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脫胎于西方文學史的成長小說伴隨非理性主義思潮的興起孕育出反成長小說。受多元文化熏陶的艾利絲·門羅創(chuàng)作出反成長小說《親愛的生活》。該部作品通過審視女性的成長歷程,揭示兩性生存處境、闡明人的成長方式、澄清成長的過程性,為反成長小說的對象、現象、本質提供參照。
關鍵詞:成長 反成長 門羅 《親愛的生活》
成長小說形成于浪漫主義時期,在德國的典型樣式是教育小說,如維蘭德《阿迦同的故事》、歌德《威廉·邁斯特的學徒時代》。教育小說的主題是:個人與社會的矛盾尚未激化,主人公接受教育,實現個人性格的養(yǎng)成、個體利益與集體利益的融合。19世紀中后期,成長小說的浪漫色彩淡化,轉而批判現實殘酷、強調理想破滅。需指明,成長小說主要講男性在生理層和心理層的成長。兩次世界大戰(zhàn)促使成長小說轉變?yōu)榉闯砷L小說。一方面,參與戰(zhàn)爭、受到戰(zhàn)爭迫害的人內心充滿壓抑、孤獨和絕望,從而延緩成長小說中個體對人格修養(yǎng)的提升完善、對人與世界關系的思考探索;另一方面,戰(zhàn)后的復雜環(huán)境未能讓大部分人迅速擺脫物質貧困和精神匱乏,從而消解成長小說中個體可以通過勤勉向上實現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相平衡的終極價值。20世紀中后期的反成長小說,汲取成長小說敘事模式,重新審視受大戰(zhàn)影響的反成長小說,試圖挖掘隱藏于特殊語境下的普遍性真理,從而還原人的成長經歷和心路歷程。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艾利絲·門羅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文海姆鎮(zhèn),她豐富的人生經驗為她創(chuàng)作帶有反成長性質的小說奠定基礎,《影子的維度》描摹女性對內心世界的撫觸;《快樂影子之舞》浮現女性對自我發(fā)展的焦慮;《女孩和女人的生活》反映女性對男性的觀望凝視;《逃離》象征處于社會大潮的女性為爭取經濟、政治、文化權利而陷入出走未果的迷茫;《親愛的生活》意味著脫胎于不同環(huán)境的被定義為女嬰、女孩、女人、女性、女權主義者的她,在人的尺度上得到肉體證實、靈魂解放,與之同時,她們發(fā)現性別世界以外更為寬廣的生活。接下來,本文將從成長的對象、成長的現象、成長的本質三個方面論證反成長小說《親愛的生活》。
一、 成長的女性
成長小說大多敘述男性的成長故事,但在 《親愛的生活》 中,成長的主角為處于婚戀關系中的女性。需注意,使用女性視角架構作品的門羅,沒有刻意遮蔽男性的生存情境,也沒有一刀切式地定義兩性的共性和特性。
工廠主的女兒科莉,天生殘疾,向往純真的愛情??粗亟疱X的霍華德與之發(fā)生關系,并接管家中瑣事。仆人莉蓮到另一戶人家當女傭,偶遇攜妻的霍華德,霍華德擔心家室暴露,索性告訴科莉實情,并假借莉蓮的名義騙取公布私情的封口費。不知真相的科莉,根據霍華德提供的地址,每半年郵寄一次存款。家道中落后科莉成為一名圖書管理員??评騾⒓油昀蛏彽脑岫Y,才得知依靠委曲求全得來的愛情卻是一場精心設計的騙局??评蛎\的悲劇性在于她未能超越因身體殘疾而享有的過度保護,未能在失去外部保護的時候,建構出自我保護機制。至于因生理不健全所引發(fā)的心理自卑、性情隱忍,不過是科莉無力改變現狀的表象。
