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新
太子參為石竹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孩兒參的干燥塊根。夏季莖葉大部分枯萎時采挖,洗凈,除去須根,置沸水中略燙后曬干或直接曬干。以肥潤、黃白色、無須根者為佳。
關(guān)于太子參藥名的來歷,還有一段有趣的民間故事。相傳在春秋時期,鄭國國王的兒子,年剛5歲,天資聰慧,能辨忠識奸,深得國王喜愛。但這位王子身體嬌弱,時不時就生病,國王為此著急萬分、憂心如焚,而宮中太醫(yī)又屢治不效。后來國王只得張榜遍求補益之藥,并懸以重賞。一時間,各地獻寶薦醫(yī)者絡(luò)繹不絕,但皆是太醫(yī)曾用過的參類補藥,故而都未被采納。一天,一位白發(fā)老者揭榜獻藥,聲稱非為懸賞,而實為王子貴體、國家大計著想。國王對老者說:“爾誠心可鑒,然若藥不靈驗,怕有欺上之罪吧?!崩险吆呛切Φ溃骸巴踝淤F體稚嫩,難受峻補(補力較強,可在短期內(nèi)發(fā)揮較大作用)之藥,需漸進徐圖之。老朽有一藥,服百日必能見效?!闭f罷便將隨身帶來的一袋細(xì)長條形、黃白色的草根獻上。國王當(dāng)即吩咐仆人煎制后讓王子服用。三個月后,果見王子形體逐漸豐滿,恢復(fù)了健康。此時,國王始信老者所言,大喜之余,晉封王子為太子,又急尋老者以封賞,但老者早已行蹤難覓。國王問老者所獻之藥何名,眾隨從皆搖頭說不知。后來有一大臣諫曰:“藥有參類之性,強壯了太子之身,就叫太子參吧。”國王覺得不錯,點頭恩準(zhǔn)。于是,“太子參”的美名就此傳開,一傳十十傳百,一直沿用至今。
太子參作用平和,為補氣藥中難得的清補佳品,尤其適合不宜峻補或溫補的人(一進參類補品就容易出現(xiàn)口干舌燥、喉嚨疼痛甚至流鼻血者)及慢性病患者長期服用。與大補元氣的人參相比,太子參雖藥力不及,但其藥性十分平穩(wěn),具有補而不燥的特點。比如:脾胃虛弱的人初用補藥,要是服用人參恐會藥力過猛,而改用太子參則大可放心;若是虛證患者夏天服用補藥,因為天氣炎熱再夾雜藥力,容易引動內(nèi)火,而太子參則可以清補扶正,不會有這種弊害;對于氣陰不足而又血壓偏高之人,使用太子參可以改善癥狀,且不會引起血壓升高;壯年患者服用太子參不用擔(dān)心引發(fā)上火。一般素有口干、煩躁、心悸、失眠、乏力、食少、手足心熱等氣陰兩虛癥狀的患者均可使用。在日常生活中,太子參既可與其他藥物配伍做藥膳,又能單味煎水或泡茶服用。常用內(nèi)服劑量為10~30克,可根據(jù)病情適量加減。但要注意:表實邪盛(是指外邪侵襲,邪寒過盛,正邪斗爭,陽氣束于表,癥見發(fā)熱惡寒、頭身痛、脈浮緊、無汗等)者不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