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予菲
周代“者生”鼎,內(nèi)鑄銘文“者生用吉金乍(作)寳鼎”。
庚子鼠年的春節(jié),京城大大小小的博物館推出了一系列網(wǎng)上展覽。2020年1月16日,“瑞彩平安——2020新春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南8、南9號展廳開幕,30多件(套)新年主題文物亮相。同時,精美圖片上線官網(wǎng),為觀眾提供了一次宅在家“云看展”的機會。
展品中, 周代“者生”鼎,內(nèi)鑄銘文“者生用吉金乍(作)寳(寶)鼎,其萬年子子孫孫永寳用享”,祈愿子孫萬年;
漢代“大吉羊”魚鶴紋洗是當時的一件盥洗用具,“大吉羊”諧音“大吉祥”,魚代表富貴有余,鶴代表益壽延年;
漢代鎏金“中國大寧”神獸紋鏡,外緣上一周刻有篆書銘文,“……中國大寧,子孫益昌。黃裳元吉,有紀剛(綱)”,祈愿國家統(tǒng)一、安定繁榮;
明代青花仰鐘式杯,色澤鮮麗、繪制細膩,瓶身上畫羊,取三陽開泰、萬象更新之意;
明代青花松鼠葡萄紋罐,器身繪有松鼠和葡萄,紋飾構(gòu)圖繁密,寓意多子;
清代剔紅花果紋如意做工精美,雕有仙桃、石榴、佛手、蝙蝠、鲇魚等圖案,寓意多福多壽……
每一件文物,都表達了古人對新年的美好愿景。
明代青花仰鐘式杯。
清代剔紅花果紋如意。
清代剔紅剔彩花籃式盒。
古人看重祭祀,正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一個國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祭祀和戰(zhàn)爭。尤其是在一年之始,人們要對過去的一年進行回拜,為即將到來的新一年進行祈福。
早在5000多年前,年頭歲尾的“臘祭”活動就誕生了。當時生產(chǎn)力低下,人們無力改造自然,要辦事情就得乞求天地神靈的庇佑。據(jù)《史記》記載,黃帝是第一個祭天地的人?!爸米笥掖蟊O(jiān),監(jiān)于萬國。萬國和,而鬼神山川封禪與為多焉?!币馑际?,黃帝安排左右大監(jiān)共同管理國家,邦國和諧,天下太平,于是他多次進行了“封禪”——一種祭祀大典,感謝天地與山川群神的饋贈,祈禱來年風調(diào)雨順。
虞舜繼位后,自然而然地沿襲了祭天地的傳統(tǒng)。除此之外,他開始舉辦祭祀先人的大禮。《國語·魯語》記載:“有虞氏禘(音同第)黃帝而祖顓頊(音同專須)。”意思是,虞舜常常通過“禘”(一種極為隆重的典禮),來祭奠他的祖先黃帝。后來,這種緬懷先人的祭祀禮儀也流傳下來。
到了夏商周三代,人們對祭祀越來越重視,過年儼然成了一場盛大的祭祀活動。各種青銅禮器隨之誕生,其中就有敦實渾厚、足大底寬的青銅鼎。
鼎最初是人們吃飯的食器,專門用來盛各種羹類、肉糜,相當于現(xiàn)在的菜盆湯鍋。相傳大禹治水后,將天下劃分成九個州,命九州的人都獻上珍貴的青銅,鑄造了九座大鼎,并將全國的名山大川、奇異之物都刻在上面。在夏禹看來,有了九鼎,便掌握了天下萬民的“飯碗”,必會受到尊重與敬仰。于是,他將造好的九鼎放在夏都陽城,將其視為鎮(zhèn)國之寶,世代傳承。后來商湯滅夏,就把九鼎遷到了商都亳,周武王滅商后,又把九鼎遷到了周都鎬京。鼎被賦予了新的文化內(nèi)涵,成了尊貴與權(quán)力的象征。
當周武王遷回九鼎后不久,兒子周成王繼位。周成王希望繼承父親的遺志,在“有夏之居”的“土中”洛邑(今洛陽)建立新的都城,以便更好地管理東邊廣闊的領(lǐng)土。建新都自然離不開遷鼎。于是,周成王拉著父親千里迢迢從商都運來九鼎,往東邊走。剛到洛邑時,九鼎突然像生了根一樣,怎么也拉不動了。周成王覺得,這就是天意,便命人在原地修筑了祭臺。由此,九鼎被搬上祭臺,象征王權(quán)的青銅鼎成了天子的祈?!吧衿鳌薄?/p>
