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孝美
父親出生于一九三八年,十四歲被大集體送到國營龜山茶場熊家鋪供銷社當營業(yè)員,一個月才回家一次。聽奶奶說,有一次大雪封路,進出大山的班車停運,父親只能步行,清早從熊家鋪出發(fā),沿山溝、插小路,到下午四點多才遇到一臺拖拉機進城,回到家已經(jīng)晚上八點多鐘。
一九七八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喚醒了沉睡的大山。為了搞活經(jīng)濟,促進物資流通,供銷社在麻城設立辦事處,父親被任命為采購員。為了方便聯(lián)絡,單位給父親配了一輛“永久”自行車。童年的記憶里,父親每天早晨穿戴整齊,騎上那輛擦得锃亮的自行車,精神抖擻地去上班。下午六點,伴著清脆的車鈴聲,父親和他的“永久”自行車就準時出現(xiàn)在村口。
有了“永久”自行車,父親的工作更便捷了,家里的收入也增加了。后來,我家又有了“鳳凰”和“飛鴿”自行車,姐姐們騎著自行車下鄉(xiāng)賣面賣菜,進城買衣服。全家的日子過得順順當當。
一九八八年,我結(jié)婚了,為了方便上班,家里買了一輛“幸福90”摩托車。從此,從婆家到娘家,十幾里的路程,十幾分鐘就到了。從居住的城里,到任教的鄉(xiāng)村中學,也不到半小時的車程?!靶腋!蹦ν?,載著我的小家,一路幸福走來!
二○一三年,我們攢錢買了一輛“上海大眾”家用小轎車,平時上下班,再也不怕風吹雨打,不怕夜黑霜凍。到了周末或節(jié)假日,一家人開著小車,游山玩水,好不愜意!
今年的杜鵑節(jié),我們開車載著八十歲高齡的老父親上龜山,重游故里。坐在舒適的轎車內(nèi),看車窗外綠水青山,曾經(jīng)蜿蜒崎嶇的山路,變成了寬闊平坦的景觀大道。早晨從家里出發(fā),五十分鐘就到了龜峰山景區(qū)。五月的杜鵑花海,游人如織。上龜峰,看杜鵑;游龜峰湖,逛民俗街;品龜峰巖綠茶,吃土灶火燒粑。一路上,全家人興致勃勃,玩得不亦樂乎!
下午,我們驅(qū)車下山,出景區(qū)北大門,來到了父親原來工作的地方——熊家鋪街。父親提議下車走一走,看一看。先是走進茶溪公園,一股茶葉的清香沁人心脾。修剪整齊的茶樹,上面冒出嫩芽,青翠欲滴。茶園旁邊的溪流,清澈見底。小溪上面,一座高約十米的拱橋橫跨兩岸,鋼鐵結(jié)構(gòu),大紅顏色,就像一道彩虹。碧綠的茶園,大紅的拱橋,清新奪目。我們又來到熊家鋪老街,昔日破舊低矮的平房都變成了三層小洋樓,超市、茶莊、客棧一應俱全。街的西頭一片開闊的平地,是正在建設的大廣北和滬漢蓉高速公路出入口。父親站在那里無限感慨地說:“想不到昔日的窮山溝,現(xiàn)在成了旅游勝地。貧窮閉塞的山里人,在家門口就可以駕車北上北京,南下廣州,東至上海,西往成都?!蔽倚χf:“要出遠門到麻城北站坐‘和諧號動車或高鐵,北上廣深,一天的時間就可以往返,更省時省心?!?/p>
夕陽西下,我們扶著老父親上車回城。父親坐在車內(nèi),搖下車窗玻璃,不時地回頭張望,一路敘說著自己年輕時在熊家鋪工作的崢嶸歲月。
是啊,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從父輩到我們,從“永久”自行車到“幸?!蹦ν熊?,從“大眾”轎車到“和諧號”動車,出行的交通方式越來越便捷,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富裕。希望每一個生活在這片紅土地上的人,用智慧和汗水,去創(chuàng)造更美好的生活,喜迎改革潮,不負新時代!
(作者單位:湖北省麻城市南湖辦事處閔集中學)
(責任編輯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