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棟棟
(1.南京理工大學,江蘇 南京210094;2.鹽城師范學院,江蘇 鹽城224007)
隨著農民工主體的更新?lián)Q代,新生代農民工逐漸登上了歷史舞臺。 這些新生代農民工出生于改革開放之后,生活環(huán)境、人生經歷、價值觀念、思維方式、 受教育程度等與老一代農民工有著巨大差異。許多新生代農民工想融入城市生活,但是受城鄉(xiāng)二元結構體制的束縛,新生代農民工多生活于城市邊緣,面臨著角色轉換、就業(yè)競爭、擇業(yè)壓力、貧富差距等問題,成為游離于城市和農村之間的邊緣人。
農民工是指戶籍身份為農民且有承包土地,但以進城務工為主要收入的社會群體。 農民工是中國從農業(yè)社會向工業(yè)社會轉型過程中出現(xiàn)的過渡性群體,也是我國工業(yè)化和城市化進程中的中堅力量之一。 當前,我國農民工群體呈現(xiàn)出新的發(fā)展態(tài)勢,從“半工半農”向“全職務工”轉變,“從城鄉(xiāng)流動”向“融入城市”轉變,從“謀求生存”向“追求發(fā)展”轉變。 80后、90后甚至00后農民工群體的人數已達到一億以上, 當前我國外出務工人員約有1.5億人,其中新生代農民工約占60%, 這些新生代農民工出生于改革開放之后,生活環(huán)境、受教育程度、生活方式、 價值觀念等與老一代農民工有著明顯差異,他們有著較高的職業(yè)期望值、精神生活訴求、自我實現(xiàn)愿望。 但是由于城鄉(xiāng)二元結構體制的束縛,新生代農民工無法很好地融入城市,并產生了許多社會問題。
抗逆力也叫恢復力、順應力、耐受力,它是精神病學與心理學的概念范疇,主要指個體內在的積極力量以及個體在不良環(huán)境中快速調整自我并取得良好適應效果的能力。 后來,抗逆力被應用于社會學領域,指兒童或成年人從精神危機、心理創(chuàng)傷、生活壓力、社會風險中擺脫的能力。 抗逆力有以下特征:首先,抗逆力是指積極、樂觀、獨立、進取、忍耐等心理品質以及自信、自我認同、適應社會等主體意識。 其次,抗逆力是一種適應性動力過程,它與個體的性別、年齡、基因素質、性格、智商等有密切聯(lián)系。 同時,抗逆力也與個體的學習環(huán)境、成長環(huán)境、家庭教育、社會關系等有關,當遇到困難或挫折時,抗逆力較高的個體會利用內在因素和外部資源達到內外平衡。 此外,抗逆力也是個體與生俱來的品質,只有在遇到壓力、困難或挑戰(zhàn)時,個體的抗逆力才會展現(xiàn)出來①。
與第一代農民工相比,新生代農民工的價值觀念、務工目的、情感訴求、生活方式、精神生活等產生了許多新變化,這使他們的思想認知與心理發(fā)展變得復雜多樣。 當前,許多新生代農民工面臨著就業(yè)壓力、地域歧視、身份歧視等問題,這些導致新生代農民工心理失衡、缺乏抗逆力。
許多新生代農民工是初中或高中畢業(yè)后就外出務工,他們尚處于生理和心理成長期,缺乏生活經驗和社會閱歷, 缺乏適應生活和應對挫折的能力,面臨社會地位低、工資收入低、心理落差大、工作壓力大等問題,許多新生代農民工會因此產生心理落差。 同時,許多新生代農民工并未經歷過物資極度匱乏的年代, 也未從事過繁重的體力勞動,他們的成長經歷與同齡的城里人極為相似,這使新生代農民工缺乏吃苦精神與忍耐力,卻有著較高的職業(yè)期望值與物質生活要求。 面對生活挫折與工作壓力,許多新生代農民工會喪失生活信心,產生自卑心理②。
一些新生代農民工在改革開放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其擇業(yè)觀念、生活方式、價值追求等發(fā)生了巨大變化,他們討厭乏味的流水線作業(yè),不愿忍受嚴格的管理制度,但是由于自身文化素質較低,勞動技能缺乏,又不得不從事臟、累、差的工作。 從就業(yè)目的上看, 新生代農民工外出打工不只是為了掙錢、蓋房、娶妻、生子等,還為了體驗生活,實現(xiàn)自我價值,他們渴望獲得與城市人同等的地位、權利、待遇和尊嚴。 但是由于一些新生代農民工的受教育程度低、缺乏專業(yè)技能、社會閱歷較少、自我約束能力差、缺乏心理承受能力,很容易產生“挫折心理”。 因為交際范圍狹窄,交往范圍僅局限于老鄉(xiāng)、熟人等,這使得新生代農民工與城市居民有著心理鴻溝,無法與城市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與老一代農民工相比, 新生代農民工崇尚權利、追求平等、要求尊嚴,在遭遇不公平待遇時會產生強烈的被剝奪感。 但是目前他們無法享受城市居民所享有的教育、醫(yī)療、住房、社保等,還要面對社會保障缺失、工資收入微薄、社會地位較低、部分城市居民歧視等社會現(xiàn)實。 因而,許多農民工產生了背井離鄉(xiāng)的孤獨感、不安全感,并有意地縮小交際范圍,變成了缺乏自信心和創(chuàng)造力的社會群體。 少數農民工會產生反社會心理, 常通過無禮頂撞、違反道德、粗語謾罵、打架斗毆等方式報復社會。
由于我國歷史原因, 社會保障體制尚不健全,信息系統(tǒng)不完善, 沒有形成全國性的社會保障網絡, 導致新生代農民工的社保管理缺乏連續(xù)性,從而降低了新生代農民工的參保積極性。 許多用工單位出于自身利益考慮, 并未保障他們的合法權益。雖然新生代農民工為城市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他們在傷殘、生育、養(yǎng)老、醫(yī)療等方面與城市居民待遇不一致,也沒有交通補貼、住房補貼、帶薪休假等權利,只能依靠微薄的工資維持生活。 農民工雖然在城市工作,但是卻沒有城市戶口,也無法享受依附于戶籍之上的一些福利,使新生代農民工游離于城市邊緣③。
