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喜歡魚,傳統(tǒng)的吉祥年畫里,一個胖乎乎的小孩抱著一條紅鯉魚,看起來喜慶又可愛。貼上了年畫,年味兒就更足了。除夕吃魚也是有講究的,魚者余也,寓意年年有余,表示新的一年有余錢、余糧,一切都很寬裕。
雞者吉也,寓意生活吉祥如意。廣東人常說“無雞不成宴”,“雞”字發(fā)音也與“祭”相似,因此全雞也是拜神祭祖必不可少的貢品。雞的各個部位也有講究,雞頭代表首領,要給一家之主吃;雞爪要給家里面最能掙錢的人吃,寓意可以多抓一些錢回來;雞翅膀要留給小孩子吃,寓意可以飛得更高更遠。
小時候一到年邊上,大人就會架起一口油鍋炸各種丸子,小孩在旁邊玩著玩著就跑過去抓一個吃,感覺就是記憶中最香的零嘴兒了。炸丸子外面金黃焦脆、里面軟嫩鮮香,每家每戶的做法都不一樣,沒有固定的配方,但就是怎么做都好吃。
大魚大肉難免油膩,這時候就輪到什錦菜登場了。什錦菜每個地方的做法不同,通常會用黃花菜、香菇、豆腐皮、雞毛菜等,再添一些豆芽、芹菜等蔬菜來炒,講究一點的人家會選16種或19種蔬菜,取“和順長久”的寓意。什錦菜里的每一樣也各有說法:黃花菜寓意花樣年華、前程似錦;香菇意為和和美美;黃豆芽形似如意,寓意事事如意;豆制品千張,寓意千秋百代、代代興旺。每一樣都飽含著家人的期盼和祝福。
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寓意著人們的工作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據(jù)說,最早時年糕是為午夜祭神、歲朝供祖先所用,后來才成為春節(jié)食品。年糕多用糯米磨粉制成。其種類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北方的白糕、塞北農(nóng)家的黃米糕、江南水鄉(xiāng)的水磨年糕、臺灣的紅龜糕等。
俗話說:大寒小寒,殺豬過年。每年冬月里,家家戶戶灌香腸、熏臘肉,忙得熱火朝天。接近年邊上,臘肉也就有了誘人的顏色,其樂融融的團聚時刻想喝點小酒助興,最美味的下酒菜莫過于一碟臘肉和香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