夢境中,患有精神病的南希口齒清晰、行動敏捷,不忘追憶與丈夫度過的漫漫時光。夢醒時分,深切問詢已逝丈夫的行蹤。實際上,作者通過再現南希夢境與現實混淆的精神狀態(tài),表達了自己對于人類終極問題的思索。無論是被騙的科莉,還是年老體衰的南希,總會獨自面對曾經發(fā)生的種種苦難,而這些都將化為照亮通往死亡之路的明燈。
二、 時空交錯中的成長
古典主義文學推崇的“三一律”最先應用于劇本創(chuàng)作,意指一出劇必須在一天之內、一個地點展開。戲劇理論的確立影響成長小說的敘事結構:生活在固定空間里的人和其他人進行交往互動,隨著時間的流逝完成主體建構??墒窃谶@部小說集中,人的成長需要花費或短或長的時間,穿梭于充滿差異的空間。
從溫哥華到多倫多,因寫作被邀請參加晚宴的格麗塔對班內特一見鐘情。私自帶著女兒的她,在通往班內特所住城市的火車上,與年輕男子格雷格結合、分手。格麗塔心中燃燒的激情源自居家照顧女兒的同時埋頭寫作卻未得到丈夫的尊重認可。在以男權為主導的評價體系中,女性的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來源于對子女的孕育和栽培,不符合此類預設的行為,都會冠以無用的名義。至于格麗塔的筆耕創(chuàng)作,在丈夫的眼中,不過是過眼云煙般的自怨自艾。
中炮手雷從戰(zhàn)場上回來,分配到小鎮(zhèn)馬弗里休養(yǎng)學習,與離過婚的老師伊莎貝爾步入婚姻殿堂。而年輕女孩利亞的反復出現,令他情思縹緲不定。伊莎貝爾患病而亡,雷終于明確心中摯愛就是其妻。伊莎貝爾經驗深厚、感情內斂,利亞閱歷淺薄、性情外放,她倆好似張愛玲筆下的白玫瑰與紅玫瑰。但需要警醒的是,白玫瑰與紅玫瑰本無高低貴賤之分,只有遇到像雷一樣年輕氣盛、意志薄弱、不明自我的男性時,才會被比較衡量。
戰(zhàn)爭結束,坐著火車準備回家的杰克遜中途跳車,幫助陌生女人貝爾修繕房屋,提高生活質量,未有身體接觸的他們在同一個屋檐下度過很多年。貝爾住院治療,杰克遜悄然離開,與戰(zhàn)前約定結婚的女友意外相遇,但他放棄謀面,繼續(xù)四處漂泊。受到戰(zhàn)爭戕害的杰克遜,既不能徹底遺忘發(fā)生過的朦朧悸動,又不能坦然接受觸手可得的塵世幸福,他像一個局外人體驗著自己的人生。事實上,回顧杰克遜的成長歷程,包含了格麗塔對情欲的釋放、薇薇安對婚姻的渴望、雷對默契伴侶的訴求。換言之,杰克遜不僅是自我成長的代言人,還是集結他人成長片段的代言人。至于溫哥華、多倫多、亞孟森、馬弗里等不同等級的城市村鎮(zhèn),它們各自獨立、相互連接,為像杰克遜這樣的個體提供成長的實存場域。
三、 成長的過程性
成長小說的核心內容是,主人公為獲得社會的認可需保持積極進取的心態(tài)、發(fā)揚踏實肯干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如果未能達成此目標,則意味著成長的失敗。然而在門羅的作品中,主人公緩慢認知自我與世界的關系,表現出成長的過程性。特別地,作者把具有自傳性質的“終曲”用于說明“關于我的生活我要說的最初,最后,也最親密的話”a。
“終曲”分為四部短篇小說,集結前面十部短篇小說的敘事重點,是門羅對自身成長經歷的象征性總結,折射成長過程的階段性、曲折性、未完成性。
在電臺工作的薩迪為聽眾唱歌彈曲,之后來到“我”家當保姆?!拔摇焙退苡H近,因為她不會被周圍人的想法、看法圍困,總在空閑的時候去舞廳跳舞??上В幸淮螐奈鑿d出來的時候被車撞死了。獨立自主、大膽灑脫的薩迪和帶著女兒看望情人的格麗塔、與往昔戀人擦肩而過的薇薇安、維護婚姻穩(wěn)定的伊莎貝爾、獲得職位躍升的媽媽、保持驕傲姿態(tài)的奧奈達、追求純粹愛情的科莉、敢于告白千里尋女的艾琳相對照時,不顧世俗成見的她們,依從內心指引,爭取情感自由和心靈詩意。
