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璧如
“東鄉(xiāng)江夏世代蕃衍傳四海、岸地風光千年創(chuàng)業(yè)裕萬家” 在珠海冬季和煦暖陽的照耀下,東岸村的入村牌坊愈顯雄偉高聳,詩句將東岸兩字融入其中,讀起來妙趣橫生,又讓人對這個村子的故事多了幾絲好奇。東岸村位于香洲北部,東與唐家相鄰,西北鄰下柵村,北接港灣大道。據(jù)《唐家灣鎮(zhèn)志》記載“東岸村源于唐朝,它地處金星水道岸邊、南山腳下的東北面,故稱東岸,沿用至今。在唐朝時,該村始祖黃姓原在南山腳下居住,到宋朝年間才陸續(xù)遷入東岸?!?/p>
牌坊后是一段百米長的水泥路,它同時還是東岸村的健身綠道,每隔一段路程便有指示牌標有距離提醒和簡單健身知識。綠道行至盡頭,一條可起到排水作用的“護村河”自橋下蜿蜒而過,過橋后,一側是嶄新的沿河綠地與小道,另一側則水泥鋪出一片齊整的廣場,古樹小亭點綴其間,空地邊緣還有一套全民健身運動器械。目之所及,便利店、藥房、涼茶鋪、甜品店、生活超市以及各式餐館一字排開,一些商鋪建筑顯然新建不久,形成一個頗有煙火氣的商業(yè)中心。不過,當你漫步在東岸村的樓屋掩映深處,會發(fā)現(xiàn)在古村的新興活力之中,屬于這里的古樸寧靜同樣迷人。
時光刻印 尋訪民居
二十多年前,黃祖輝就是被東岸村的恬靜所吸引,選擇回到這里定居。
黃祖輝的家在東岸村的東邊,在村中小道走了一會兒,便理解了為什么他沒有在電話里直接告知地址——隨著黃祖輝的腳步,往村中深入,水泥路變成了石板路,村中小路縱橫,曲折多拐,一間間民居緊緊相連,如果初次前來,尋路不是一件易事。
經(jīng)過一番曲徑探幽,這棟修建于清朝的老宅出現(xiàn)在眼前,這就是黃祖輝的家。黃祖輝的祖上是珠海東岸村人,他父親在幼時隨家人移居香港。在香港土生土長的黃祖輝,曾是香港資深音樂監(jiān)制,擔任EMI唱片錄音工程師、寶麗金唱片制作人,為張學友、草蜢、李克勤、周慧敏等眾多耳熟能詳?shù)母枋种谱鞒?。黃祖輝還記得,在28歲那年,東岸村聯(lián)系他們溝通關于這棟老宅的事情。關于要不要保留祖宅,黃祖輝的家人有不同的觀點,由于久居香港,一開始并沒有打算保留,但是當時時任唱片制作人的黃祖輝,認為這是祖宗曾經(jīng)生活過的地方,不應該這么簡單就舍棄不用。“人怎么知道將來會發(fā)生什么事情呢?”在黃祖輝的堅持下,最后這棟老宅還是留了下來。
2000年來臨之前,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下載、盜版音樂猖獗以及金融危機等各方面的沖擊下,黃祖輝的事業(yè)發(fā)展遇到了瓶頸,正在思考要不要重新開始時,他想到了自己的家鄉(xiāng)——東岸村。工作忙碌時,黃祖輝有一個習慣,每結束一個項目,他就會前往另一個城市調養(yǎng)休息,有一次他恰好回到珠海,在拱北逛街時看中了一家價格優(yōu)惠出租的門店,便將它租下,經(jīng)營一家玩具店。有一天結束營業(yè)后,他想起回到東岸村的這一棟祖宅看一看。二十年前,港灣大道尚不是水泥馬路,黃祖輝騎著一輛上海牌自行車穿梭過泥濘的道路、水田,回到久經(jīng)滄桑的古宅,他倍感親切?!斑@是我在地球上的一個基地?!秉S祖輝如此形容。此后,他回到東岸村這間祖宅定居,眨眼便是二十年。
