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論,劉 毅,李 佳,高金明
1中國醫(yī)學科學院 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 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呼吸科,北京 100730 2民航總醫(yī)院呼吸科,北京 10012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種常見的、可防可治的疾病,以持續(xù)呼吸系統(tǒng)癥狀和不可逆氣流受限為主要特征。不可逆氣流受限的定義為吸入支氣管擴張劑后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xiàn)EV1)/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xiàn)VC)<70%。目前在臨床上主要是根據(jù)氣流受限程度、生活質量和急性加重次數(shù)來評估患者嚴重程度及指導治療[1]。COPD曾被劃分為慢性支氣管炎型和肺氣腫型兩種表型。在病理層面上,氣流受限的原因主要來源于外周氣道改變和肺彈性回縮力喪失。鑒于氣道和肺氣腫方面病理改變對氣流受限影響程度因人而異,并與差異化臨床特征密切相關,因此,COPD是一種異質性很強的疾病。同時,COPD也是一個全身性疾病,營養(yǎng)狀態(tài)對 COPD的影響受到廣泛關注。有研究表明,反映營養(yǎng)狀況的體質量指數(shù)(body mass index,BMI)與疾病表型表達和預后密切相關[2],也有研究將BMI應用于COPD表型的劃分[3- 4]。近年來,隨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議(Global Initiative for Chronic Obstructive Lung Disease,GOLD)指南的不斷更新,對COPD的評估亦逐漸細化,但在患者分組等方面存在諸多不足[5- 7]。目前國內對如何評估COPD患者的營養(yǎng)狀況和CT影像學特征尚未達成共識。本研究分析了不同營養(yǎng)狀況、肺氣腫嚴重程度和CT表現(xiàn)型COPD患者的臨床特征,以期為COPD分型和評估提供有效的參考依據(jù)。
對象采用橫斷面研究,納入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在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和民航總醫(yī)院呼吸科就診的穩(wěn)定期COPD患者。入選標準:(1)符合GOLD指南中對COPD的診斷標準,即有呼吸困難,慢性咳嗽、咳痰以及COPD風險因素暴露史的患者,肺功能檢查提示應用支氣管擴張劑后FEV1/FVC<0.70;(2)處于COPD穩(wěn)定期,即臨床癥狀穩(wěn)定或輕微[1]。排除標準:(1)4周內出現(xiàn)COPD急性加重;(2)合并其他肺部疾病,如:支氣管擴張、肺間質疾病、活動性肺結核、胸腔積液、肺部腫瘤、肺切除術等;(3)合并心功能不全、嚴重肝腎功能障礙、精神及認知功能障礙、聽力及交流障礙等。(4)依從性差。本研究獲得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和民航總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簽署研究知情同意書。
方法收集患者年齡、性別、身高、體質量、吸煙史、上一年急性加重次數(shù)等。行COPD評估測試(COPD assessment test,CAT)[8],完善肺功能檢查。從影像歸檔和通信系統(tǒng)(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PACS)[9]查閱影像學資料,進行肺氣腫嚴重程度評估及分型。
體質量指數(shù)計算公式:體質量指數(shù)(body mass index,BMI)=體質量/身高2(kg/m2)。根據(jù)衛(wèi)生行業(yè)標準《成人體重判定》(WS/T428- 2013)標準[10]將BMI為4級:(1)體質量過低:BMI<18.5 kg/m2;(2)體質量正常:18.5 kg/m2≤BMI<24.0 kg/m2;超重:24.0≤BMI<28.0 kg/m2;肥胖:BMI≥28.0 kg/m2。
肺功能檢查:采用德國耶格公司MasterScreen IOS肺功能儀測定,主要指標包括FEV1、FEV1占預計值百分比(FEV1%pred)、FVC、FVC占預計值百分比(FVC%pred)、FEV1/FVC,殘氣量(residual volume,RV)/肺總量比值(total lung capacity,TLC)、一氧化碳彌散量占預計值的百分比(carbon monoxide diffusing capacity as percentage of predicted value,DLco%pred)。
肺功能分級:根據(jù)GOLD指南分為:(1)輕度:FEV1>80%預計值;(2)中度:50%預計值≤FEV1<80%預計值;(3)重度:30%預計值≤FEV1<50%預計值;(4)極重度:FEV1<30%預計值[1]。
肺氣腫程度評估及分型:采用PACS查閱患者近3個月的胸部CT并根據(jù)Goddard評分[11]分別對受試者的左右上肺野、中肺野、下肺野的血管破裂區(qū)和低吸收區(qū)進行評分:(1)0分:無異常;(2)1分:異常不超過25%;(3)2分:異常不超過50%;(4)3分:異常不超過75%;(5)4分:該肺野的全部區(qū)域都有異?;驇缀蹩床坏秸7谓M織。各個區(qū)域的評分之和即為總分。根據(jù)總分可對肺氣腫嚴重程度分組:(1)輕度:總分≤8分;(2)中度:8分<總分≤16分;(3)重度:總分>16分。
