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旭
(揚州大學法學院 江蘇 揚州 225000)
懲罰性賠償,其全名是懲罰性損害賠償,在私法上,其為與補償性損害賠償相互對應的概念。在我國最先規(guī)定懲罰性賠償制度的是1993年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9條。此條款明確規(guī)定了懲罰性賠償之構成要件、規(guī)范效果和賠償金的計算基準。2003年發(fā)生的安徽阜陽“劣質奶粉”事件、2008年發(fā)生的三鹿奶粉等大規(guī)模食品安全事件促使2009年《食品安全法》頒布并且引進懲罰性賠償制度。①其和1993年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9條共同組成了我國懲罰性賠償制度之基本立法框架。②由于食品價格通常情況下較低,在許多案件中,即使支付被侵權人十倍于價款的賠償金,也可能遠遠不足以彌補其所遭受的實際損失。類似的食品安全事故依舊是屢屢發(fā)生,比方說接連發(fā)生的“地溝油”、“瘦肉精”、“塑化劑”等危害程度絲毫不亞于“三氯氰胺”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因此,2009年的《食品安全法》第96條第2款遭到學界一些學者的批評。③于是2015年施行的《食品安全法》借鑒于2013年頒布的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55條的規(guī)定,把“所受損失”作為認定賠償金額的基準,用來彌補以“支付價款”作為認定基準所帶來的處罰畸輕的問題;并且,其設置了懲罰性賠償金的最低額度,即“賠償?shù)慕痤~不足一千元的,為一千元”。④此次的新《食品安全法》,相對于2009年《食品安全法》在賠償數(shù)額、賠償基數(shù)、賠償最低額上做出了調(diào)整,加大了違法犯罪活動的違法成本,可是,其仍舊是換“湯”不換“藥”的形式變化,依舊不能為食品安全問題帶來明顯改善。
對食品安全懲罰性賠償制度功能的把握直接決定了相關的規(guī)則設計。關于懲罰性賠償制度之功能,我國學者對其提出了不盡相同的看法。徐海燕和劉俊海教授將懲罰性賠償制度的社會功能總結為:(一)充分補償受害者損失的賠償功能;(二)嚴厲制裁侵害人的懲罰功能;(三)慷慨獎勵維權者的獎勵功能;(四)有效預防侵權行為的遏制功能。⑤王利明教授認為,懲罰性賠償看重懲罰,并且運用懲罰來達到遏制不法行為的目的。所以,懲罰性賠償具備賠償功能、制裁功能和遏制功能。⑥郭明瑞與張平華教授認為補償、威懾、懲戒是懲罰性賠償?shù)墓δ?。⑦張新寶教授認為,懲罰性賠償主要是為了懲罰加害人,并非填補受害人之損害。補償性賠償旨在填補受害人所遭受的損失,意圖恢復損害,然而懲罰性賠償卻是于補償性賠償之外另外支付受害人的一筆賠償金,并非以受害人所遭受的損失為限,旨在向侵權行為施加懲戒與威懾。在諸多情況下,懲罰性賠償是于補償性損害賠償無法充分地保障受害人與制裁不法侵權人的情況下而適用的。⑧那我國食品安全懲罰性賠償?shù)闹饕δ芫烤箲男?《食品安全法》規(guī)定懲罰性賠償制度旨在于“懲罰食品生產(chǎn)經(jīng)營者生產(chǎn)或者經(jīng)營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這一性質比較嚴重的違法行為,更好地保護權益受到侵害的消費者的合法權益,補償他們在財產(chǎn)和精神上的損失,威懾不安全食品的生產(chǎn)和經(jīng)營”。⑨于此,明確表達著食品安全懲罰性賠償?shù)膽土P、威懾與填補損害的功能。
