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春光滋潤著萬物,但想必它對櫻桃更多了幾分偏愛,存著些精雕細琢的心思。要不怎么使得櫻桃小巧玲瓏又圓潤飽滿,兼具光滑細膩的表皮和誘人光澤,尤其那淡淡的緋色,恰似少女臉頰上羞澀的紅暈。它果肉醇美,輕輕一咬,先是酸澀,再是甘甜,汁液順著舌尖將滋味溢滿口腔,滑入心田。
櫻桃地位別小看
不負自然的恩典,這般“內(nèi)外兼修”的櫻桃在古時長期作為珍稀果物,凡是品嘗過這份美味的人都對它贊不絕口,久久垂涎。
櫻桃
〔宋〕 朱淑真
為花結實自殊常,摘下盤中顆顆香。
味重不容輕眾口,獨于寢廟薦先嘗。
宋時女詩人朱淑真便點出了櫻桃的不同尋常。它馥郁的香氣、甜美的味道自不必說,“獨于寢廟(帝王的寢宮和宗廟)薦先嘗”,更是揭示了它在古代禮儀中的重要地位。
櫻桃在中國的種植歷史已逾千年,周代的《禮記·月令》是最早記載它的典籍,書中便提到“羞以含桃先薦寢廟”(這里的含桃指的就是櫻桃,因為黃鶯喜愛含食櫻桃,故稱含桃)。櫻桃稀少又不易儲藏,自西周起就是皇家敬祭宗廟的高級供品,每年收獲的首批櫻桃要先送到帝王宗廟,然后才用來賞賜內(nèi)外大臣。
有一次,漢明帝將櫻桃置于赤瑛盤中,賜予群臣以示恩寵。不想當時正值夜間,在皎潔的月光映照下,由于櫻桃與赤瑛盤色澤相近,群臣還以為盤中空無一物,鬧了場笑話。唐玄宗則曾在紫宸殿前櫻桃成熟之際,讓百官直接從枝頭將其含走享用,味道自是鮮美,只是場景約莫有些滑稽。
櫻桃嬌色惹人憐
櫻桃花開的時候,枝丫上擠滿了淡粉的花瓣,楊萬里嘴上戲稱它“不賭嬌饒只賭多”,實則寫下一摞詩句夸贊它的好顏色。當風從庭前輕柔吹過,櫻桃花瓣落盡后綠葉長出,便是“碧油千片漏紅珠”。
“雨過園亭綠暗時。櫻桃紅顆壓枝低。綠兼紅好眼中迷。”雨后翠綠深沉的亭臺邊,熟透的櫻桃壓彎了枝頭,綠葉襯著紅果實在誘人,吸引無數(shù)文人為之揮墨。
滋味價值兩俱全
唐時,櫻桃待摘之際恰逢進士科考放榜,所以新進士及第后往往大開“櫻桃宴”宴請賓友。
會吃的古人可不局限于只品嘗新鮮的櫻桃!蔗漿的甜而不膩,與櫻桃的鮮美多汁相得益彰,不如就做個“蔗漿澆櫻桃”;奶酪的香濃醇厚與櫻桃的酸甜交織在一起,口感豐富多樣,“酪櫻桃”自是令人難以抗拒的美味;煎干的櫻桃更加香甜可口,肉質(zhì)緊實有嚼勁,“櫻桃煎”算得上人見人愛的送禮佳品!
既然是受自然偏愛的果物,春雨怎能不往里面浸潤豐盛的營養(yǎng)?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不僅描繪了櫻桃“圓如瓔珠”的形態(tài),更進一步闡述了櫻桃的藥用價值,指出其味甘性溫,調(diào)中益脾氣。在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這部醫(yī)家圣典中,櫻桃的藥用價值再次得到了肯定與贊譽。書中不僅重申了其調(diào)中益氣的功效,更添一筆—“可多食,令人好顏色,美志性”。
話都說到這兒了,今年的春日宴上,不來兩顆櫻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