黃祖輝居住的這所民居與唐家這一帶的村鎮(zhèn)民居結構相似,主房中間為堂,左右為房,形成亮廳暗房,左右平衡,并且對外封閉,對內開敞。入正門后有一處天井,位于中軸的正房明廳向天井敞開,形成敞廳。敞廳與天井的設置與嶺南的氣候息息相關,這樣既可以避免夏季時強烈的陽光直射,同時又保留采光,同時還能保障通風散熱。廳中的天井一般有“聚水成財”的寓意,設一個淺淺的聚水坑,排水孔也一般做成錢幣的形狀。
在古屋屋檐下,有一些殘留的磚雕與灰塑,它們原先的斑斕色彩早已在百年風雨中消失大半,只留下草木花鳥凸起的造型,充滿閑情雅趣。這些磚雕灰塑雖有一定程度的破損,但是由于如今灰塑的修補技術十分少見,黃祖輝也對其不太了解,只好先暫時保存。而敞廳正壁一樓是一排古色古香的木雕窗,它本應遍布鏤空花紋,但如現(xiàn)在每一扇窗中央的鏤空圖案都已消失,只剩下邊緣大小不一的殘余木雕,以此推斷此處原有花紋構造,黃祖輝在此重新裝了一排彩色玻璃,頗有嶺南建筑的風味。此外在敞廳的石柱上還留有幾道筆直的凹印,幾十年前,曾經(jīng)有好幾家人在宅子里分房而住,這是當時使用的隔門留下的痕跡。
在這里居住的二十年間,黃祖輝和家人的生活逐漸在老宅和東岸村生根,宅子的許多地方增添了現(xiàn)代的氣息。洗手間、廚房使用現(xiàn)代裝修,貼合現(xiàn)代人的生活習慣。在老宅磚墻上,懸掛著黃祖輝旅游時購入的現(xiàn)代風格掛畫,歲月遺留下來的古樸與現(xiàn)代生活相融,不同的藝術風格跨越時間,在這個空間里相會,另有滋味。
黃祖輝選擇回到東岸村,既是一種歸來,也是人生新階段的開始。二十年來,他曾經(jīng)營商鋪、做老師教英語、進公司做白領,而東岸村的變化也在日夜間悄然積累,諸如道路暢通、商鋪增多,一切越來越便捷。讓黃祖輝印象深刻的是,嶺南多暴雨,由于他家地勢低洼,天井處有時排水不及,積水曾經(jīng)漫到廳中,帶來很大不便,不過如今村外修了一條“護村河”,下雨時再無水淹之虞。
徜徉探幽 古村深處
跟隨黃祖輝的步調,在東岸村的街巷中漫步,古房青磚灰墻有些已是斑駁剝落,滿是歲月痕跡,三四條并列的長石磚鋪延出一條窄窄小巷,湛藍天空也凝成一線,像是一條素凈的藍底畫布,上面疊著村子外正在建的居民高樓,巷子盡頭大樹伸展出來的枝葉,以及近處沿著小巷延展的電線,是一幅遠近有序的日常景象。
東岸村中留下的古樸民居不少,其中一些仍有人居住,外墻上安裝了锃亮的鋁合金推拉窗、防盜門、空調外機等;也有一些民居已經(jīng)閑置,木窗扉的邊角磨損缺失,門前草木欣欣向榮。其中東岸綿始大樓是村中標志性的建筑,它由東岸村旅港商人黃綿始修建于民國二十二年,大樓的建筑形式中西合璧,正面為凹式外廊,而室內過道有西式羅馬柱,地面為彩色水磨石,天花板上則存留著灰塑圖案,大廳正中懸掛著一幅由胡漢民所題的“綿始寄廬”牌匾。綿始大樓的建筑形式與室內裝飾是珠海少見的上乘之作,是研究華僑史的實物材料。東岸村史館就設在綿始大樓內,逢節(jié)假日對外免費開放,館內以圖文資料以及實物介紹東岸村的概況與村落起源發(fā)展,2018年2月公布為珠海市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綿始大樓的隔壁,也是一處保存尚好的東岸村民宅,在保留古宅特色的基礎上進行修繕,成為了一間草木染工作室。
