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建華
《莊子·德充符》里記載了一個“真人”故事。這個“真人”跛腳駝背,但跟他相處的人會整天不愿離去,女生更是哭著、喊著要嫁給他。魯哀公跟他相處不到一年的時間,竟然決定將宰相這一重任交付給他,最后甚至以國相付。
可是,沒過多久,這個“真人”便辭職而去。這讓哀公惆悵了許久,恍如國中之人再無可與“為樂”一般。于是,哀公只好向國內(nèi)最有智慧的人——“孔子”(《莊子》常借孔子之口來講述道理)傾吐苦衷。
“孔子”聞言感嘆:只有活著的母豬,才能給予小豬哺育之愛;只有獲勝歸來的戰(zhàn)士,才能接受國家授予的榮譽;只有雙腿健在的人們,才會珍惜自己的鞋子。為了成為天子的妃嬪,女子可以做到不剪指甲、不穿耳洞;想要娶妻生子的男子,寧愿在外服役而放棄入宮為侍的機會。這類事情,無須高尚充沛的內(nèi)在德行便可輕易做到。而要像“真人”那樣,不需要任何行動和表現(xiàn),就能使人絕對信任和親近,甚至連國家大權(quán)也愿意交付的人,必然是“才全而德不形者也”。
那么,究竟什么是真正的“才全而德不形”?“孔子”指出,人的一生難免要面對生死、存亡、窮達、貧富、賢能與不肖、詆毀與贊譽以及饑渴、寒暑等變化無常的事實。這些事實皆有促使其運行的生命法則。然而,白天、黑夜在眼前不斷輪轉(zhuǎn),我們卻無法以有限的知識去把握它的本源。換言之,究竟是先有白天還是先有黑夜,我們無從得知。
就此而言,懂得生命的無常與有常,便不會讓以上種種變化破壞我們內(nèi)心的平和,更不會使其攪擾心靈的皈依。如果我們能使內(nèi)心平和安逸而不失通達喜悅,即使日月流逝也始終以春天般的心態(tài)對待萬事萬物,便可接洽萬物而生發(fā)出適時而變的心靈。如此便是“才全”。
那么,“德不形”又是指什么呢?“孔子”說:當水流靜止并達到最佳狀態(tài)的時候,水面便呈現(xiàn)出“均平”。同理,當人的內(nèi)心具有充實的德行時,其外在行為便有自己的“水平”,不會輕易動蕩。正是這種內(nèi)在的德行,使得世間萬物成就自我,并使自我達到和順。所以,當一個人的德行充盈于心時,外在的人與物便都沒法離開他了。
原來,令自我真正感到歡喜愉悅、使別人感到自在舒適的東西,并不是外在的金錢、權(quán)力或者名望,而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充實與滿足?!肚f子》強調(diào),只有內(nèi)在的才智品德達到飽和狀態(tài),才是一個真實存在的“人”。莊子把這樣的人稱為“真人”,即絕對的、本質(zhì)的、純精神性的人。
這樣的“真人”,睡眠時不入夢境,醒來時毫無憂思;不必山珍海味,卻吃得滿足而舒適;不因為活著而喜悅,也不會因為必然的死亡而感到煩惡;輕松自如地來去人間,盡量不驚擾任何人,又呼吸綿長、精神飽滿;即便在世間勞碌,也不會覺得絲毫的辛苦。生活對于他們,就像四時的自然流轉(zhuǎn)。
而在孟子那里,善良的人能令人喜歡,誠信的人能令人欣賞。當這種善良、誠信的品格充實于內(nèi)心時,他就會變得美好;當這種美好不僅充實于心而且光照他人的時候,便是偉大;當這種偉大化歸平淡之時,這個人便成了圣人;當成為圣人而使人無從察覺的時候,他就是“神人”。這種“神人”便是莊子所推許的“真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