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興縣實驗中學
部編教材按照課程標準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tǒng)一的原則,采用“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雙線組織單元的結(jié)構。下面我以統(tǒng)編教材八年級的課文為例,談談在文言文教學中的一些策略。八年級文言文單元的人文主題分別是山川之美、情操與志趣、養(yǎng)性怡情、情趣與理趣。所選的詩文或融入作者細膩的情思,或表現(xiàn)古人的智慧和胸襟,對于學生養(yǎng)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yǎng)健康的審美情趣,增加文化積淀,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古人在誦讀方面做得非常到位。而今人注重詞語的解釋、語句的翻譯,把注意力傾注在譯文上、語法上,最終云里霧里,日久生厭。這是古人和今人在文言文成就上差異的主要原因。誦讀是培養(yǎng)語感的重要途徑之一。誦讀教學法是學習文言文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學習方法。我們應把誦讀作為文言文教學的核心環(huán)節(jié)貫穿始終,將文意理解、審美鑒賞、問題探討與誦讀相結(jié)合。
我們要指導學生注意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調(diào)配語調(diào)、語氣、停連,適應詩文情感的表達,讀出詩文的韻味,感受詩文的韻律美。第一,我們可以將句式不同的文章對比朗讀。對比著去誦讀,能使學生更好地體會文章的韻律美。第二,我們可以將不同類型的文章對比朗讀?!度龒{》《與朱元思書》這些寫景類的文章,應在音韻和諧中讀出山川風物之美;《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類議論性的文章應注意在鏗鏘的節(jié)奏中讀出強辯的氣勢;而對于如《愚公移山》這類敘事類的文章則要把握人物的對話。
文意的疏通與詞義的理解互相促進,并行不悖。我注意指導學生誦讀文本,領會文意,在會意的基礎上結(jié)合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理解和積累詞匯,教給學生一些積累的方法。比如,前后勾連,包括同義勾連和多義勾連,同課勾連和異課勾連,如“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想到《孫權勸學》中的“但(當涉獵)”,由“蓋(竹柏影也)”想到《狼》中的“蓋(以誘敵)”;注意古今漢語的貫通性,如借助現(xiàn)代漢語合成詞或成語積累文言文的詞語義項;關注古今漢語的差異性,如關注詞語相關義項的古今差異,積累一些詞語在古代漢語中的常見義項等。如“交(輝)”之于“交相”,“競(躍)”之于“競相”。積累文言實詞要放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不要孤立地背誦義項。如“從(流飄蕩)”“(急湍)甚(箭)”“(泉水)激(石)”等。
古人寫詩著文,常常因時而作、因地而著?;虻桥R其景,吊古傷今,思念家鄉(xiāng);或矚目傷懷,心憂人生的艱辛、仕途的坎坷等等。因此,要引導學生拓展見聞,查閱資料,了解作者的生平,了解寫作的背景,了解所臨之景的故事。學生了解了這些內(nèi)容后再閱讀文本就很容易感悟作者的情懷。在學習《記承天寺夜游》時,我在引導學生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寫作的背景后,設計了以下三個問題:1.作者是如何描繪當晚的月色的?2.蘇軾為何以“閑人”稱自己和張懷民?3.作者帶著怎樣的心情賞月?這一環(huán)節(jié),我讓學生以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方式解決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結(jié)合誦讀、聯(lián)系背景、借助想象,仔細品味文中一些關鍵詞。如第一個問題除了訓練學生從修辭角度賞析句子的能力,還培養(yǎng)其聯(lián)想和想象能力,此時讓學生邊反復誦讀邊想象“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一句,一個清幽寧靜、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就會在頭腦中顯現(xiàn)。再如第二個問題,“閑人”一詞需結(jié)合寫作背景來分析:本文寫于元豐六年,蘇軾于元豐二年因“烏臺詩案”被貶至黃州任團練副使,但不得“簽書公事”,也就是說做著有職無權的閑官,而張懷民也在此時被貶謫黃州,寓居承天寺,做主簿之類的小官,兩人公務之余,常以山水怡情。由此可見,“閑人”一指心境上悠閑自得之人,一指政治中清閑無聊之人,蘇、張兩人境遇相似,志趣相投,可謂志同道合。有了以上分析,第三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在寧靜美好的夜晚,有志同道合的好友相伴漫步賞月,自然是欣喜無比;而與好友同樣處于被貶的境地,又不免感受到人生的悲涼。
古人言志大多隱晦,要領會文章的主旨,需結(jié)合文章的寫作背景、文中的關鍵詞句以及細節(jié)進行品味,揣摩作者情感,領會主旨。
在學習《記承天寺夜游》時,我先出示蘇軾被貶官的經(jīng)歷和著名詞作《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然后讓學生將課文和材料的內(nèi)容相結(jié)合,評價蘇軾的人生態(tài)度并談談自己的啟發(fā)。絕大多數(shù)學生能感悟到蘇軾面對人生的坎坷但依然樂觀豁達的心態(tài)。另外,我們還應將一些具有可比性的作品的思想相勾連,從而提升自身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