“彌補消費者在財產(chǎn)與精神上的損失”,并不是食品安全懲罰性賠償之功能,而為一般民事賠償—填補性損害賠償之內(nèi)容。關于損害賠償,我國民法上一向以填補性賠償為基本原則,以回復權利未受侵害時的圓滿狀態(tài)為基本目標,就《食品安全法》第148條的規(guī)定而言,填補性賠償與懲罰性賠償分款各別規(guī)定,兩者互不隸屬、并行不悖。雖然美國懲罰性賠償制度在歷史上由于具有填補當時填補性賠償未予承認的精神損害而具有填補性的功能,且至今仍具有填補未能為填補性賠償所涵蓋的律師費、訴訟費的功能,⑩但在我國,訴訟費由敗訴方承擔,精神損害與律師費都能夠被填補性賠償而覆蓋,在食品安全懲罰性賠償中被《食品安全法》第148條第1款所涵蓋,無須在懲罰性賠償中考慮填補損害的問題。由此看來,我國懲罰性賠償制度并不具有填補損害的功能,主要是懲罰和威懾功能。
由《食品安全法》第148條的規(guī)定可知,在適用懲罰性賠償制度的主觀惡意性上,對生產(chǎn)者和經(jīng)營者的要求仍然是不同的,其中生產(chǎn)者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即只要所生產(chǎn)的食品不符合安全標準,便須承擔懲罰性賠償金,而經(jīng)營者只承擔故意侵權責任,即除非經(jīng)營者明知所出售的的食品不符合安全標準,才須承擔懲罰性賠償。有學者指出這樣的適用條件“盡管給予了消費者索取高額賠償金的權利,卻讓原告無章可循,也使法院無計可施,最后只好不了了之。”
從法經(jīng)濟學角度分析,在嚴格責任原則項下,訴求的總數(shù)量可能比在過錯責任項要高。在嚴格責任原則項下,只要受害者的損失超過了他實施這一訴求的成本(假定他可以確定無疑地證明施害者是損害的造成者,并且他自己本人并無共同過失),受害者就有動力去實施他的訴求。在過錯責任原則項下,受害者有動力實施訴求的情況并不會如此頻繁地出現(xiàn),因為他還要考慮是否能夠證明施害者有過錯。如果受害者和施害者都相信,法院不會判定施害者有過錯,那么在過錯責任原則項下,受害者就不大可能去實施自己的訴求。作為一個理論性問題,兩種責任原則項下制度運行成本大小的比較是一件尚不明確的事情。人們可以預測,在嚴格責任原則項下會有更多的訴求被提出,而在過錯責任原則項下,解決訴求的平均成本則會比較高,因為將訴求訴諸訴訟的可能性和處理每一訴訟的成本都比較高。依據(jù)《食品安全法》148條第2款規(guī)定只有當銷售者事實上清楚知曉自己所販賣的食品不符合安全標準,才須承擔懲罰性賠償。但是,把明知作為前提條件,就好比給銷售者戴上了護身符,在司法實踐中要追究其十倍賠償責任變得幾乎不可能。據(jù)其文意,明知區(qū)別于應知或可知,其為一種確切明了的狀態(tài),這大大增加了被侵權人在舉證時的難度。這將會導致對經(jīng)營者的威懾不足,不利于發(fā)揮食品侵權懲罰性賠償?shù)耐毓δ?,導致銷售者沒有盡到必要的注意義務。同時對一些規(guī)模較小的生產(chǎn)者也不太公平,增加了其注意成本,從而造成社會總成本增加。
當適用食品安全懲罰性賠償時,依據(jù)《食品安全法》第148條的規(guī)定需要滿足這些條件:(1)生產(chǎn)者或經(jīng)營者的行為具有違法性;(2)具有主觀惡意性;(3)造成消費者的損害;(4)具有因果關系。也即是說,唯有具有因果關系的消費者提起損害賠償訴訟時,才有希望獲得懲罰性賠償金。但在實際生活中,并非全部遭受損害的消費者都會對侵權人提出賠償請求,即便消費者提起了訴訟也并非所有人都能夠獲得賠償。因此,在法經(jīng)濟學中把已經(jīng)獲得補償?shù)南M者于所有受害者中的比例,稱為履行差錯。它產(chǎn)生的原因為當受害人主張權利尋求救濟時是需要成本的,并且因為侵權法制的不完善以及訴訟上的舉證責任問題,尤其是因果舉證的難度較大,受害人還要承擔訴訟上的風險,預期的訴訟價值可能較低。因此,由于履行差錯的存在,依據(jù)《食品安全法》中規(guī)定的懲罰性賠償責任將會使侵權人僅需賠償部分受害人,而無需為其侵權行為承擔全部賠償責任。對于理性的侵權人來說,會由于履行差錯的存在而選擇肆意侵權,以此滿足其利益最大化需求。
