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旭
1987年6月30日,費德里科·蒙波(Federico Mompou)以九十四歲的高齡在他出生的城市——巴塞羅那平靜地離開了人間。他的一生,歲月漫長而生平簡單,盡管所處的時代充滿了激烈的動蕩,但是他的個人生活卻波瀾不驚。不過,從另一方面來講,他又是最不尋常的,他的精神世界植根于世紀之交那個激烈變革而充滿創(chuàng)造性的時代,而他的藝術和思想則將那個時代的理念以他獨特的方式傳遞至今。蒙波從來不是音樂評論界激烈爭辯的中心,但他也并未遠離過聽眾們的視野,他就是處于這樣一種特殊的位置上。正如他所喜愛的十字若望的詩中所寫:“寧靜的夜晚接續(xù)著曙光,沉默的音樂,響亮的孤寂,使人消遣傾心的筵席。”這也許就是他精神生活的寫照。
蒙波的一生幾乎都圍繞著巴塞羅那和巴黎這兩座城市展開。蒙波的父親是一位加泰羅尼亞律師,而他的母親則是法裔,這樣說來,他似乎像是拉威爾的一個“倒影對位”。十九世紀末的巴塞羅那,正是西班牙國民樂派活動的中心,音樂藝術氛圍非常濃厚,他也得以結識了作曲家格拉納多斯等人,并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完成了自己的音樂啟蒙教育。少年時代的蒙波親耳聽到過福雷演奏自己的作品,這也使得他對巴黎產(chǎn)生了強烈的向往。隨后他獲得了去巴黎音樂學院學習鋼琴的機會,師從伊西多·菲利普,同時隨費迪南德·莫特-拉科魯瓦學習。在這一時期,他意識到自己在作曲上的天賦,開始嘗試作曲。一戰(zhàn)爆發(fā)后,蒙波返回巴塞羅那以躲避戰(zhàn)爭,并在那里首次出版了自己的作品。不過,他又于1921年返回巴黎,成為了巴黎作曲家圈子中的一員,與和他年齡相近的六人團關系密切。在之后的二十年里,他主要在巴黎生活和工作,直到1941年再次定居巴塞羅那,并在那里度過了余生。
盡管蒙波生活在一個新風格和新思想不斷涌現(xiàn)和撞擊、顯得紛繁復雜的時代,他的前輩音樂家和同時代人也多少對他的音樂風格有所影響,但這些影響無法遮蔽蒙波的獨特個性,也使得他有時難以被簡單歸類。蒙波的作品有著鮮明的西班牙色彩,這與他早年的成長環(huán)境有著直接的關系,但是他絕非阿爾貝尼茲或格拉納多斯的追隨者,福雷和德彪西也對早年的蒙波產(chǎn)生過影響。從表面上看,蒙波的音樂語言似乎與薩蒂或普朗克有著更多的相通之處,但是從音樂實質(zhì)而言,他們的趣味仍是大相徑庭的。蒙波對于浪漫主義音樂的偏愛使他區(qū)別于新古典主義的作曲家們,而作為典型的出生于拉丁國家的音樂家,蒙波的精神世界與德奧古典樂派相去甚遠,甚至是格格不入的。
和很多鋼琴家出身的作曲家一樣,蒙波對肖邦抱有終生的熱愛之情,而他們的精神世界也存在著某些微妙的“共鳴”。斯克里亞賓也是蒙波最為欣賞的作曲家之一,蒙波的很多作品都拋棄了調(diào)性,以一個特征和弦取而代之,他對增四度的偏愛也讓人聯(lián)想到前者。但是蒙波的思想并非如斯克里亞賓一樣龐雜,斯克里亞賓企圖用神秘和弦來包羅萬象,而蒙波的特征和弦則只是想代表巴塞羅那的海灘而已。蒙波作品中另外一個標志性的意象是模仿鐘聲的固定音型,據(jù)說這和其母親的家族所從事的鑄鐘職業(yè)有關系,而當他暫時無法靠作曲維持生計的時候,也曾試圖繼承這份職業(yè)。蒙波思想的來源是多方面的,他的哥哥是一位畫家,他本人也對美術作品也有著濃厚的興趣,他最喜愛的畫家是埃爾·格列柯和維米爾。這似乎也暗示了他作品的幾個特征:追求精神內(nèi)在的表現(xiàn)、細膩的音樂色彩和短小的篇幅。