農場長大的媽媽是一位在鎮(zhèn)上教書的老師,結婚前后,她總是裁剪樣式新穎的衣服,并且?guī)е虬绲皿w的“我”一起去參加舞會。舞會上,“我”遇見風姿綽約、善于交際的妓女哈奇森太太以及有兩位軍官安慰的淚人佩吉。追求進步、熱衷聚會的媽媽和被邀參加晚宴的格麗塔、只有在正式場合穿著綠裙子的薇薇安、專挑銀色裙子外出演奏的姑媽莫娜、縫制檸檬色裙子迎接男友返歸的艾琳相對照。在城鄉(xiāng)二元對立環(huán)境中成長的她們,受益于來自貧困家庭的大家長對子女教育的物質投入,但與之同時,對家長持有的落后觀念表現出疏遠掙脫。依靠自身努力進入城市生活的她們,與周圍人的相處并不順利,常常陷入情感和理智失衡、家庭身份和社會地位不匹配的旋渦之中。為了緩解內部壓力、實現自我表達,她們憑借凸顯女性氣質的裙裝,謀求男性的關注欣賞和男權社會的正視認可。
四、結語
成長小說的誕生發(fā)展離不開17世紀古典主義文學的推廣、18世紀啟蒙文學的深化、19世紀浪漫主義文學的繁榮。它的主旨是關注男性成長,探索個人奮斗史,樹立以集體利益為重的成功觀。因而,它為受西方基督教哲學影響的人實現“祛魅”,為人的主體理性力量的鞏固做出貢獻。兩次世界大戰(zhàn),非理性主義思潮興起,為體察人的精神世界、認識現代社會開辟全新道路。自此,成長小說蛻變?yōu)榉闯砷L小說。
艾利絲·門羅是在城鄉(xiāng)文化、精英文化、大眾文化等多元文化中逐漸走向成熟的作家。特別地,20世紀中后期在北美發(fā)生的三次大規(guī)模女權主義文學批評為門羅解構男性作家文本中的性別歧視、構建女性作家文本中的女性形象、探討女性主義理論提供參照。她的晚年著作《親愛的生活》被贊譽為最具個性、最豐富、最完美的“集大成之作”,里面包含了十四個虛構與真實并存的、有關充滿一切可能的故事,極具反成長性。
該部作品好像是在講述男性與女性在戀愛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發(fā)生的隱秘情結、日常瑣碎,其實不然,門羅只是借此引出女性面對生理需求、倫理道德、社會法則的真實想法以及女性如何從以男性為主導的思想文化中實現自我解放、實現兩性解放的方式方法。因而,無論是女性還是男性,都身處同一個世界,擁有同一個夢想,他們需要沿著時間的河流進入到異質空間,感受截然不同的人生。換句話說,在時空交錯中的人才有機會締造新的時間觀和空間觀。女人、男人、時間、空間的集聚不能確保人的成長最終歸于成功或者失敗,那是成長小說的橋段,并非反成長小說的內涵?!敖K曲”忠實再現門羅的成長軌跡、門羅對女性進行自我拯救的贊美與無奈、門羅對男性世界的理解與疏遠,而這些僅僅是她走向成長的一個階段而非全部,正如阿瑟·克拉克的墓志銘所言:“我從未長大,但我從未停止成長?!?/p>
a 〔加〕艾利絲·門羅:《親愛的生活》,姚媛譯,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4年版,第239頁。
參考文獻:
[1] 買琳燕.走進“成長小說”——“成長小說”概念初論[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7。
[2] 鄭春鳳.對青春的殘酷回望——金仁順反成長小說探析[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2017。
作 者: 蔡宇莎,北方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在讀碩士生,研究方向:文藝學、西方文論與比較詩學。
編 輯: 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