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一幅宋畫深深地吸引了。
這幅畫工筆細沉、填色薄淡,畫中意趣橫生,氣韻生動。畫上用骨骼遒美的瘦金體題詩:秋勁拒霜盛,峨冠錦羽雞。
這幅宋畫便是宋徽宗趙佶的《芙蓉錦雞圖》。
無緣在故宮博物院看到原畫,卻在考研復習藝術(shù)基礎期間,被教材編寫者細致入微的描述和配在書頁上淡淡的設色圖吸引。無端地被帶入宋人所崇尚的意趣中,以至于對英語和政治完全喪失興趣,沉醉在書畫藝術(shù)的世界里無法自拔。
書中說: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我理解,意乃意趣意境、乃書卷才氣、乃風骨品性。正如蘇軾所言:詩不求工字不奇,天真爛漫是吾師。從南唐末到宋,這份意趣,在一張字、一幅畫、一闋詞、一方印中,意態(tài)閑閑,獨樹一幟。思想之自由,品格之獨立,情趣之風雅,讓后來那些婉約豪放的唱詞,皆被稱為宋詞;美好方正的漢字,被稱為宋體;細膩精微的工筆畫,也被稱為宋畫。
一場春光,后主李煜在花間寫“砌下落梅如亂雪”,馮延巳在雨中寫“細雨濕流光”,蘇軾在深夜寫“只恐夜深花睡去”,李清照在晨起寫“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ㄈ~的蘇醒與殘衰,在詞中來得那么驟然與劇烈,人與詞乍一相逢,便不聲不響地被帶入那個“夢回鶯轉(zhuǎn),亂煞年光遍”的美好春日。
一張字,晉唐書法講究內(nèi)斂規(guī)范,宋人講究主觀意趣,趙佶喜好硬瘦,獨創(chuàng)斷金割玉、鋒芒畢露的瘦金體;米芾書法隨心情而變,寫字如“刷”,常常一幅字幾種書法,不用猜便知性情疏狂,不拘一格;蘇軾寄情于“信手”,黃庭堅擅長于“飛動”。宋人書法造詣,不擬晉韻、不拘唐法,是思想自由的獨特表達。
一幅畫,比起前朝的文人寫意,宋人作的十分精微,仿佛跟現(xiàn)代人喝下午茶一樣,能閑閑地坐在夕陽下,一杯茶,一幅畫,一筆一畫,勾邊設色,將枯木殘雪、芙蓉鳥雀,點點意態(tài)盡現(xiàn)筆下。喜歡上趙佶的花鳥畫,初一看,便能一見傾心,再一看清麗工整、干凈簡練,反復看幾遍,淡花秀蕊、枝葉扶疏、鳥獸顧盼、蝶翻影輕,那種精密細致、清雅天真,那種毫不掩飾的意趣,無處不在。
“自由、豐盛、精細”,宋人的意,能用這六個字寫盡。于是心馳神往,盡管周日大雪紛紛,依然漫步雪中去學楷書宋畫。要把往日浮躁脆弱的自己打破重塑,自我革新,除了時間和勇氣,宋人的意趣,也仿佛一劑良藥,極盡寧神靜氣、舒心暢懷之效。
我想,能在急管繁弦的時代里,擺脫壓力與煩躁,擺脫電子產(chǎn)品和嘈雜聲色,認真地修剪一盆花,做一個菜,讀一本書,畫一幅畫,用宋人的六字意趣去經(jīng)營生活,品味生活,熱愛生活,做一個自由豐盛而又精細,溫和而又堅定的女子,雖不能至藝術(shù)高峰,卻也未嘗不是一種人生修為。
作者簡介:張瑩,1987年出生,女,某電力企業(yè)新聞編輯,咸陽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
(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