根據(jù)胸部CT中是否存在肺氣腫和支氣管管壁增厚可將COPD分為3個亞型:(1)A型:無肺氣腫或輕度肺氣腫,伴或不伴支氣管管壁增厚;(2)E型:明顯肺氣腫,無支氣管管壁增厚;(3)M型:同時存在明顯的肺氣腫和支氣管管壁增厚。
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對計量資料使用kolmogorov-Smimov法進行正態(tài)性檢驗;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非正態(tài)分布者以M(Q1,Q3)表示;多組均值比較符合正態(tài)分布及方差齊性數(shù)據(jù)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組間比較采用LSD法,不滿足條件則多組間比較采用Kruskal-Wallis法檢驗;將性別、年齡、吸煙史及BMI控制后,對Goddard評分和肺功能、CAT評分及急性加重次數(shù)之間進行偏相關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多組比較時,對P值進行Bonferroni校正。
一般情況符合入選條件的COPD患者共256例,其中,男194例,女62例,平均年齡(69±10)歲(40~93歲);不吸煙者61例,吸煙者195例,其中140例已戒煙,中位吸煙量為33.5包/年(0.1~120包/年);平均BMI為(24.1±4.0)kg/m2(14.1~35.9 kg/m2);平均CAT評分為(14.9±7.1)分(0~33分);肺功能分級輕度組(1級)27 例,中度組(2級)128例,重度組(3級)84 例,極重度組(4級)17例。
各BMI組臨床資料的比較256例COPD患者中,體質量過低18例,體質量正常119例,超重74例,肥胖45例,各組患者在年齡(F=1.725,P=0.163)、RV/TLC水平(F=1.353,P=0.265)、CAT評分(F=0.359,P=0.783)、上一年急性加重次數(shù)(H=4.721,P=0.193)方面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
體質量正常(t=-2.701,P=0.0080)、超重(t=-3.506,P=0.001)和肥胖組(t=-4.323,P=0.000)的FEV1%pred明顯高于體質量過低組,肥胖組明顯高于體質量正常組(t=-3.096,P=0.002)。體質量正常(t=-3.081,P=0.002)和超重組(t=-2.766,P=0.006)的FVC%pred明顯高于體質量過低組。超重組的FEV1/FVC明顯高于體質量正常組(t=-3.702,P=0.001),肥胖組明顯高于體質量過低組(t=-4.742,P=0.000)、體質量正常組(t=-5.785,P=0.000)和超重組(t=-2.984,P=0.003)。超重組的DLco%pred明顯高于體質量過低組(t=-3.042,P=0.003)和體質量正常組(t=-3.128,P=0.002),肥胖組也明顯高于體質量過低組(t=-4.742,P=0.000)和體質量正常組(t=-5.785,P=0.000)。超重(Z=4.535,P=0.000)和肥胖組(Z=5.422,P=0.000)的Goddard評分明顯低于體質量正常組(表1)。
Goddard評分與肺功能、CAT評分和急性加重的偏相關分析控制了年齡、性別、吸煙史和BMI的偏相關分析結果顯示,Goddard 評分與FEV1/FVC(r=-0.230,P=0.022)和DLco%pred(r=-0.531,P=0.000)呈顯著負相關,與CAT評分(r=0.244,P=0.021)呈顯著正相關;與FEV1%pred(r=-0.122,P=0.230)、FVC%pred(r=0.031,P=0.763)、RV/TLC(r=0.116,P=0.414)和急性加重次數(shù)(r=0.005,P=0.965)無顯著相關性。
表1 各體質量指數(shù)組臨床資料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data among different body mass index groups
FEV1%pred: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占預計值百分比;FVC%pred:用力肺活量占預計值的百分比;FEV1/FVC: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用力肺活量;RV/TLC:殘氣量/肺總量;DLco%pred:一氧化碳彌散量占預計值的百分比;多重比較時,采用Bonferroni法將P值校正為0.0083(0.05/6):與體質量過低組比較,aP<0.0083;與體質量正常組比較,bP<0.0083;與超重組比較,cP<0.0083
FEV1%pred: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 as percentage of predicted value;FVC%pred:forced vital capacity as percentage of predicted value;FEV1/FVC: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 forced vital capacity;RV/TLC:residual volume/total lung capacity;DLco%pred:carbon monoxide diffusing capacity as percentage of predicted value;for multiple comparisons,thePvalue was corrected to 0.0083(0.05/6)by the Bonferroni method:aP<0.0083 compared with underweight group;bP<0.0083 compared with normal weight group;cP<0.0083 compared with overweight group
