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艷艷,王 靜,張 斌,馬富珍,李艷婷
急性暴發(fā)性心肌炎(acute fulminant myocarditis)起病急,病情兇險,發(fā)展快,常迅速發(fā)生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和惡性心律失常,死亡率高達50%~75%[1-3],而且藥物治療效果差。體外膜肺氧合(ECMO)是一種有效的心肺支持手段,早在1994年Morishima首先報道了應用ECMO技術成功救治一例暴發(fā)性心肌炎患者[4]。我科在2017年10月-2019年6月應用ECMO技術治療8例急性爆發(fā)性心肌炎患者,7例成功撤除ECMO,痊愈出院,電話隨訪均存活,1例因重度腦損害放棄治療死亡?,F(xiàn)將8例患者應用ECMO治療的體會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組8例,男4例,女4例,年齡13~62歲,8例病例中,入院時存在心源性休克6例,Ⅲ度房室傳導阻滯5例,均在ECMO治療前置入心內膜臨時起搏器,合并肺部感染3例,急性腎功能損害2例,急性肝功能損害2例,急性扁桃體炎1例。8例患者入院時一般資料見表1。
表1 8例患者入院時一般資料
1.2 方法
1.2.1 ECMO的建立:本組8例患者均采用V-A ECMO模式,前2例采用同側股動、靜脈切開插管,后6例采用左側股動脈、右側股靜脈穿刺插管,同時為了防止下肢缺血,在同側股動脈置入遠端灌注管建立旁路,ECMO運行期間保證了遠端肢體血供。
1.2.2 ECMO運行期間管理:①流量管理:本組8例患者在ECMO運行前72 h 設置在2.5~3.5 L/min左右,能夠迅速穩(wěn)定血壓,同時輔以低劑量正性肌力藥物,如腎上腺素<0.05 μg/(kg·min),多巴胺<5 μg/(kg·min),多巴酚丁胺<5 μg/(kg·min),維持平均動脈壓(MAP)在65 mmHg左右。隨著患者心功能恢復,血流動力學好轉穩(wěn)定,心肌損傷指標如肌鈣蛋白I(cTnl)、心肌同工酶(CK-MB)、腦鈉肽前體(Pro-BNP)等下降,下調流量0.5 L/min,小劑量正性肌力藥物繼續(xù)使用。在下調流量期間,觀察患者平均動脈壓及心輸出量,如效果不佳,可適當增加正性肌力藥物,如仍不能改善,可恢復流量。②抗凝管理:本組8例均采用普通肝素鈉持續(xù)泵入抗凝,ECMO早期每2小時測部分活化凝血酶時間(ACT),ACT目標值維持180~200 s,同時監(jiān)測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維持APTT 60~80 s,48 h后可延長監(jiān)測間隔時間,每4~6h復查ACT及APTT。如有出血并發(fā)癥發(fā)生,隨時調整肝素用量。③需要呼吸機輔助呼吸的患者采取肺保護性通氣策略支持,注意氣道護理,避免頻繁吸痰引起氣道出血。④生命體征及檢驗、檢查監(jiān)測:持續(xù)監(jiān)測心律、心率、平均動脈壓、經(jīng)皮脈搏氧飽和,血氣分析(每4~6 h復查),乳酸、中心靜脈血氧飽和度等。每1~2 d復查胸片,了解肺部影像學變化,每天床旁心臟超聲檢查,評估心臟功能及結構。監(jiān)測心肌同I酶、肌鈣蛋白I、腦鈉肽等,評估受損心肌恢復情況。以上各項檢測均可用來指導評估撤除ECMO時機。同時監(jiān)測D-II聚體,警惕出血或血栓栓塞并發(fā)癥發(fā)生。
2.1 8例患者ECMO治療期間臨床指標變化:ECMO治療前,8例患者都合并有心源性休克,心肌損傷指標肌鈣蛋白I(cTnl)、心肌同工酶(CK-MB)、腦鈉肽前體(Pro-BNP)明顯升高,左室收縮功能差。經(jīng)ECMO輔助治療3 d后,患者心肌損傷指標均有下降,血流動力學穩(wěn)定,乳酸水平下降,左室射血分數(shù)上升。通過8例患者病情觀察,ECMO輔助治療后患者的心律、血壓首先得到改善,隨之心肌損傷指標下降,左室射血分數(shù)上升,但Pro-BNP恢復較慢,見表2。
