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桂麗REN Gui-li
(武漢紡織大學圖書館,武漢430073)
高校圖書館是學校的文獻信息資源中心,是為人才培養(yǎng)和科學研究服務的學術性機構,是學校信息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校園文化和社會文化建設的重要基地。圖書館應該按照學校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和學科建設的需要,制訂文獻資源發(fā)展規(guī)劃和實施方案。圖書館在文獻信息資源建設中,應以讀者需求為基礎,統(tǒng)籌購置紙質資源、電子資源和其他載體資源,按照學校專業(yè)和學科特色,最優(yōu)化文獻資源結構。在網絡化、大數據時代,讀者需求內容和閱讀方式也隨之變化,高校圖書館文獻資源建設中存在各種問題,導致讀者對圖書館的信任度越來越低,圖書館資源的利用率持續(xù)下降。如何提高讀者黏性,增加讀者在圖書館的活躍度,更好地助力高校的教學科研,文獻資源建設需要打破傳統(tǒng)建設模式,亟待推出深得人心的創(chuàng)新舉措。
據教育部圖工委對900 余所高校的不完全統(tǒng)計,2010-2018 年高校資源購置費為352 億元,其中電子文獻資源購置費為169 億元,占比48%[1]。高校文獻資源購置經費逐漸增加,以2018 年統(tǒng)計來看,平均經費達到570萬元以上。但是就是這樣的上漲幅度,也難以支撐文獻價格的上漲。外文數據庫價格基數本身就較大,年漲幅基本在10%左右,也導致了圖書館每年經費捉襟見肘。
高校辦學規(guī)模持續(xù)擴大,館藏紙質文獻的逐年增加,占據了大量的存儲空間,圖書館的持續(xù)發(fā)展受到極大的限制。隨著師生對圖書館功能要求的提高,圖書館不僅需要提供借閱和學習的場所,還需要提供娛樂休閑的場地,咖啡吧、影視廳、討論室、展示廳、自習室、會議室都必不可少。圖書館在擴大服務功能的同時,有限的館舍面積越來越擁擠,如何在保證紙質文獻存儲數量的同時,滿足師生各種學習和休閑需求,是高校圖書館未來發(fā)展必須解決的重要課題[2]。
加強高校圖書館特色文獻資源管理可以滿足不同類型讀者需求,提高館藏利用率,滿足讀者對差異化信息資源的使用需求,進一步豐富圖書館館藏內涵,進而可以實現特色文獻的共享。
張亞南等人在《高校圖書館館藏特色文獻資源建設研究》[3]文中指出,目前高校圖書館特色文獻資源建設的現狀存在館藏結構落后、管理模式單一、建立水平較低等問題。劉傳斌等在《高校電子文獻資源建設現狀、問題及對策》[1]一文中對近年高校電子文獻資源建設進行了分析,大多數高校都建立有特色鮮明、實用性強、價值突出的品牌特色數據庫,但是大多僅面對校園網用戶開放,不能很好的實現共建共享。
為了滿足全校師生的文獻需求,圖書館需要盡可能多的照顧到各類讀者,各類型文獻必不可少,這樣勢必導致部分文獻利用率低下,有的甚至是常年無人問津。就紙質文獻而言,由于出版市場不規(guī)范,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地增加了圖書采集的盲目性,采購趨于整體化和大眾化[4]。而對于電子資源,各種數據庫的捆綁銷售,增加了購買經費,文獻資源的重復率高,達不到預期的利用率。為了提高文獻的利用率,圖書館嘗試開展個性化服務,為部分專業(yè)購買專業(yè)文獻資源,但是如何達到文獻資源大眾化和個性化的平衡,如何最優(yōu)化的提供專業(yè)閱讀和發(fā)散式閱讀的需求,都是一個值得長期跟蹤調查、長期調整的問題。
隨著文獻資源價格的不斷上漲,以及圖書館功能的多樣化,圖書館的經費逐年增加,這也是高校圖書館持續(xù)發(fā)展的基本保障。但是高校圖書館的文獻資源經費主要來源于學校的專項撥款,經費上漲的比如有限,還不足以滿足日益增長的各種開銷。因此,圖書館在向學校申請經費的同時,也可以嘗試通過企業(yè)資助、校友捐贈、地方政府合作等渠道獲取額外經費,以彌補文獻資源經費的不足。
圖書館紙本館藏的增加以及功能的多樣化,使得有限的館舍空間越來越擁擠,如何合理改善圖書館的存儲空間,最大限度提高圖書館空間的利用率,是圖書館面臨的重大難題。對于有限的館舍存儲空間,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調整:
①加強密集書庫的建設和功能。