慢阻肺CT表現(xiàn)型與CAT評分、肺功能、急性加重的關系按慢阻肺CT表現(xiàn)型分型,256例患者中,A型171例,E型43例,M型42例。E型(t=3.467,P=0.001)和M型(t=3.031,P=0.003)的BMI、E型(t=2.484,P=0.015)和M型(t=2.969,P=0.004)的FEV1/FVC及E型(t=4.928,P=0.000)和M型(t=2.489,P= 0.0163)的DLco%pred均明顯低于A型;M型的FEV1%pred、FVC%pred、RV/TLC和急性加重方面均較A、E兩型更差,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表2)。
BMI是一種評估是否存在肥胖的簡單易行的臨床指標。研究顯示,低BMI與高全因死亡率和COPD相關的死亡率有關[12- 13]。也有研究在COPD患者中發(fā)現(xiàn)肥胖與更差的生活質量、更多的合并癥以及更嚴重的急性加重相關聯(lián)[14]。肥胖是COPD的有害因素還是保護性因素仍存在爭議。COPD可引起肺外表現(xiàn),包括體質量下降、營養(yǎng)不良及骨骼肌功能異常,進而導致活動耐量下降等。越來越多的證據(jù)表明,改善營養(yǎng)狀況可以提高營養(yǎng)不良患者的生活質量、呼吸肌力量等[15]。本研究結果顯示,與低BMI組相比,高BMI組COPD患者肺功能通氣及彌散水平更高,而急性加重次數(shù)更少,與既往研究一致[16- 17]。多項研究發(fā)現(xiàn),低BMI與肺氣腫的發(fā)生存在相關性[18- 19]。本研究結果提示,超重及肥胖的COPD患者較體質量正常者肺氣腫程度更輕,與體質量過低組無明顯差異,但仍呈現(xiàn)BMI升高是保護性因素的趨勢。因此,BMI可作為評估和管理COPD患者病情的有效指標。
Goddard等[11]曾提出應用肺氣腫視覺評分法評估肺氣腫的嚴重程度,該評分與肺功能及病理肺氣腫指標的相關性已被廣泛認同。本研究采用Goddard評分評估慢阻肺患者的肺氣腫情況,較后期逐漸發(fā)展的CT定量分析手段更加簡單直觀,利于呼吸科醫(yī)師在臨床工作中的快速應用。本研究結果表明,Goddard評分與肺功能指標FEV1/FVC和DLco%pred呈顯著負相關。Zhang等[20]研究表明,CAT評分與肺氣腫CT定量測定值呈正相關,與本研究中肺氣腫嚴重程度與CAT評分相關性結果一致。Wei等[21]發(fā)現(xiàn)頻繁的急性加重可導致COPD患者肺氣腫程度加重,但本研究未發(fā)現(xiàn)肺氣腫與急性加重的相關性,推測可能與肺氣腫評估手段及急性加重納入標準不同有關。胸部CT的Goddard評分可以作為肺功能檢查的有效補充手段,尤其在肺功能操作配合不佳的患者中,可行胸部CT以便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此外,胸部CT評估肺氣腫的敏感性更高,可以發(fā)現(xiàn)早期肺氣腫并通過Goddard評分對患者進行綜合評估。
表2 不同慢阻肺CT表現(xiàn)型臨床資料的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clinical data with different CT phenotypes in COPD patients
多重比較時,采用Bonferroni法將P值校正為0.0167(0.05/3):與A型相比較,aP<0.0167
For multiple comparisons,thePvalue was corrected to 0.0167(0.05/3)by the Bonferroni method:aP<0.0167 compared with type A
COPD的病理機制包括炎癥破壞肺實質導致肺彈性回縮力的下降,或者是支氣管炎特征性的氣道狹窄、管壁增厚的改變,抑或是二者共同作用。肺氣腫型和支氣管炎型在臨床表現(xiàn)、肺功能檢查、影像學特征方面也有所不同[22]。近年GOLD指南也在肺功能分級的基礎上逐漸加入了生活質量評分、急性加重次數(shù)等指標多方面評估COPD進而指導治療,但并未揭示COPD不同表型間差異化的病理特征及臨床特征的異質性[23]。胸部定量CT可以較為客觀且無創(chuàng)的評估COPD肺氣腫程度及氣道形態(tài),在表型研究中具有一定價值,并也在哮喘氣道重塑相關研究中展開應用[24- 25]。Nakano等[26- 27]研究表明,胸部CT可用于評測氣道和肺密度,從而可對COPD不同表型進行描述和分析。Subramanian等[28]研究提示,與氣道炎癥型相比,影像學以肺氣腫為主的COPD患者肺功能阻塞程度更重、氣體交換能力更差、BMI更低。本研究通過半定量手段將COPD患者CT影像分型,通過分析臨床特征發(fā)現(xiàn)M型患者在肺功能、急性加重方面表現(xiàn)更差,A型表現(xiàn)更好,與Fujimoto等[29]研究結果一致。胸部CT在COPD患者中的應用不僅限于鑒別診斷及手術評估,同時也在表型方面指導診治。對胸部CT影像的直接觀察和視覺分級可以與定量評估方法一樣精確,在臨床實踐過程中也更容易體現(xiàn)。我們認為,在GOLD指南對肺功能、生活質量和急性加重程度評估的基礎上,仍需關注胸部影像學對COPD表型的評估,對M型的患者引起重視,加強對疾病的監(jiān)控并實施個體化治療。
本研究存在以下局限性:(1)研究樣本較少,不能代表整個COPD人群;(2)COPD患者基線治療可能存在差異,對臨床特征分析存在潛在影響;(3)沒有對患者進行隨訪、臨床用藥效果評估及預后的觀察。今后需要更多的研究進一步明確BMI對COPD患者的影響,以及拓展胸部CT在COPD診治過程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