漫步村中,會發(fā)現(xiàn)幾條主要街道的名字有些相似,例如東堡街、西堡街等等。有時,從街道命名這種細節(jié)中也可以看出一個村莊的歷史發(fā)展,東西這樣表示方位的字易于理解,而“堡”字背后則有原因。唐家灣一帶在明清時曾有匪盜猖獗,村民們都具有較強的防衛(wèi)意識,為防匪患,自發(fā)修建了土圍墻與柵門。
從珠海高新區(qū)不可移動文物——景陽門和大德里,可以依稀看出東岸村在千百年的村落格局。景陽門將村落分成東西兩個堡壘,整個村落擁有東西南北四個堡的居住單元,它既是宗族房派不斷分支后形成的固定居住單位,也是用于防御的基本單元。如今的景陽門正下方的石磚地面留有均勻分布的深孔,而門框內側也有當初門扇的隼孔痕跡,可見當時這里便是防衛(wèi)的閘門。距離景陽門不遠處,便是“大德里”,它建于清光緒年間,將村落分為上北和下北。大德里旁邊是兩株大樹,樹蔭下是一套石桌椅,村民可在此消磨嶺南午后閑暇時光。行至此,已是村落深處,幽深靜謐,耳畔流淌的是沙沙作響的風拂葉聲。百年時光,能讓稚嫩幼苗長成參天大樹,也能讓嶄新石凳爬上青苔,但是古樹石椅的平凡質樸之意依然久留。
千百年來,無數(shù)代人在一方土地繁衍傳承,流傳至今的除了建筑,名人美譽也使村莊增添內蘊。唐家鎮(zhèn)近代人才輩出,東岸村也曾有一位名人,被容閎盛贊為“好望角以東,其醫(yī)術無出其右”,這就是晚清著名西醫(yī)黃寬。1863年,清政府成立海關醫(yī)務處,當時海關醫(yī)務處聘請了17名醫(yī)官,其中外籍醫(yī)師16名,唯一一名中國人就是黃寬。黃寬是第一位留學歐洲、并在英國愛丁堡大學取得行醫(yī)資格的中國人,醫(yī)術精湛,他創(chuàng)立了第一家由中國人主持的西醫(yī)診所“惠愛醫(yī)館”,培養(yǎng)了最早的一批中國西醫(yī),推動了中國第一家系統(tǒng)培養(yǎng)西醫(yī)的教會醫(yī)學院“博濟醫(yī)院華南醫(yī)學堂”的誕生,并且成功施行了中國第一例胚胎解開手術。
離開東岸村時已是下午五時許,夕陽斜照,霞光傾瀉,落在村口廣場處那棵亭亭如蓋的老樹上面,將綠葉染出金邊。樹下,幾個書包相互依偎著,剛放學的孩子們正聚在廣場的公共健身設施里玩耍,而廣場另一邊的空地也開始傳來響動,人們陸陸續(xù)續(xù)將推車與小攤支撐開來,招牌上寫著燒烤、鐵板燒、烤豬蹄、各類小面……種類繁多,令人眼花繚亂。食物的香氣逐漸在空中彌漫開來,宣告著一個熱鬧的夜市即將拉開帷幕。時光更迭,田壟縱橫,水牛甩尾,鄉(xiāng)情田趣渾然天成的道路,慢慢地成為了回憶,歐比特科技園與魅族公司選址在這里,抬頭便可以望到不遠處的高新區(qū)南方創(chuàng)新科技大廈……儲藏歷史的同時,東岸村這片土地也正在邁向未來,在時代發(fā)展中煥發(fā)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