隨著每年館藏紙質文獻的增加,各書庫和各閱覽室的書架基本都可以飽和,圖書館可以將年代久遠,利用率低下的紙本文獻集中存放在一起,比如密集書庫,密集書庫可以提供限時閱讀和復印,不提供外借。
②建立自主學習中心。
圖書館作為功能獨特的公共學習場所,可分別與相關專業(yè)學院聯(lián)合組織以學科建設發(fā)展為主題的小型專家講座、經典論著推廣、專題研討交流活動,創(chuàng)造師生之間、學生之間自由交流、研習心得的條件,吸引學生跨學科了解相關專業(yè)的發(fā)展動態(tài)和前景,引導和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提高文獻資源的利用率和館舍空間的利用率。
③開辟學習研究和成果的展示空間。
可以利用一些無法排架的公共場所和通道的墻面,與學校教學科研和學生工作部門共同策劃組織,有選擇地按一定的專題展示師生研究學習的成果,如獲獎科研成果和優(yōu)秀畢業(yè)論文等,推出國內同類專業(yè)專家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新書等,從而更加主動地開發(fā)和利用現有空間,營造濃厚的學術氛圍[3]。
對于特色館藏信息資源的建設要切實優(yōu)化館藏資源結構,做到紙質資源和電子資源兼顧,應當以滿足教學科研工作為出發(fā)點,以使得特色資源利用率得到一定的提升,突顯資源的專業(yè)特色。
以武漢紡織大學圖書館為例,與服裝學院、紡織學院協(xié)同建設服裝館、面料館,建立紡大文庫,電子資源自建庫有7 個:紡織服裝專題圖書庫、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服裝圖文影像數據庫、優(yōu)秀本科生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數字化影像作品數據庫、紡織中文期刊文摘數據庫、服裝資料庫。其中服裝資料庫是圖書館服裝館自2016年起自建的數據庫,是服裝館內收藏的各類服裝及其配飾的實物圖片、服裝面料、服裝款式、色彩等詳細數字化信息,旨在為本校和紡織服裝專業(yè)的高校教學和科研以及從事服裝設計、生產、研究的專業(yè)人士以及服裝表演者試穿提供參考。
文獻資源建設要根據學校所設專業(yè)、學科結構調整館藏文獻資源建設,在滿足一般專業(yè)對文獻資源的需求的同時兼顧重點專業(yè)、特色專業(yè)對文獻資源的需求。圖書館可以購買部分利用率高的專業(yè)紙質文獻和數據庫,在院系設立資料室,實現院系紙質和電子文獻資源和圖書館自動化系統(tǒng)的無縫對接。紙質資源采用“集中+分散”存放,設立各學院資料室進行分散存放,形成全校文獻資源共建共享體系。電子資源實行網絡包庫+本地鏡像同步進行,與學校信息化中心共同建設以解決硬件條件人員不足問題。
對于受眾面較小專業(yè)性較強資源建議由各學院出資,圖書館協(xié)同采購,對圖書館資源采購經費給予有力支撐;推行全民采訪模式,如電子書平臺圖書采訪,在全校發(fā)布采選鏈接及方式,館員及讀者共同參與,對于紙質圖書采訪在后疫情時期也是以線上采訪為主,也可邀請各院系資料室負責人、學校老師教授、圖書館社團、學科館員等共同參與;推行多渠道薦購模式,開放OPAC 讀者薦購、微信公眾平臺、電子書平臺等薦購渠道,此外,面向全校師生推出蕓閱讀平臺,開展“你選書 我買單”的“互聯(lián)網+”的讀者薦購模式。參加地區(qū)、行業(yè)或全國性的文獻信息資源保障體系建設,分工承擔文獻資源的收藏,通過館際互借、文獻傳遞等方式實現文獻資源的互補共享,從而緩解圖書館經費、館舍不足的壓力。如我館參與了CALIS、CASHL 和CADAL 等,同時引進湖南緯度公司的文獻互助服務,極大程度上彌補了文獻資源建設的不足,目前市場上有“盈科千信”、“WORDLIB”等公司也推出類似的服務。
高校圖書館文獻資源建設是圖書館提高信息服務能力的基礎,是圖書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根本保障。為了提高圖書館資源的利用率,在完善文獻資源建設體系的同時,還應該加強文獻資源的宣傳和培訓工作,讓更多的讀者能夠了解和利用圖書館資源。圖書館可以通過加強學科館員制度建設,設立院系資源建設小組,評選閱讀推廣大使,推舉數據庫利用之星,加強手機圖書館建設等措施,全方位打通讀者了解和利用圖書館文獻資源通道,最大限度的提高文獻資源的利用率,發(fā)揮文獻資源的最大利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