例子來呈現(xiàn)?!袄摹毙W語文低年段側重引導學生看圖說話、看圖寫話訓練;中年段應該關注段落的結構和修辭方法的運用;高年段需要引導學生從文章的寫作特點、作品的結構等方面展開“深致”式學習。
這種類型生成的讀寫結合點可以是:
1.來源于一個個詞句以及整篇的文字所體現(xiàn)的詞法、句法、章法等。比如AABB、ABAB、ABAC、ABB等形式的詞語。又比如特殊的句式,如《花鐘》一課第一段就是采用先總后分的構段方式,有學生這樣仿寫:“花中之美,芬芳迷人。正月臘梅雪中怒放,二月茶花如雪綻放,三月蘭花高潔而立,四月桃花艷若嬌女,五月玫瑰爭香斗艷,六月梔子花香四溢……”結構不變,卻描寫得各有其美。
2.從文章、文學作品的閱讀和寫作活動中所總結出來的基本原理和行為方法規(guī)范,這里面涵蓋的內容豐富而多彩,可挖掘的讀寫訓練點比比皆是。比如修辭手法,例如《秋天的雨》第二段在行文上比喻、擬人、排比的修辭手法相互交錯,特點鮮明。我指導學生仿照此段練筆,有的孩子寫道:“秋天的風,有一盒五顏六色的水彩筆。你看,它把白色給了雪白的云朵,雪白的云朵好像一個個棉花糖。綠色是給松樹的,松樹依然不掉葉子。棕色是給大樹的樹干的???,大樹穿上了它過冬的‘衣服。藍色是給天空的,淺藍的天空像一大塊藍毯子?!?/p>
三、布局謀篇是“樣本”,讀寫結合定其形
“樣本”是學生揣摩和發(fā)現(xiàn)方法或能力的憑借。例如《花的勇氣》文中有一句話“沒有花的綠地是寂寞的?!碧貏e富有詩意,我教學時就讓學生說說“沒有( )的( )是寂寞的”,進而再說“沒有( )的( )是( )的”。學生的想象力是驚人的,有的寫“沒有鳥的藍天是寂寞的”,有的寫“沒有魚的海洋是孤獨的”“沒有愛的世界是寒冷的”。填好后,老師告訴學生你們已經(jīng)寫好了一首詩,學生會非常興奮,給他們極大的信心,讓他們感到寫詩其實很容易,消除學生對詩的神秘感。
要進行仿寫,就要認真揣摩,可以嘗試模仿結構、句式、意境等,可以抓住事物的特點,如顏色、形狀、功能等,并把事物之間有機地聯(lián)系起來?!睹利惖男∨d安嶺》和《香港,璀璨的明珠》這兩篇課文,作者都是按“總—分—總”的結構,用優(yōu)美的語言描寫了小興安嶺和香港的各種獨特姿態(tài),給人以美的享受。但前者是按照春夏秋冬四季的順序進行描寫的,而后者是抓住了香港的特點展開敘述的。我讓學生仿照這兩種寫法分別描寫一處景物。孩子們寫得精彩紛呈,各具特色。
四、拓展遷移是“用件”,讀寫結合養(yǎng)其神
“用件”體現(xiàn)在“用”上。“用件”類選文的目的主要是提供信息、介紹資料、使學生獲知所講的事物。用件的要求是適用,提供足夠的材料。用件的材料是引導性的,可替換的,其材料有三個品種:一是語文知識文,二是引起議題文,三是提供資料文(可以是文,也可以是畫)。利用這些材料的目的是服務于要進行的語文學習活動。
從這個角度出發(fā),我們可以將小學語文課本中帶*的文本作為“用件”進行嘗試。略讀課文,是對精度課文的鞏固遷移,內容相對簡單,結構清晰明了,是學生利用本單元前面學習積累的一些方法、技巧進行自主學習的文章。文質兼美的散文,可引導學生賞析、評點,寫出自己獨特的體驗和感受。游記作品,可以指導學生立足文本寫解說詞。略讀課文雖然受到教學時間的限制,但還可在“情節(jié)留白”處填補,實現(xiàn)閱讀期待。“言外之意”處揣摩,詮釋文本內涵?!敖Y尾延伸”處創(chuàng)造,升華情感體驗,讓略讀課文發(fā)揮出更大的作用,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找準文本讀寫結合點促進學生多樣表達,需要教師引領學生學習言語表達,形成多元體驗,關注生成構建,發(fā)現(xiàn)言語秘妙?!岸ㄆ?、例文、樣本、用件”策略也許只是冰山一角,但只要我們集思廣益,精益求精,一定能實現(xiàn)語文教學的最優(yōu)化及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王榮生.語文科課程論基礎[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