漸漸地,其他青銅鼎也被當做祭器,出現(xiàn)在天子的新年祭祀臺上。據(jù)考證,此次展出的周代“者生”鼎,就曾為某君王祭祀所用。此鼎腰部渾圓外凸,造型渾厚,霸氣十足。鼎身玄紋從饕餮、夔(音同葵)龍、虬等生活中的鳥獸變化而來,可見其鑄造還有為生靈萬物祈福的寓意。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周王室勢微,幾個強大的諸侯國希望取周而代之,對九鼎產(chǎn)生了覬覦之心。首先發(fā)難的,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楚莊王即位后,興修水利,力行改革,國富兵強。公元前606年,他興兵中原,一路打到了洛水邊,在周代都城洛邑郊區(qū)陳兵示威。周定王迫于形勢,派大夫王孫滿去慰勞楚君??癜恋某f王咄咄逼人,問王孫滿“鼎之大小輕重”,潛臺詞是——九鼎多大多沉,我想問清楚,好在取代周天子后,運到楚國去。這則“楚王問鼎”的故事后來被司馬遷寫進《史記·楚世家》,成了“中原問鼎”成語的出處。后來,秦國為了爭奪九鼎,曾出兵東周,跟東周國君強行索要。野心勃勃的齊宣王也想把九鼎搶過來,最后被周王的使臣說服,才沒有出手。
王子午鼎。
大克鼎。
清代粉彩番蓮開光“福壽”文葫蘆式掛屏(左)。清代白玉“賞心樂事”文帶扣(右)。
漢代鎏金“中國大寧”神獸紋鏡。
國力每況愈下,周天子自己也窮得叮當響。據(jù)《左傳》記載,周平王姬宜臼死后沒錢辦喪事,兒子派人到魯國,求魯國給予資助;周桓王姬林死的時候,因為沒錢,葬禮拖了7年;周襄王姬鄭死的時候,后人又派人去魯國求資助辦葬禮。都窮到這個份上了,周王室還是沒有停下鑄鼎的腳步。1928年,洛陽發(fā)現(xiàn)了東周天子大墓,出土了一件青銅鼎。但因為鼎壁造得太薄,鼎足上出現(xiàn)了裂痕。與同時期諸侯所制的結(jié)實華麗的青銅鼎相比,這座天子鼎實在寒磣。
公元前256年,周朝滅亡。而青銅鼎成為考古的標準器,其內(nèi)壁上的銘文,印證了歷史的輝煌和激蕩,也為后人留下警示與祝福。
西周早期大盂鼎,為康王時貴族盂所做的祭器。此鼎壁厚,腹部橫向?qū)挻?,造型雄偉凝重。器?nèi)銘文記述了周康王二十三年冊命盂的事,文中有一句:“惟荒腆于酒,不惟自息乃逸,厥心疾很,不克畏死。辜在商邑,越殷國滅,無罹?!贝笠馐钦f,商紂王好酒,不思其過,最終國滅邦亡。盂以此告誡自己、警示后人。
周孝王時期的大克鼎,腹部渾圓,頸部飾有三組對稱的饕餮紋,鼎耳相對有龍紋,造型莊嚴,重約200公斤,其主人是當時一個叫做克的貴族。從內(nèi)壁上的銘文來看,克鑄造大鼎,是為了祭奠祖父的在天之靈,贊美他謙遜的品質(zhì)、寧靜的性格和美好的德性,并頌揚英明的周天子,感謝他賞賜的紅色祭服、耕種的田還有土地上的奴隸。在銘文的最后,克再三祈愿:天子的美意,祖先的恩澤,萬年無疆,子子孫孫,永遠享用。
楚國宰相、莊王之子王子午所鑄的一座青銅鼎,高76厘米,口徑66厘米,腹部攀附著六條浮雕夔龍,獸口咬著鼎的口沿,獸足抓著鼎的腰箍,渾身動感十足。有意思的是,王子午鼎的腹部有一根束腰,看似好像被一條腰帶緊緊地扎了起來,“腰身”纖細,與其他青銅鼎的造型截然不同。據(jù)《史記》記載,楚靈王喜歡細腰,反感肚大腰圓的人。楚國官員為了迎合他的喜好,紛紛節(jié)食減肥,從此有了“楚王好細腰,國中多餓人”的典故。王子午鼎束腰這一獨特造型,大概就是因為楚人“好細腰”的審美。
