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游戲是以發(fā)展幼兒音樂能力為主要目的,讓幼兒從游戲中產生對音樂的興趣,在游戲中引導他們進入音樂的殿堂,在游戲過程中去學習音樂知識。當他們在游戲中獲得一定的認識后,及時加以鼓勵,發(fā)展他們的智慧,啟發(fā)他們的想象力,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
《綱要》曾指出:“游戲是幼兒最基本的活動。”喜歡游戲是幼兒的天性,是幼兒內心世界的反映,游戲符合幼兒生理心理的發(fā)展水平,能滿足他們的需要,在游戲中能游刃自如地表現自己。在平時我們不難發(fā)現,幼兒對游戲的喜愛與渴望。維果斯基認為:“兒童所做的游戲,常常高于他們實際的發(fā)展水平,游戲可能充當了兒童最近發(fā)展區(qū)的梯子從而促進他們的發(fā)展,幫助他們獲得更高水平的能力?!碑斘覀儼岩魳泛陀螒蛘希材軒椭變罕磉_自己的內心世界。這樣幼兒就把學習音樂的過程,當成了玩。在玩的過程中,享受快樂,感受音樂。當幼兒在學習音樂的同時,音樂已經潛移默化,使他們產生對音樂的興趣,從而理解音樂,讓幼兒在音樂的海洋中快樂成長。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過:“學習最好的興趣乃是對學習內容發(fā)生興趣?!毙抡n程下的音樂教材突出了幼兒編創(chuàng)的特點,加強了學習的趣味性和編創(chuàng)性。但是再好的教材,教學過程也是需要教師精心設計的。要激發(fā)并保持學生學習的興趣,就要使“趣味”貫穿教學過程的始終,而音樂的趣味性是通過音樂游戲來表現的。通過課堂教學、快樂游戲,談談我在幼兒音樂課中用多種游戲手段來激發(fā)幼兒學習興趣的幾點體會:
瑞士的音樂教育家達爾克洛茲獨創(chuàng)的體態(tài)律動教學,具有劃時代的作用,首次確立了身體運動反應在音樂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在理論上開拓了近現代音樂教育的研究視野,在實踐上推動了近現代音樂教育的進步。所以要提高教學過程的律動性,我們教師更應該充分挖掘教材內容,尋找同一課內的聽唱內容的結合點,利用孩子活潑好動的心理特點,把教學內容“生動”起來,通過音樂與身體感應的結合,讓孩子們體驗體態(tài)律動與音樂韻律結合的美感,讓幼兒“動”起來,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習音樂的興趣。例如在教學《娃哈哈》歌曲中,教學目標是讓同學們了解新疆音樂的風格特點并學唱新疆民歌。如果用以往的教學方式“老師唱一句,幼兒學一句”來教授這一知識點效果不會太好,很可能還會起到反效果,讓孩子們討厭聽新疆音樂。我在這一課堂中充分應用了體態(tài)律動教學,用“我們去新疆游一游”為主題,首先讓孩子們自己來介紹新疆的民俗風情,再播放《新疆之春》的音樂,向孩子們提問:“音樂中你們‘看’ 到了什么?“孩子們回答:“好象看到了新疆小朋友在草原上跳舞、唱歌。”這個時候我就跳幾個新疆舞蹈的動作,孩子們的興趣一下子就提高了很多,一個個都跟著老師跳起來。在聽《青春舞曲》時把這些律動應用起來從而體會新疆音樂具有舞蹈性的特點。課堂生動性更高層次是主動發(fā)展,沒有主動性其生動性也是有限的,只有幼兒的主動參與,生動活潑的潛力才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所以在音樂課中要讓每一個幼兒都參與,我們教師在教學設計上就要考慮到設計的這個律動教學是否適合孩子們,選擇一些簡單的體態(tài)律動可以讓每一個孩子都“動”起來,反之也不能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