蒙波不是一個“按部就班”的作曲家,他的作品都源于藝術靈感的自然流露,因此他不喜歡華麗的、炫技式的創(chuàng)作,而是忠實地記錄自己的樂思,這也使得他的作品數(shù)量不多,但卻充滿新鮮感,毫無矯揉之處。蒙波非常喜歡在鋼琴上作曲,他曾說:“沒有鋼琴我無法做任何事,我絕對需要觸摸它的象牙琴鍵……”因此,他的大多數(shù)作品都是為鋼琴而作的。早在1911年初到巴黎在音樂學院學習時,他就開始嘗試作曲,他最早的鋼琴組曲《私人印象》完成于1914年,在這些作品中,蒙波已經(jīng)展現(xiàn)出自己異乎尋常的成熟風格、精致的音樂線條和憂郁沉思的情緒,這也成為蒙波日后作品的共同特點。隨后,蒙波又陸續(xù)創(chuàng)作了《兒童即景》《郊外》等鋼琴組曲,這些作品的靈感都來源于他對故鄉(xiāng)巴塞羅那的印象,他也開始嘗試取消小節(jié)線,并時而采用多變的拍號,以追求音樂的自由和純粹性。
蒙波早期最重要的作品,也是他第一部得以出版的作品是《魔法之歌》。在這部題贈給他的鋼琴老師莫特-拉科魯瓦的鋼琴組曲中,我們能夠聽到“鐘聲”式的動機音型,音樂十分洗練而澄明,織體線條清晰,色彩的運用也非常節(jié)制。接下來的作品,比如《魔法》和《遙遠的祭禮》,也延續(xù)了這種帶有神秘色彩的風格,而其音樂內(nèi)涵也更多地傾向于表現(xiàn)內(nèi)在精神狀態(tài)。蒙波晚期重要的作品是創(chuàng)作于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四卷鋼琴組曲《沉默的音樂》,這一時期由于他的母親和好友先后去世,蒙波開始著手創(chuàng)作這一系列作品,標題來自前文所述的十字若望的詩句。這組作品帶有明顯的蒙波的個人印記,音樂色彩則是宗教式的,帶著憂郁而內(nèi)省的氣質(zhì)。
蒙波最廣為人知的作品是十五首《歌曲和舞蹈》,這組作品的創(chuàng)作幾乎跨越了他的整個音樂生涯。其中第一首創(chuàng)作于1918年,最后一首完成于1972年,除了后期的第十三首和第十五首分別是為吉他和管風琴所作,其余都是鋼琴作品。這些作品深受加泰羅尼亞民間音樂形式的影響,每首作品都以緩慢而憂郁的歌曲開始,接下來則是風格較為明快活潑的舞曲。除了鋼琴作品以外,蒙波創(chuàng)作的藝術歌曲也頗受重視。他的歌曲創(chuàng)作風格可以被認為是他鋼琴音樂的延伸,這些作品巧妙地融合了鋼琴和人聲的魅力,強調(diào)了他音樂中抒情性的一面,同時也展現(xiàn)了濃郁的加泰羅尼亞風格。
蒙波的性格羞怯內(nèi)向,喜歡獨處和沉思,雖然絕大多數(shù)時間都生活在大城市,卻過著近乎隱居的生活。他的生活和外界是若即若離的,他喜歡觀察外在世界,并將之轉(zhuǎn)化為創(chuàng)作的題材和靈感,但是他對于社會生活并不敏感,這也許正是他和另外一位性格相似的同行曼努埃爾·法雅的區(qū)別。這種個性也限制了蒙波的演奏生涯,他早年只在私人場合演奏自己的作品,直到1950年才在巴塞羅那錄制了幾張七十八轉(zhuǎn)唱片,曲目包括他的《歌曲和舞蹈》的前四首、《私人印象》的第八首《秘密》以及他改編的肖邦《A小調(diào)圓舞曲》。他的演奏頗受法國鋼琴學派的影響,分句處理細致,注重自由節(jié)拍的運用。
1974年,八十一歲的蒙波再次進入錄音室,錄制了自己幾乎全部的鋼琴作品。除此之外,蒙波還在幾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拍攝的電視紀錄片中留下過一些演奏的錄像資料。作為六人團的同時代人,蒙波的演奏遺產(chǎn)尚屬可觀,但是作為一位幾乎活到當代的音樂家,他遺留的資料就顯得太少了。正如他作品最好的演釋者之一、阿利西亞·德·拉羅查在紐約的一次音樂會之前接受記者采訪時所說的那樣,蒙波從來不宣傳他自己和他的音樂。然而就在這次音樂會上,當卡雷拉斯在拉羅查的伴奏下演唱了蒙波的幾首歌曲之后,八十五歲的蒙波也難得地出現(xiàn)在了舞臺上,為驚喜的聽眾們演奏了他的《私人印象》組曲中的《悲傷鳥》。這也許正是蒙波與這個世界交流和相處的方式:他或許不愿與外界建立太多的聯(lián)系,但是他的心靈卻通過音樂向所有人開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