表2 ECMO治療期間臨床指標變化
2.2 8例患者ECMO撤除后臨床資料總結及轉歸:8例患者呼吸機輔助時間1~8 d,平均(4.68±3.5) d,CICU停留時間5~10 d,ECMO輔助時間85~168 h,平均(65.7±7.2) h。ECMO輔助治療期間輸注紅細胞懸液2~8 u,冰凍血漿400~1 200 ml,血小板0~2 u。7例成功撤除ECMO,痊愈出院,電話隨訪均存活,1例因重度腦損害放棄治療死亡。主要并發(fā)癥有出血(6例)、插管部位皮膚傷口感染(2例)和肺部感染(3例)。1例患者在ECMO置入前置IABP,ECMO建立后血流動力學轉穩(wěn)定撤除IABP。出院時LVEF較入院時好轉,見表3。
表3 8例患者ECMO撤除后臨床資料總結(n=8)
本組經(jīng)ECMO輔助治療后痊愈出院的7例患者院外電話隨訪恢復良好,已參加正常的工作、學習、生活。這可能與暴發(fā)性心肌炎患者心肌損傷可逆性較好有關,但回顧8例患者ECMO應用期間仍有許多地方值得注意,現(xiàn)總結應用體會如下。
3.1 ECMO適應證[5]:①心臟指數(shù)(CI)<2 L/(m2·min);肺動脈楔壓>20 mmHg,應用大劑量正性肌力藥物[多巴胺>15 μg/(kg·min)、腎上腺素>0.15 μg/(kg·min)或去甲腎上腺素>0.15 μg/(kg·min)],平均動脈壓仍<60 mmHg,代謝性酸中毒血乳酸水平進行性升高,pH<7.3,乳酸>3.0 mmol/L,尿量<0.5 mL/(kg·h),無論是否行IABP支持;②心臟驟停經(jīng)常規(guī)心肺復蘇后不能恢復穩(wěn)定有效的自主循環(huán);③嚴重的心律失常(室性心動過速、心室顫動)經(jīng)多種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無效,血流動力學不穩(wěn)定。本組8例患者在ECMO輔助治療前均存在心源性休克,心臟指數(shù)(CI)<2L/(m2·min),使用大劑量血管活性藥物不能維持有效血壓,平均動脈壓<60 mmHg,同時并存代酸、尿少[尿量<0.5 mL/(kg·h)]、嚴重心律失常,5例出現(xiàn)III度房室傳導阻滯,3例出現(xiàn)室性心律失常(室速、室顫),具有ECMO輔助治療指征。
3.2 動、靜脈插管方式:此組8例患者全部選擇股動、靜脈插管,前2例均采用右側股動、靜脈切開插管。后6例采取超聲引導下右側股靜脈、左側股動脈穿刺插管。ECMO運行72 h后均表現(xiàn)出傷口滲血,股動靜脈穿刺置管的6例患者較皮膚切開插管的2例患者滲血少,撤除ECMO后恢復快,6例患者均未發(fā)生皮膚切口感染。切開插管的2例撤除ECMO后發(fā)生了皮膚傷口感染,經(jīng)清創(chuàng)縫合、換藥后痊愈出院,但延長了住院時間,可見穿刺插管有優(yōu)勢。超聲引導下插管可避免損傷血管,置管成功后,需超聲或X線確認導管位置,右側股靜脈、左側股動脈是比較理想的入徑。超聲引導下插管臨床上較實用。動脈插管深度一般在10~15 cm,置管成功后固定,保證固定確切。本組8例股靜脈插管尺寸18 F~21 F,股動脈插管尺寸15 F~18 F。
3.3 插管并發(fā)癥:ECMO插管相關并發(fā)癥有出血及夾層形成、灌注管脫出、抖管、肢體缺血、脊髓根大動脈缺血等[6-8]。本組中4例插管后出現(xiàn)過抖管。管路抖動的最常見原因是血容量不足,通過補液以及暫時性降低轉速處理均得到解決,有1例抖管經(jīng)過調整插管深度也得到解決。本組為避免發(fā)生肢體缺血,除了采取合適尺寸的股動脈插管外,均放置股動脈遠端灌注管(6F~8F),未發(fā)生夾層形成、灌注管脫出、肢體缺血并發(fā)癥。ECMO運行期間監(jiān)測下肢運動和感覺功能,適當提高平均動脈壓,維持平均動脈壓70 mmHg左右,增加灌注,減少根大動脈的缺血,未發(fā)生截癱。
