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月敏
(廣西來賓市興賓區(qū)小平陽鎮(zhèn)初級中學 廣西 來賓 546111)
初中道德與法治與學生的觀念成長密切相關,教師要重視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與思考,通過學生參與與思考,才能夠對教學的內容有所理解,并且逐漸的形成對教學內容的認同。將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相關的知識內化到自我認知系統(tǒng)中去,影響行為。教師要充分的調動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重視課程教育與生活實際的結合。
初中階段的學生較為特殊,教師要對學生的心理有著充分的認識,學生對外部世界與自我差異形成了初步的認識,并且逐漸在深化這種認識,因此表現出一種較為強烈的自我意識。如果教學沒有能夠吸引到學生,那么在被動的學習中,許多學生會失去參與思考的熱情。同時,初中階段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以及情境的構建能力,仍舊較為有限,通過自我構建情境的方式參與課堂難度高。
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的具體內容,塑造出適合于學生學習與思考的情境,使得學生能夠身臨其境參與到課堂的思考當中。例如,通過多媒體教學設備,可以構建出相應的教學情境,教師要選擇適當的音頻文件、視頻文件等,通過聲光電等綜合性的手段,對學習的與思考的相應情境進行創(chuàng)制,使得學生能夠沉浸于教師塑造的情境中,產生深度的體驗與思考。除此之外,在一些特殊知識的學習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構建出相應的情境,對知識進行體驗與學習。例如,在法律知識的學習中,學生可以在小組中模擬出一個簡化版的虛擬法庭,對相關的法律知識進行應用。這種方式能夠增加趣味感與學生的體驗感,一舉兩得[1]。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對各種信息的收集與整理,應用多元化的信息作為教學的補充資料,使得學生能夠在學習中充分的結合現實進行思考,認識到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習的實際價值。
首先,在有關于道德知識的學習中,教師要對生活中的事件信息進行收集,例如,可以將學生發(fā)生的實際事件進行整理,作為教學資料備用;也可以從一般社會新聞中尋找資料;教師自身的生活經歷也可以作為教學中的資料進行應用。其次,時事熱點的學習,對學生深化理解道德知識,擴展眼界塑造個人理想有著重要的作用。通過對時事熱點的學習與了解,學生能夠了解到當前的國內環(huán)境與國際環(huán)境特點,結合學習的道德與法治知識,理解國際事件以及國內事件發(fā)生的原因。
無論是在生活事件的應用中,還是在時事熱點的應用中,教師要重視學生的思考與探討參與。對于較為簡單的問題,可以要求學生在小組中進行探討,教師分別參與不同小組的探討,了解情況即可。對于較為復雜的問題,如國際社會事件,學生的理解能力與知識儲備較為有限,容易受到局限。這種情況下,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思考方向,進而再展開自由探討,加深認識[2]。
在以上的教學策略中,教師雖然對于學生的學習需求進行了充分的考慮,然而由于受到學生參與能力的限制,教師仍舊是課堂中的主導者,每一名學生在課堂中整體的參與機會是有限的。
為了在課堂中展示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教師可以在適當的情況下,將課堂交還給學生。例如,在復習課程中,學生已經能對主要的知識有所掌握了,這種情況下可以要求學生對復習的內容進行講解。仍舊以小組為單位,將班級中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應用抽簽的形式,每個小組選擇不同的課程內容,進行復習課程的講解。為了使得課堂時間得到充分的利用,同時也保證不同小組中學生的參與,在時間的劃分上,教師要采取適宜的方式,避免學生講解的時間過短或者過長。初中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計算機技術,要求每個小組中制作出簡單的幻燈片,配合課程講解的內容。在幻燈片中,需要包括課程的知識結構圖,課程中的重點知識以及相關的題目解析。通過這種方式,學生能夠相對獨立的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去。必須要對講解的內容深度的了解與思考,才能進行正確的說明與講解。同時,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也能夠認識到教師備課的辛苦,理解教師講課中作為學生要如何配合課堂。從而更為尊重教師備課的勞動成果,積極的與教師進行課堂教學配合[3]。
在初中階段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教學效率提升的重點在于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課堂參與。學生的主動理解與思考,能夠使得其理解知識的速度有所提升,通過小組合作探討的模式,能夠實現學生的主動理解與思考。另外,教師要重視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應用構建教學情境、融合生活化教學內容、融合時事熱點等,都可以促進課堂教學趣味性的提升。在學生參與的過程中,教師要重視適當的“放手”,如在復習課中要求學生進行知識講解。應用綜合化教學策略,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