《食品安全法》中規(guī)定當消費者請求懲罰性賠償時,其既能夠選擇要求其支付食品價款的十倍,也能夠選擇損失的三倍,同時規(guī)定當賠償金額不足一千元時,賠償一千元。在實際生活中,某些食品生產(chǎn)經(jīng)營者在追求利益最大化時,不惜違反法律。因為許多大規(guī)模企業(yè)都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規(guī)模生產(chǎn),不管是10倍的懲罰性賠償金抑或遭受損失的三倍和其違法所得的豐厚利潤相比是不值一提的。甚至對于那些資金雄厚的大企業(yè)完全能夠把這些賠償金納入公司成本或運用責任保險的方法來稀釋自己的風險。例如,某家食品公司生產(chǎn)了不安全食品造成1000名消費者遭受損傷,該食品的價格為50元,對每位消費者產(chǎn)生的傷害是1000元,履行差錯為1/10,那么得到賠償?shù)南M者就僅有100人。依據(jù)最優(yōu)威懾理論,只有要求該公司對它造成的100萬元的損害承擔全部責任,方能達到最優(yōu)威懾水平。但是,實際上,依據(jù)《食品安全法》的相關規(guī)定,該食品公司僅需支付10萬(1000X100)補償性損害賠償金,再加上5萬元(100X50X10)的懲罰性賠償金,總計是55萬元,或選擇50萬的補償性賠償金,再加上30萬(100X1000X3)懲罰性賠償金,總計是80萬元。很明顯,不管消費者選擇10倍價款抑或損失三倍都會使該不法公司逃避了其本應當承擔的責任,而這會進一步促使該企業(yè)為了謀取豐厚利潤而選擇生產(chǎn)缺陷食品,從而其不會采取必要的有效舉措來預防事故的發(fā)生。
通過比較其他國家或著地區(qū)有關懲罰性賠償制度的適用要件,比方美國要求必須是那些具有主觀惡意或具有道德上的可責難性的行為。我國臺灣的《消費者保護法》在第51條規(guī)定了被判處承擔懲罰性賠償金的侵權人主觀上要具有故意或過失。根據(jù)羅伯特·考特構造的懲罰性賠償金額確定之模型顯示:關于非故意的侵權行為最好是運用補償性損害賠償來予以規(guī)范;而懲罰性損害賠償?shù)倪m用范圍應該限定于故意侵權行為。其認為懲罰性損害賠償應該作為一項對侵權人來說非正常的或附加的成本,從而阻卻此類行為。因此,《食品安全法》中的懲罰性賠償依舊維持對生產(chǎn)者實施無過錯責任原則之規(guī)定稍嫌有失公平,其主觀方面應當限定為故意或重大過失方比較合理。
按照《食品安全法》第148條的規(guī)定可以看出,適用食品安全懲罰性賠償針對的僅是某個消費者食用的某個不安全食品,然而實際生活中對于不安全食品的生產(chǎn)商來說,他們?yōu)榱藢崿F(xiàn)最大化利潤的目標,通常會采用批量生產(chǎn)食品的方式,這樣,針對其中的批量生產(chǎn)的缺陷食品,要是依照《食品安全法》的規(guī)定,違法者僅需對那些提起訴訟的部分食品承擔賠償責任,但是其他大量的缺陷食品并未被提起訴訟,因此即便是“價款十倍或者損失三倍的賠償金”,與違法人從批量生產(chǎn)的缺陷食品中所得到的利潤來講也許僅是冰山一角罷了,他們感受不到自己利益受損的痛楚,從而就無法對其產(chǎn)生懲罰、威懾的作用。
當受到損傷之后,并非所有的消費者都會對不法商家提起訴訟。即便是依照《食品安全法》的規(guī)定,不良商家向那些提起訴訟的消費者支付了懲罰性賠償金,然而因為人數(shù)較少,數(shù)額不多,那些不良商家躲避承擔賠償責任的幾率很大。因而才會使諸多不良商家以為有利可圖,從而為了自己的私欲,鋌而走險生產(chǎn)高利潤的缺陷食品。為了使食品安全懲罰性賠償能真正發(fā)揮懲罰、威懾功能,應當在認定懲罰性賠償金時,把全部批量制造的缺陷食品或全部受損的消費者作為計算的基數(shù),而并非以單個的產(chǎn)品或單個的受損消費者為計算基準。比如,可以考慮把全部缺陷食品的貨值金額當作其計算基數(shù),或以某個消費者所遭到的損傷作為基準再乘以缺陷食品的銷售量得出一個大致的估算額,以其為基準再進一步對其細化。
