曳尾菌
青這樣一種生物,它們很常見,卻又不被人們熟知;它們有著千奇百怪的形狀、絢麗多彩的顏色;它們沒有腿卻可以走,沒有大腦卻很聰明;它們千變萬化,令人贊嘆。它們就是——黏菌!本期就讓我們跟隨愛拍黏菌、更愛養(yǎng)黏菌的鬼尾菌一起走進黏菌的微觀世界。
“三不是”的黏菌
黏菌是一類很特殊的生物,它們既不是動物,也不是植物,更不是真菌,而是—種變形蟲!在自然界中,黏菌的分布很廣,而在溫帶森林中的種類最多。目前,人們已知的黏菌有1000種左右,其中我國大約有460種。
這里,我們插播一下真菌。很多同學對真菌并不陌生,比如我們愛吃的各種蘑菇,還有發(fā)面或釀酒用的酵母、長霉的食物上的霉菌。事實上,黏菌曾經一度被人們劃分到真菌界。這兩種東西其實很容易被搞混,我們可以從下面的表格來區(qū)分它們。
千變萬化的黏菌
一個黏菌在不同的時期會有不同的樣子??偟膩碚f,一個黏菌的—生可以分為營養(yǎng)期和繁殖期。
營養(yǎng)期的黏菌就是一團黏糊糊的、可以變換形狀的“漿糊”,我們稱之為“原生質團”或者“原質團”。它們通過吞噬食物顆粒獲得營養(yǎng)。它們能做可逆的往返運動,往前先沖—大段,再往后縮一小段。這樣循環(huán)往復,走—大步、退一小步地往前爬。通過不停地爬行、攝取食物,原質團可以逐漸壯大自己。
然后,在合適的條件下,黏菌的全部原質團都會參與到繁殖當中。和營養(yǎng)期的原質團不同,快要繁殖時,原質團的分布會變得更加均勻。就像植物有種子一樣,黏菌也有孢子。孢子—般呈球形,在合適的環(huán)境中,會開裂成“V”形,或者出現小孔,然后從中釋放出黏變形體。如果在水中,這些黏變形體會變成帶鞭毛的、逗號形狀的游動孢。兩個黏變形體(或游動孢)就會融合,形成合子。合子中的細胞核連續(xù)分裂,就又會變成有很多個細胞核的原質團。
千奇百怪的黏菌
上面說到黏菌有很多種類,每個種類都有或奇特、或美麗的外形,常見的種類有鵝絨茵、發(fā)網菌、絨泡菌、團網菌、篩菌等。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吧!
團網菌:子實體微小,剮開始多為白色和鮮紅色,孢絲有彈性,成熟后會將孢子彈出,團網菌屬種類較多,夏、秋季生于腐木上。
鵝絨菌:這是最常見的黏菌之一,一般生長在腐木上,有3種形態(tài):棍狀、樹狀、蜂窩狀。
1 營養(yǎng)期的原質園
2 快繁殖時,原質團分布均勻
3 繁殖時,細小菌脈會漸漸消失,完整的原質團會分割成無數個小塊疣突,然后繼續(xù)發(fā)育成幼孢囊
4 原質團全部變成均勻的疣突
5 疣突漸漸發(fā)育成具柄的幼孢囊
6 幼孢囊繼續(xù)發(fā)育,長成具有孢囊和囊軸的子實體
7 成熟的孢囊(即子實體),孢囊中的孢子附著在網狀的孢絲上。孢子被釋放出來之后,就又開始了上面這個循環(huán)往復的過程
絨泡菌:種類繁多,原質團一般是白色或者黃色,也有紅色。多頭絨泡菌常用來做科學研究,有很著名的迷宮實驗、地圖實驗、苦橋實驗。
鈣絲菌:喜歡吃食用菌,常在木耳上發(fā)現它。生長階段很神奇,從咖啡色至深黑色的原質團里長出一個個白色初菌,然后慢慢變紅、變紫,最后成熟、干燥,變成五彩斑斕的藍灰色。
發(fā)網菌:平時,原質團藏在腐木里面,不知以什么為食。等外界環(huán)境干燥時,它會鉆出來,水白色的原質團慢慢變更白,然后聚集成一團“西米露”,這就是要繁殖了。假如將其刮下放在新環(huán)境里,它又會調整成一堆“西米露”,特別有意思。隨后的幾個小時內,孢囊伸長、分化出孢囊柄、孢囊變色,幾天后干燥成熟。
針箍菌:原質團比多頭絨泡菌要黃一些,是橙黃色或橙紅色。子實體形成時,不能見光,否則長不出典型的“針箍”狀孢囊。
神奇的“規(guī)劃師”
黏菌沒有神經系統(tǒng),卻有著令人難以想象的智慧。
2010年,日本北海道大學和英國牛津大學用多頭絨泡菌做了一個地圖實驗。他們在一張A4紙大小的容器中培養(yǎng)黏菌,然后將湖泊、高地、河流的地方給一些光照,因為黏菌怕光,就不會去到這些地方(實際情
養(yǎng)一盤黏菌
黏菌大多喜歡溫暖潮濕、植被豐富的地方,例如潮濕森林中腐爛的木頭。
先找這樣的森林,再找到大堆腐木。如果同學們進入了這樣的森林,在倒下的樹木靠近地面、潮濕的那一側,就有機會找到黏菌。而且,還有機會看到很多貼著樹皮生長的真菌。這是因為真菌孢子是黏菌在野外最喜愛的食物。找到黏菌后,用鏟子鏟下樹皮帶回家培養(yǎng)。況下,道路也不會往這些地方建)。然后,在關東地區(qū)對應的36個車站的位置放上燕麥片,而中間的東京地區(qū)就放上更多的燕麥片和黏菌。接下來,神奇的事情發(fā)生了。在26小時內,黏菌不斷向周圍探索,形成了細密的網絡,而且不斷向外擴張。擴張的同時,之前形成的網絡不斷精簡,細小的管道都萎縮了,只留下主脈絡,最后所有食物都被找到,并且形成了清晰的網絡。
最后,黏菌形成的網絡與關東地區(qū)實際鐵路網相比,非常相似!這是為什么呢?它們真的會規(guī)劃城市道路嗎?其實,黏菌在找食物的過程中,會先向各個方向延展。找到食物后,經常用的管道變得越來越發(fā)達,不用的會萎縮直至消失,以免消耗多余的能量。最終形成的網絡不僅精簡,同時又保證有備用路徑可以繞行。而人類在建道路網絡的思路也是這樣,省時高效,同時又安全、有備用路線。
先挑選染色劑,亞甲基藍、胭脂紅、日落黃和各種食用色素都可以,將它們混在黏菌的食物中,再正常喂食即可。
冬天,野外溫度太低,很難找到黏菌,大家可以撿一些腐爛的木頭帶回家,保溫、保濕,不久就會長出黏菌。
養(yǎng)肥后,可以試著給黏菌染色。不同顏色的黏菌放一起拍視頻,非常好看!
黏菌吃什么?平菇!除了平菇,黏菌還愛吃燕麥片、香菇、木耳、銀耳、米飯、西藍花、雞蛋黃、果凍、橘子、菠蘿、小米辣、胡蘿卜、紅豆、花生米、紫菜、腐竹……所以,說起來,黏菌是非常好養(yǎng)活的。
怎么樣,同學們想不想養(yǎng)一盤黏菌,順便仔細觀察一下呢?
在一次性塑料飯盒中墊上濾紙,再放上腐木和黏菌,就是典型的培養(yǎng)環(huán)境。
責任編輯:陸艷 責任校對:夏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