3.4 出血或栓塞并發(fā)癥:ECMO治療過程中病人凝血系統(tǒng)激活,本組8例均采用普通肝素鈉持續(xù)泵入抗凝。監(jiān)測ACT及APTT,維持ACT 180~200 s,APTT 60~80 s,目的是減少血栓的形成和凝血因子消耗,但是也很難避免管路內特別是膜肺中血栓形成。本組有1例患者由于膜肺中血栓形成,提前了撤機計劃,患者亦順利康復。在運行過程中,出血并發(fā)癥比栓塞多見,6例患者在ECMO運行72 h后不同程度地出現(xiàn)了插管穿刺部位出血,有2例出現(xiàn)了呼吸道出血,全組無消化道出血及腦出血發(fā)生。根據(jù)患者ACT、APTT、血小板數(shù)量及臨床出血表現(xiàn)綜合判斷,調整肝素用量。當考慮凝血因子不足時補充新鮮冰凍血漿,補充凝血因子。血小板低于50×109/L時補充血小板。ECMO運行期間也應注意繼發(fā)性纖溶亢進發(fā)生,通過監(jiān)測患者D-II聚體、血小板、纖維蛋白原數(shù)量等綜合判斷。本組病例無繼發(fā)性纖溶亢進發(fā)生。ECMO運行期間盡量減少有創(chuàng)操作,避免出血及感染并發(fā)癥。
3.5 神經(jīng)系統(tǒng)并發(fā)癥:神經(jīng)系統(tǒng)并發(fā)癥和急性腎功能衰竭是常見的并發(fā)癥[9-10]。神經(jīng)系統(tǒng)并發(fā)癥發(fā)生率13%,主要為顱內出血、缺血性卒中、癲癇發(fā)作等。肝素過量、低血小板血癥(<50×109/L)、低纖維蛋白原血癥、長時間機械通氣均是輔助期間顱內出血的高危因素[11]。因此,對于ECMO治療患者,病情允許情況下,建議每日喚醒,評估患者意識狀態(tài)及肢體感覺、運動功能。本組病例中1例62歲患者ECMO治療期間發(fā)生腦損傷,腦電圖報告重度異常(后家屬放棄治療死亡),是否與年齡大合并腦血管病變有關,因病情危重無法行腦部CT確診,余7例無神經(jīng)系統(tǒng)并發(fā)癥發(fā)生。
3.6 ECMO撤機體會:文獻報道,心肌肌鈣蛋白I(cTnI)可反映心肌病變程度。cTnI>12 μg/L預示較低的撤機率和較高的死亡率[12]。除了肌鈣蛋白的濃度外,有學者還發(fā)現(xiàn),cTnI達峰時間大于48 h 與死亡率增加有關[13-14]。參考體外膜肺氧合循環(huán)支持專家共識[15],當ECMO循環(huán)支持流量為患者心輸出量的20%,在小量血管活性藥物的條件下,如多巴胺<5 μg/(kg·min),多巴酚丁胺<5 μg/(kg·min),腎上腺素<0.2 μg/(kg·min),血流動力學穩(wěn)定,平均動脈壓>60 mmHg,左室射血分數(shù)>40%,心電圖無惡性心律失常,靜脈氧飽和度(SvO2)>60%,乳酸<2 mmol/L,可考慮撤機。
本組8例患者均診斷急性暴發(fā)性心肌炎,7例成功撤除ECMO,痊愈出院,1例老年患者發(fā)生重度腦損害家屬放棄治療死亡,全組病死率12.5%。該例老年死亡患者可能與該患者院外延誤時間長(院外輾轉抗感染治療8 d)及年齡大、機體抵抗力差有關,也不排除合并腦血管病變??偨Y本組撤機經(jīng)驗,本組患者ECMO輔助治療時間平均129.12 h,經(jīng)ECMO輔助治療3 d后,患者心肌損傷指標均有下降,血流動力學穩(wěn)定,乳酸水平下降,左室射血分數(shù)上升。本組患者在監(jiān)測左室射血分數(shù)>45%后,開始減少多巴胺等血管活性藥物用量,如果血流動力學穩(wěn)定,降低ECMO循環(huán)支持流量<1 L/min,觀察血流動力學情況,如血壓、心率仍穩(wěn)定,平均動脈壓>60 mmHg,心電圖無惡性心律失常,乳酸<2 mmol/L,可考慮撤除ECMO支持。本組7例患者均順利撤機,無再次ECMO及IABP應用情況,結局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