對于某個侵權行為,其可能不單單要承擔民事責任,其或許也要承擔行政乃至刑事責任。在現(xiàn)實的立法與司法實踐當中,由于多種原因,通常無法對這幾類責任作出嚴格的劃分。對于很多能夠處以懲罰性賠償?shù)男袨椋蛟S同時也受到別的法調(diào)整,于此類情況下,懲罰性賠償責任與行政責任或者刑事責任可能會產(chǎn)生重疊或者競合。所以,當確定懲罰性賠償金額時,應該考慮到侵權人承擔的其它金錢罰,并適當減少懲罰性賠償金額。不然,可能會造成對侵權人的過度威懾,產(chǎn)生不公正和無效率,無法達到最佳威懾。
因此,當我們在具體計算懲罰性賠償金時,應當依據(jù)具體情況進行靈活變通。可以設置某個懲罰性賠償?shù)淖畹拖揞~和最高限額,法官于該法定額度之內(nèi),運用其它因素確定最終的賠償金額。從而,既能夠體現(xiàn)懲罰性賠償對侵權人不同程度行為的懲罰與威懾,又可以通過不同的案件情況實現(xiàn)此制度激勵被侵權人維權之功能。
懲罰性賠償之所以被引入到民事立法當中,最關鍵的原因是希望它能夠對違法行為起到懲罰、威懾的作用,從而遏制其發(fā)生。然而,對于違法人來說,這僅僅是其違法成本之中的某一部分,許多邊際成本同樣需要作為重要因素進行考量。于是,我們可以運用一些相關的配套措施,增加其邊際成本,以此迫使侵權人打消侵害消費者的心思。例如,針對那些被判處懲罰性賠償?shù)慕?jīng)營者,可以運用公開信息的方式,把他的違法行為公布于眾,使其受到社會各界的監(jiān)督。并且,應當搭建起一套完備的信用體系,把那些不良信用企業(yè)登記在黑名單之中,并且和工商、稅務機關、銀行進行信息共享,由此對這些企業(yè)的稅收、貸款利息率、相關費用進行區(qū)別對待。唯有像這樣從各個方面加大其違法的邊際成本,方能夠阻卻其違法行為。
【注釋】
①2009年《食品安全法》第九十六條第二款規(guī)定:“生產(chǎn)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或者銷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消費者除要求賠償損失外,還可以向生產(chǎn)者或者銷售者要求支付價款十倍的賠償金?!?/p>
②江帆,朱戰(zhàn)威:《懲罰性賠償:規(guī)范演進、社會機理與未來趨勢》,《學術論壇》2019年第3期。
③代表性文獻參見李響:《我國食品安全法“十倍賠償”規(guī)定之批判與完善》,《法商研究》2009年第6期。
④新《食品安全法》將懲罰性賠償制度規(guī)定在第148條第2款,表述為:“生產(chǎn)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或者經(jīng)營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消費者除要求賠償損失外,還可以向生產(chǎn)者或者經(jīng)營者要求支付價款十倍或者損失三倍的賠償金;增加賠償?shù)慕痤~不足一千元的,為一千元。但是,食品的標簽、說明書存在不影響食品安全且不會對消費者造成誤導的瑕疵的除外?!?/p>
⑤劉俊海,徐海燕:《我國懲罰性賠償制度的解釋與創(chuàng)新》,《法律適用》2013年第10期。
⑥王利明:《懲罰性賠償研究》,《中國社會科學》2000年第4期。
⑦郭明瑞,張平華:《侵權責任法中的懲罰性賠償問題》,《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9年第3期。
⑧張新寶,李倩:《懲罰性賠償?shù)牧⒎ㄟx擇》,《清華法學》2009年第4期。
⑨高圣平:《食品安全懲罰性賠償制度的立法宗旨與規(guī)則設計》,《法學家》2013年第6期。
⑩美國訴訟費用制度采取各自分擔的原則,即訴訟當事人各自分擔自己的訴訟費和律師費,并不因勝訴而轉由敗訴一方負擔。同時,美國律師費的收取有的系采勝訴報酬制,原告勝訴時,律師按原告所獲得的賠償金的一定比例收取律師費;原告敗訴時,律師得不到任何報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