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婷婷,秦莉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二師庫爾勒醫(yī)院,新疆 庫爾勒 841000
股骨頭壞死為臨床常見髖關節(jié)疾病之一,又被稱為股骨頭無菌性壞死,目前已將股骨頭無菌性壞死重新定義為缺血性壞死[1]?;颊吖晒穷^受到損傷后,骨內部的血流中斷或受阻,引起部分骨髓細胞或組織死亡,最終導致骨結構變化、軟骨塌陷及相關功能障礙,影響患者關節(jié)功能,必須盡早準確診斷和治療。目前,臨床中主要采取磁共振和CT兩種檢查方法進行診斷,為了進一步分析兩種檢查在診斷股骨頭壞死中的效果,本文以20例患者為例進行詳細分析,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2月-2018年12月間在我院接受診斷的20例疑似股骨頭壞死患者,其中女性12例,男性8例;下限年齡43歲,上限年齡76歲,平均年齡(56.03±10.34)歲;合并既往酗酒史患者2例,糖皮質用藥史患者3例,髖關節(jié)外傷患者6例。所有患者均存在髖部活動受限及髖關節(jié)附近疼痛等臨床癥狀,均對本次研究知情,且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合并嚴重臟器損害、精神障礙、語言障礙、認知障礙患者。
1.2 方法 (1)磁共振檢查方法:采用飛利浦1.5T雙梯度磁共振儀,以冠狀位為主掃描患者髖關節(jié),將T2WI序列的橫軸位自旋回波和常規(guī)高速自旋回波分別設置為T1加權成像和T2脂肪抑制成像。(2)CT:利用飛利浦64排128層螺旋CT掃描患者的髖關節(jié),參數設置為:層厚5mm,層間距0.67mm,管電壓120kV,管電流240-300mA。
1.3 診斷標準 患者髖關節(jié)疼痛,并逐漸發(fā)展為連續(xù)性疼痛,在行走時疼痛加重,股骨頭呈現星芒狀視為Ⅰ期壞死;患者疼痛大多表現為鈍痛或針刺樣疼痛,常向膝內側、臀后側、大腿內側及腹股溝區(qū)放射,伴隨麻木感,在活動時不適明顯,休息后有所減輕,囊狀逐漸有透亮現象、邊緣硬化為Ⅱ期壞死;患者髖關節(jié)疼痛持續(xù)且更加強烈,在站立時嚴重,可明顯觀察到骨碎裂現象,股骨頭呈新月狀視為Ⅲ期壞死;患者股骨頭的結構和形態(tài)發(fā)生明顯變化,且出現骨小梁結構變異,股骨頭大面積不規(guī)則變平或塌陷,累及關節(jié)面且關節(jié)間隙明顯變窄視為Ⅳ期壞死[2]。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本次研究均使用SPSS 24.0軟件對處理數據,兩組患者診斷準確率均應用卡方檢驗,P表示統(tǒng)計學差異值,P<0.05表示核磁共振和CT檢查的準確率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0例患者中經磁共振檢查共有19例患者診斷為股骨頭壞死,準確率95.00%其中Ⅰ期患者9例,Ⅱ期及以上患者10例;經CT檢查共有14例患者診斷為股骨頭壞死,準確率70.00%,其中Ⅰ期患者6例,Ⅱ期及以上患者8例,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t=4.3290,P=0.0374(<0.05。)
3.1 磁共振檢查優(yōu)點 磁共振為一種生物磁自旋成像技術,可以獲得多個角度的體層圖像[3]。此方法為一種接近無輻射的檢查方法,對人體損傷較??;可以夠詳細提供患者病變位置組織的解剖和纖細病變信息。
3.2 CT檢查優(yōu)點 CT檢查可以很好地觀察出患者股骨頭內是否有碎裂情況及死骨形成,關節(jié)是否有脫位及關節(jié)周圍情況。股骨頭壞死的主要致病原因是患者股骨頭內部供血中斷或受損,導致骨細胞或骨髓成分死亡,進而造成功能性關節(jié)障礙、骨結構變化和骨頭塌陷,盡早準確診斷病癥并實施有效治療對保證患者生活質量具有重要作用。目前臨床中針對此病癥尚無統(tǒng)一治療方案,主要通過手術治療。郭紅斌[3]等的研究中對70例股骨頭壞死患者分別進行MRI檢查和CT檢查,結果顯示,MRI檢出率97.14%明顯高于CT檢查的84.29%;張植文[4]的研究中對分別對30例股骨頭壞死患者進行磁共振檢查和CT檢查方法,結果顯示,磁共振檢查方法的陽性檢出率和確診率均明顯高于CT檢查患者。本次擬研究中對20例患者分別進行CT檢查和磁共振檢查,結果顯示,磁共振診斷準確率95.00%(19/20)明顯高于CT診斷準確率70.00%(14/20),進一步提示了磁共振在股骨頭壞死診斷中的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在股骨頭壞死診斷中磁共振檢查方法與CT檢查方法均具有一定效果,但是磁共振準確率更高,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