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之森
現(xiàn)代世界淹沒在海量的數(shù)據(jù)中。處理數(shù)據(jù)需要龐大的基礎設施,從智能手機和電腦到全球數(shù)百萬個數(shù)據(jù)中心。這些設備使用的電力在不斷地翻倍。以這樣的速度發(fā)展下去,未來的能源恐難支撐。如何在不增加能耗的情況下,讓電腦變得更強大?
眾所周知,信息在電腦中是以0/1的形式存儲和處理的。0/1對應晶體管微電子開關在施加電壓時快速的開/關。這個過程會產生電阻,從而產生熱量。鑒于芯片中動輒有數(shù)十億個晶體管,所以一臺電腦工作時散發(fā)的熱量相當可觀。
在歷史上,電腦在計算能力突飛猛進的同時,能耗也在持續(xù)下降。這樣的成就是由兩件事情促成的。首先是晶體管的體積越做越小,大約每兩年電腦芯片上的晶體管數(shù)量就翻一番,這一趨勢被稱為摩爾定律。晶體管數(shù)量增加,意味著信息處理能力更強大。第二個是,單個晶體管的能耗隨著其尺寸的縮小也成比例下降。
可惜,這些趨勢不會永遠持續(xù)下去?,F(xiàn)在的晶體管已經做得非常小,幾乎接近物理極限,要讓它變得更小,已經很困難。摩爾定律開始不適用。在這種情況下,歷史老路走不通了,我們需要另辟蹊徑。
一條出路是改變硬件。目前,所有計算都是建立在硅的基礎上的,硅的能耗相對較高。使用新材料,如鍺、碳納米管、石墨烯等,可以降低能耗?;蛘撸梢杂眉す馐M成的“電路”來代替電子電路,制造所謂的“光電腦”,來降低能耗。
也有人提議利用量子的一種特性——量子隧道效應——來降低能耗。在經典物理學中,當一個小球要翻越一座陡坡到山的另一側時,必須翻越山頂;假如它的動能不足以支撐它翻越山頂,它就會在半坡上停下并滾回來。但在量子世界中,由于量子的特性,一個粒子不必非得具有“翻山越嶺”的能量,就可出現(xiàn)在山的另一側,就好像粒子有穿墻術,這叫量子隧道效應。粒子通過量子隧道效應運動到“山”的另一側,不需要損耗能量,所以能降低能耗。
更奇特的一個建議是,通過改變電腦中使用電子的方式來降低能耗。我們知道,現(xiàn)在的電腦編碼和處理信息,利用的是電子攜帶電荷、運動起來能產生電流這一性質。電流會產生電阻,從而產生熱量。但像電子這樣的微觀粒子,還有其他特性,比如自旋。電子的自旋只有兩個朝向,剛好對應二進制的0/1,因此可以用來編碼信息。這樣處理信息,只跟電子的自旋打交道,不會產生電阻,也就可以降低能耗。
更激進的替代方案是量子計算機。量子計算機不論硬件和算法,都迥異于傳統(tǒng)的計算機,處理信息的能力空前強大,能耗也小。
這些替代方案前景都很誘人,不過目前看來,要實現(xiàn)都還有好長的路要走。硅的地位一時還動搖不了。
近年來,人們逐漸認識到,即使對硅基電腦不做根本性的變革,只要合理設計硬件和算法,也能降低能耗。這需要我們重新思考“計算”,在速度、準確性和效率等方面做出權衡。
我們知道,電腦以計算速度快和準而著稱。在電腦發(fā)展史上,人們也一向以追求速度和準確為目的,但在很多時候,效率卻被犧牲了。譬如,在某些情況下,電腦做出決策的速度卻遠不如人腦。遇到一頭野獸,連原始人都能快速做出戰(zhàn)斗還是逃跑的決策,但倘若讓一臺超級計算機來替你拿主意,它說不定要算上好幾年。因為電腦計算一味追求準確性,首先它要確定這是什么野獸,是老虎?野豬?還是野馬?野牛?然后確定是多大的,是老弱病殘,還是壯年?它會不會主動攻擊人?一個人能否制服它?兩個人呢?……而這勢必涉及大量計算,于是效率就被犧牲掉了。
大量的計算也以高能耗為代價。例如,大多數(shù)電腦的核心是一塊中央處理器(即芯片),它相當于電腦的“大腦”,所有其他組件都受它指揮。不可否認,這種“集中”式計算模式是強大的,但這意味著,芯片每秒鐘都要以難以置信的精度發(fā)出數(shù)十億條指令,不僅計算量極大,能耗也是巨大的。相形之下,大自然賦予我們身體的每一個細胞獨立執(zhí)行DNA指令的能力,使細胞們不必“連線”就能協(xié)同工作。這樣的“分列”式計算模式,雖然速度和精度上趕不上電腦,但有著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能耗。
此外,大自然已經創(chuàng)造了一臺超級計算機——人腦,它每秒處理海量的信息,但能耗只及筆記本電腦的三分之一。這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犧牲精度,降低能耗,提高效率的例子。
在未來的物聯(lián)網(wǎng)中,物聯(lián)網(wǎng)動輒需要為數(shù)十億個小型設備供電,這些設備往往位于難以充電的地方,在這種情況下,犧牲速度,降低能耗的“分列”式計算就非常有吸引力。科學家說,采用犧牲速度的折中方案,以現(xiàn)有硅基芯片,也完全可以設計出能耗降至現(xiàn)有電腦千分之幾甚至萬分之幾的電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