創(chuàng)造力是根據一定的目的和任務,開展能動的思維活動,產生新認識,創(chuàng)造新事物的能力。創(chuàng)造力是推動生產、促進科學和文學藝術創(chuàng)造發(fā)明的重要力量。所以在音樂新課標中強調必須把知識、技能、和發(fā)展智力統(tǒng)一起來,而創(chuàng)造力則有更高的要求,更能促進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在國外音樂教學體系都非常注重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尤其是幼兒的即興創(chuàng)作活動。而我們在音樂教學過程中,這方面往往被忽略掉,很少有教師去嘗試著把創(chuàng)造教育的思想用于教學實踐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努力對幼兒進行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開發(fā)幼兒智力潛能,激勵幼兒銳意創(chuàng)造的開拓精神。所以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我們教師的任務之一就是在音樂教學中,通過提供給學生感受音樂、表現音樂、創(chuàng)造音樂的機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音樂實踐活動中來,并在音樂實踐活動之中學習最基本的音樂知識技能技巧,以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興趣和愛好。要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相對才上幼兒園的孩子來說要困難一點,但音樂學科的特殊性和感悟性要強于其他的學科,好奇心能驅使想象力,想象力能激發(fā)創(chuàng)造力所以老師們只要引導得當會得到很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教唱《小雨沙沙》中,我讓孩子在課前去制作能發(fā)聲的“樂器”,孩子們在課堂中所展示的“樂器”讓我大吃一驚,有帶酒瓶的。有帶碗的、有帶易拉罐裝沙子的,有帶水的,以為水能發(fā)出嘩嘩聲……讓孩子們的創(chuàng)造能力在實踐中去實現,并培養(yǎng)他們的自我表現能力,我引導孩子們用自己帶來的打擊樂器找出哪個最像雨的聲音和節(jié)奏并加以自我編創(chuàng),讓他們以組為單位來匯報演出,孩子們自我評價。這樣一堂課下來,孩子們不僅體會到自己制作樂器的快樂,更是享受到了自己編創(chuàng)節(jié)奏所獲得的滿足感,整個課堂同學們“玩”的不亦樂乎,在“玩”中學會了《小雨沙沙》這首歌曲的演唱。
音樂能使幼兒插上想象的翅膀,所以音樂課中培養(yǎng)和發(fā)展故想象力顯得極為重要。在幼兒園里欣賞內容是孩子們最不喜歡接受的內容,如果讓他們聽磁帶來欣賞,教學效果相對較差,是調動不了學生積極性的。老師一般都借助多媒體、圖片、講解來幫助學生理解。我覺得用情景表演的方法來幫助學生進一步加深理解也不失為一種好方法。所謂的情景表演就是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與學生共創(chuàng)的一種激起學生學習興趣的場景,這種場景能把學生帶入到想象的天堂中。例如,《粉刷匠》聆聽完后幼兒可能還感受不到音樂中所表現的音樂情緒,老師如果光用講故事的形式可能在孩子們的腦海中印象不深,所以我讓幼兒扮演自己想象中的粉刷匠(有戴帽子的粉刷匠、有趴在梯子上的粉刷匠、還有把臉刷花了的粉刷匠……),這樣同學們都展開豐富的想象力來即興表演,目的是讓孩子們在表演的過程中體會粉刷房子的感覺。還有通常學習一首新歌,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最常見的教授歌曲的方法是老師通常先教旋律,后配歌詞,再讓學生反復學唱,直到唱熟后一節(jié)課過去了,目的是達到了,但學生也唱累了,興趣也沒了。這種方法常常使課堂氣氛很沉悶、枯燥,毫無樂趣。因此教師可以打破常規(guī),讓學生在聽清歌曲內容的基礎上,讓同學們想象音樂場景,音樂故事等。采用這種啟發(fā)開放式的教學方法既幫助學生熟悉歌曲旋律,又在不經意中突破關鍵,同時又使課堂氣氛輕松活躍。例如《搖籃曲》這首歌中,我讓孩子們認真聆聽的同時要求孩子們想象音樂的畫面,用同學們神奇的筆把自己想象的畫面畫出來。這樣同學們在詫異而新鮮的課堂中達到我們的學習目的,從而激發(fā)了幼兒學習的興趣??傊谝魳方虒W中,激發(fā)學生學習音樂興趣的方法和途徑有很多很多,在課堂中經常變換座位,讓男女生進行唱歌比賽,開一個小小的音樂會,進行一次音樂的才藝大比拼,也可以布置布置教室等等。但無論采用那種方式,只要以趣為翅,小朋友們定能在快樂的音樂海洋中“動中學,玩中學,樂中學”,從而感受到音樂的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