一些新生代農民工在融入城市過程中陷入自卑、失望、痛苦之中,產生被疏離感和反社會心理。因而,應提高新生代農民工的抗逆力,使新生代農民工的價值觀念、社會心態(tài)、社會認知、生活方式等能夠適應城市生活,這樣才能使新生代農民工真正融入城市。
社會支持是指運用物質或精神手段對社會弱勢群體予以無償幫助,它包括正式支持與非正式支持兩類。 正式支持是指社會保障、民政、婦聯(lián)、工會、青聯(lián)等正式組織給予弱勢群體支持和幫助;非正式支持是指家庭、鄰居、朋友、民間組織等給予弱勢群體的支持與幫助。 社會支持有助于整合各種社會資源,解決新生代農民工的問題。 社會支持多來自自身的關系網絡,相關部門并未提供完整的正式社會支持,這種單純的血緣或地緣的關系網絡無法適應城市的生存環(huán)境,并導致新生代農民工面臨許多心理和精神問題。 因而,應建立完善的正式社會支持網絡,以更好地培養(yǎng)新生代農民工的抗逆力。
在城鄉(xiāng)二元體制下,新生代農民工雖然為城市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卻無法與城市居民同等享有社保、教育、醫(yī)療、就業(yè)、住房、勞保等,成了游離于城市生活之外的邊緣人,這使許多農民工感到非常不公。 因此,應改變這種“經濟上接納,社會上排斥”的不合理現(xiàn)象。 比如,政府已經為農民工提供了一些公共服務、子女教育、社會保障等,還要繼續(xù)完善這些體制;企業(yè)要平等對待,使他們找到歸屬感。 此外,城市居民的心理歧視、戶籍制度的限制、合法權益無保障等不利于培養(yǎng)新生代農民工的抗逆力,容易使新生代農民工產生負面情緒和反社會心理。 因而,應通過多種途徑解決新生代農民工所面臨的就業(yè)與生活問題。 比如,為新生代農民工提供就業(yè)信息,幫助新生代農民工融入當地社會,實現(xiàn)同工同酬同待遇等④。
首先要培養(yǎng)新生代農民工的理想追求。 理想是人生的指路明燈, 也是人們奮斗不息的不竭動力。城市生活是新生代農民工的夢想,他們渴望在城市里實現(xiàn)夢想、改變命運。 于是,許多新生代農民工懷揣著夢想來到城市,但是他們并不像老一代農民工一樣吃苦耐勞、腳踏實地,而是渴望獲得輕松且高收入的工作。 因而,應培養(yǎng)新生代農民工的吃苦耐勞精神,引導他們從自己的能力、體力、經驗、興趣等出發(fā)確定職業(yè)目標。
其次要豐富其人生閱歷與生活體驗。 新生代農民工應多與他人交往, 建立健康的同輩群體關系。多學習交流合作、解決沖突的方法技巧,培養(yǎng)自己的決策能力、自我減壓能力。 多總結生活感悟、體驗等,將這些轉化為內在的抗逆力。 要引導他們進入博物館、圖書館、展覽館等文化場所,學習閱讀,體驗現(xiàn)代生活,增強個體素質,從思想境界上向城市中的先進青年看齊。 對于一些低學歷的青年農民工,也要灌輸“讀書改變命運”的理念,讓他們通過日益開放的職業(yè)教育、國民教育,提升自己的學歷層次,獲得生存的知識和技能,在文化水平上達到城市居民應有的市民化標準,從心理和實際上完成自己的夢想。
最后應培養(yǎng)新生代農民工理解他人的能力。 盧梭說過,“人在心中應想到的,不是那些比我們更幸福的人,而是比我們更值得同情的人”。 在現(xiàn)實社會中,許多矛盾沖突、精神壓抑等都源于缺乏理解溝通和換位思考。 因而,應培養(yǎng)農民工理解他人的能力,使他們能夠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問題⑤。 如可以在城市青年與進城農民工青年之間舉辦聯(lián)誼游樂活動,提倡城市青年與進城農民工青年結對幫扶做朋友,青年農民工進入城市家庭體驗生活,城市青年進入農村家庭體驗生活,達到互相理解,互相幫助的目的。
改革開放已經40多年,進城務工的農民產生的問題現(xiàn)在到了解決的時候。 城市要做好接納新生代農民工的準備, 破除城鄉(xiāng)分割的二元結構體制,結合城市擴容, 為新生代農民工創(chuàng)造良好的生存環(huán)境,使新生代農民工能夠更好地融入城市。
注釋:
①劉建民.優(yōu)勢視角: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服務實證研究[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1).
②吳承平.我國農村公共衛(wèi)生管理的問題及政策建議[J].中國行政管理,2003,(8).
③李曉紅.新生代農民工就業(yè)能力提升問題研究[J].河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0).
④鄧菊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地區(qū)差距的實證分析[J].財政科學,2010,(2).
⑤謝小青,馮桂林.農民工“市民化”進程中社保險種選擇的障礙與對策研究——以湖北省為例[J].江漢論壇,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