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波
面對作文教學中的諸多問題,一線教師可以從“兩個培養(yǎng)”“兩個積累”入手,即培養(yǎng)興趣、培養(yǎng)習慣,積累生活、積累感受,來解決目前習作教學中的困惑。
一、多管齊下,培養(yǎng)興趣
教師要“讓學生參與作文教學全過程,激發(fā)他們作文的興趣,真正成為學習作文的主人。”根據(jù)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他們現(xiàn)在還沒有豐富的人生閱歷和情感體驗,但是好奇心強,有強烈的表現(xiàn)欲望,從培養(yǎng)習作興趣入手,對于提高小學生寫作能力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1.學生首先要“玩”得有趣?!巴妗笨梢允巧顚嵺`,可以是活動游戲,也可以是討論有趣的話題,觀察有趣的對象。
2.老師的習作課要上得有趣,讓學生樂于寫。學生有了有趣的習作課內(nèi)容,但教師還得透過有趣的方式來指導或評價學生的習作,為他們提供有趣的習作形式或語言形式,讓他們寫自己感興趣的作文。另外,習作教學的模式要有重點有變化,不能總是一個模式。
3.“下水作文”,讓學生“崇拜”老師。習作教學中,教師應(yīng)是學生的第一學習榜樣,教師應(yīng)經(jīng)?!跋滤魑摹?,和學生交流習作感受,讓學生對老師感興趣,甚至“崇拜”教師,這樣學生也會喜歡你的習作教學。
4.作文評價交流的方式要有趣。評價交流中應(yīng)以多層面的肯定為主,應(yīng)讓所有的學生在各自的基礎(chǔ)上不同程度地獲得成功。
二、堅持實踐,培養(yǎng)習慣
如果說興趣是學生習作最好的老師,習慣的培養(yǎng)將決定學生習作能否成功。一個好的語文教師應(yīng)注重學生良好閱讀習作習慣的養(yǎng)成。我們可以從以下六個方面著手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1.獨立主動地讀書看報的習慣;2.做素材筆記的習慣;3.學做資料卡或剪貼報等積累詞句、好段的習慣(積累語言);4.讓耳朵做“老師”,自己當堂修改、請別人修改的習慣;5.注重保存自己的作文本重讀整理的習慣;6.主動應(yīng)用語言,有感而練的習慣。
有了良好的習作學習習慣,對于學生未來習作會有促進作用。當然教師應(yīng)根據(jù)教學實際情況和學生年齡特點,每個年齡段適當培養(yǎng)一至二項能力與習慣,既有重點,又輕松有效。
三、走進社會,積累生活
作文離不開生活,教師必須引導學生走進生活。學生的生活應(yīng)該是豐富多彩的,有豐富多趣的校園生活,有幸福溫馨的家庭生活,有酸甜苦辣的社會生活。我們都生活在社會大課堂中,但并不意味我們?nèi)巳硕忌朴趯⑸畋磉_出來。因此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走進社會、體驗生活。
首先,教師應(yīng)從小引導學生觀察生活,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如從觀察生活中的小動物、小植物開始,培養(yǎng)敏銳而獨特的觀察力,逐步培養(yǎng)學生觀察生活的小現(xiàn)象、小事情,交流想法,分析原因。
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回味體驗生活。著名特級教師張化萬老師在自己的習作教學實踐中就十分注重培養(yǎng)學生體驗生活,善于幫助學生探尋習作新空間。他提出了“記錄昨天——寫好今天——描繪明天”的生活作文思路。實踐中,他引導學生回味昨天走過的歷程,要求學生有自己獨特的體驗;幫助學生敘寫今天,重在引導“玩中寫作文,做中學作文”;啟發(fā)學生描繪明天,重在激發(fā)學生大膽想象,勇于創(chuàng)新。這樣一來,學生的生活就是作文,作文也在生活之中了。
四、細心品味,積累感受
教師除了引導學生積累生活、體驗快樂外,還得引導學生細心品味生活,積累感受。哪些事值得學生去細心品味,哪些事又會觸動學生的情感之弦呢?我想主要有以下幾類:
第一,必須是親身經(jīng)歷的事情。例如,寫一件“傻”事,孩子稍加思考便一氣呵成。有的寫用煤氣爐烤羊肉串的;有的寫為了使停電后冰箱里的冰棍不被融化,便用厚棉被緊緊包住,放在床上……一件件生動具體的事例都來自孩子們的親身經(jīng)歷。
第二,生活中新鮮有趣的事。例如,第一次組裝賽車模型;第一次幫爸爸媽媽做飯;與老師一起踢足球……這樣的事孩子們一定印象深刻。
第三,特別富有情感的事。例如,媽媽對他(她)進行的管教不符合事實,內(nèi)心的委屈促使他(她)拿起筆一吐為快。喜怒哀樂,凡是情感世界受到的每一次震動都醞釀著一篇感人的習作。
第四,能使孩子產(chǎn)生豐富聯(lián)想的事物。教師要幫助孩子學會捕捉新鮮事物,因為這樣的感受有時是一閃即逝的。比如,教給他們認真觀察的方法,尤其要學會動腦思考,并養(yǎng)成勤于動筆的好習慣。
靜心思考,新課標中小學語文習作教學的根本目的其實就是:學做人,學生活,學交際表達,學語文。讓我們的習作教學從興趣入手,從積累入手,從生活入手。
責任編輯 錢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