此鼎內(nèi)壁也有銘文,其大意為:自鑄銅鼎,以祭先祖文王,進行盟祀。我施德政于民,因而受到尊重,望子孫后代以此為準則。 王子午在鼎上記錄了自己任宰相期間,屢次北伐東征的赫赫戰(zhàn)功;他告誡子孫,要勤政愛民;他還在銘文中祭奠先祖,為后人祈福。
如果說,夏商周三朝的新年是一場嚴肅的祭祀活動,那到了漢代,過年被逐漸娛樂化,變成了全民吃喝玩樂的節(jié)日。
西漢時,每年臘月初一,民間有儺(音同挪)戲表演。儺戲表演者,必須按角色戴好彩繪面具。在表演中,有些演員甚至要舉起點亮的火把,以驅(qū)逐惡鬼,清清爽爽地迎接新的一年。
儺戲表演后,富足的家庭會齊聚一堂,共同享用豐盛的宴席。這是歷史上最早的年夜飯。
宮廷的元旦日(正月初一),則是從群臣入宮朝賀開始的。待天子賜酒食之后,便舉行“九賓散樂”(即樂舞百戲),君臣同慶,熱鬧非凡。
漢朝過年,銅鏡替代了青銅鼎,成為宮廷里的“祭祀禮器”。此次展出的漢代鎏金“中國大寧”神獸紋鏡,屬于西漢新莽年代,鏡子的主人應(yīng)為建立新朝的外戚王莽。紋鏡表面鎏金、兩個鈕座上的柿蒂紋間各有一獸頭。鏡邊有銘文:“中國大寧,子孫益昌,黃裳元吉,有紀剛。圣人之作鏡兮,取氣于五行。生于道康兮,咸有文章。光象日月,其質(zhì)清剛。以視玉容兮。辟去不祥。”期盼國家和平安寧,祈愿世世代代昌盛繁榮。
平民百姓也逐漸有了新年專屬的“吉祥物”,比如中國最早的壓歲錢“厭勝”或稱“壓勝”。這種錢并不是真正的貨幣,而是一種紀念幣,其正面刻有“千秋萬歲”“天下太平”等吉祥話,背面則是龍鳳、龜蛇、星辰等吉祥圖案。每到新年,百姓們將這種裝飾錢幣戴在身上,以求好運連連。
此次展覽中,展出的還有明清時期的青花仰鐘式杯、青花松鼠葡萄紋罐、剔紅花果紋如意等等。這時,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出現(xiàn)了對“祈求福祉”更直白的表達方式,福祿壽、多子多福等元素滲入生活用品、觀賞物品中。
明清宮廷過年,花瓶、紋罐等裝飾品自然都不能少。清宮里,乾隆皇帝最喜歡的還是如意。乾隆60歲大壽時,大臣們投其所好,集資進獻了金絲編制如意60柄,共用黃金1361兩(約42546克)。以文人雅士自居的乾隆,還曾為如意作詩多首,“新年符吉兆,代語得心閑”。意思是:它不僅是新年吉祥之物,還能自由閑適地表達我的內(nèi)心。
清宮過年儀式眾多。為了圖個好兆頭,各宮宮內(nèi)要擺吉祥盤,盤子里放青蘋果、紅棗、栗子、磨盤柿子各5個,諧音“清平五福、早早立子、事事如意”?;实蹖m內(nèi)宵果盒子的擺放十分在意。乾隆十四年(1749年)臘月二十三,距那年春節(jié)還有7天,皇帝親自過問了養(yǎng)心殿和重華宮擺果盒的事情。太監(jiān)宮女們不敢懈怠,用52樣糖果,52樣蜜餞,擺出了26款不同造型的花鳥圖案。乾隆看了,很不滿意,于是下旨重新擺。最后御茶房絞盡腦汁,用蜜餞擺出“五福捧壽”“歲寒三友”“吉慶有余”等圖案,乾隆看了才點頭。
過年期間,清宮“交響樂團”負責演奏中和韶樂,祈福新年。與大臣大大小小的宴會上,音樂響起,皇帝入座,詠唱《元平之章》,“四海升平泰運昌”;宴會結(jié)束,音樂再次響起,皇帝起座,詠唱《和平之昌》,“士庶歡忻樂太平”。
元旦開筆也是清宮中的“祈?!倍Y儀。每年元旦日子正(零點),皇帝在養(yǎng)心殿御筆書寫祈求五谷豐登、國泰民安、江山永固之類的吉祥語,為新年祈愿。比如“元年元旦,海宇同禧,和氣致祥,豐年為瑞” “所愿必遂,所求必成,吉祥如意”“愿共天下臣民永享升平”。
回顧過春節(jié)的歷史,從夏商周的青銅祭器,到漢朝的壓歲錢,再到明清祈福如意,過年的禮儀在變,吉祥物在變,不變的是祈福文化,還有人們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