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閆瑞
2019年底,由湖北省武漢市始發(fā)并蔓延全國的新冠肺炎疫情引起人們高度關注。對于非典、新冠肺炎這類傳染病,華盛頓大學相關研究人員在觀察媒體報道的數(shù)量與疾病傳播數(shù)量之間的關系時發(fā)現(xiàn):當媒體的報道量增加10倍,此類疾病的感染數(shù)就會減少33.5%,媒體可能是預防疾病傳播的一個有效手段。這種情況下,各個新聞資訊平臺也都在“搶著”為用戶服務。對于億萬普通用戶來說,這是一件好事——讓關于疫情的新聞報道傳播得更快、更廣,也能促進傳染病的預防和控制。
在這次波及全國的重大公共事件報道中,除了以新華社、人民日報、央視為首的各級主流媒體全力投入報道外,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也步步緊跟,探索更多的新聞可能,他們轉發(fā)、自采或者整合編輯,把最新的防疫消息傳遞到與之息息相關的每一個人。在多數(shù)新媒體平臺轉發(fā)、整合官方媒體的報道時,筆者注意到,鳳凰網(wǎng)的《在人間》欄目持續(xù)報道了一個個疫情背后的真實故事,引發(fā)社會廣泛關注,在微信端產(chǎn)生了十幾篇閱讀量超過10萬的報道。
所謂的“平民化報道”,是以百姓的視角、親和的姿態(tài),報道百姓日常的酸甜苦辣,講述他們豐富的內心世界,傳遞他們的聲音和感受,評說社會中林林總總的現(xiàn)象和問題。同時,它為普通百姓打開了一條傾吐心聲和參與傳播的通道,使他們可以大膽地說出自己想說的話,實現(xiàn)自己參政議事、體現(xiàn)自身價值的愿望,滿足受人注目、被人尊重的心理。
平民化現(xiàn)象是對傳統(tǒng)新聞創(chuàng)作方式的改造與反叛,表現(xiàn)了特定時代媒體對人性的尊重和受眾自我意識覺醒后對信息獲取方式的選擇。當20世紀90年代初《東方時空——百姓故事》明明白白地宣稱要“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之時,平民化報道就有了強有力的擎旗之手。從此,新聞報道的平民化現(xiàn)象便形成一股強勁的潮流,并愈來愈引起媒體和受眾的重視。
新聞報道的平民化不僅滲透于新聞報道者的思想意識、新聞題材的選擇中,還表現(xiàn)在新聞作品的視角轉換與語言風格中。鳳凰網(wǎng)《在人間》欄目關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報道就很好地體現(xiàn)了其對普通百姓生活狀態(tài)的關注、對平民生活方式的展現(xiàn),以及對平民生活的認同的平民化視角。
打開《在人間》的主頁,簡潔干凈的界面沒有過多修飾,更沒有廣告,只有“在人間”三個字組成的一個房屋形狀的logo和它下面的一句話“用冷靜的敘述抵抗冰冷”,除此之外就是一篇篇報道,再無其他。通過翻看報道內容,筆者發(fā)現(xiàn)該欄目從2020年1月24日(武漢封城的第二天)開始發(fā)布新聞報道,以圖文結合的形式讓受眾看到了重大事件背后一個個鮮活的個體。在這里,普通的武漢人、湖北人、護士都成為他們的報道對象,沒有宏大的敘事,沒有無私奉獻的贊歌,有的只是一個人、一個家庭的簡單故事。
《在人間》欄目對疫情的報道始于武漢“封城”的第二天。初期的報道幾乎都圍繞生活在武漢的人展開,《封城第二天,除夕夜,23個武漢人的年夜飯》等報道讓身在湖北之外的人看到了一個個真實的現(xiàn)場。黑色、冰冷的數(shù)字背后,是一個個在不久前還鮮活親切的身影?!秼寢屧谖錆h隔離病房去世》一文以一個剛剛失去母親的女兒視角展開,那一天,無數(shù)人為了一個母親的離去而揪心。因為這篇報道,2000多萬人在微信看到了她一個人、一家人的痛苦,有5.3億人次在微博上為她的命運揪心。
“災難并不是死了兩萬人這樣一件事,而是死了一個人這件事,發(fā)生了兩萬次。”許多用戶在轉發(fā)這篇報道時,引用了北野武的這段話。災難面前的個體雖小,但需要關注的恰恰是每一個在災難面前掙扎求生的個體。同時,這篇閱讀數(shù)超過2000萬的報道產(chǎn)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力,引起湖北省婦聯(lián)的重視,從而幫助新聞主人公倩倩(化名)解決了難題。
武漢“封城”之初,網(wǎng)絡輿論此起彼伏,人們驚愕于這座九省通衢的江城的突然變故,也更加明白了疫情的嚴重程度。于是,互聯(lián)網(wǎng)上開始有人聲討武漢人,甚至湖北人,尤其是對“封城”前離開武漢的人,人們恐懼、不解、質疑,但在那個時候,沒有人愿意坐下來聽一聽武漢人的心聲。當大多數(shù)媒體都在宣揚逆行、堅守的時候,《在人間》把目光投向了不被人“待見”的群體,讓我們聽到了更多的聲音,也就更多了一份理解。
在《封城前,從武漢返回深圳,我主動向社區(qū)做了隔離報備》一文中,記者記錄了一位在深圳工作、封城前回到武漢又快速離開的人的經(jīng)歷,讀完令人深思。在公眾號的讀者留言中,很多人對主人公的行為表示不滿:“十分不理解出逃武漢這種行為”“逃離就逃離了,標題說什么報備,也是怕網(wǎng)友噴吧”……作為旁觀者和害怕病毒進一步傳染的人,這種反應很正常。但同時,我們也聽到了另一種聲音:“從武漢離開是本能,人家又沒發(fā)燒,至少那個時候是以發(fā)燒為依據(jù)”“之前我也特別不理解有些的逃離,感覺很是氣憤,讀了作者的文章覺得自己確實狹隘”……正如讀者留言所說,當所有媒體都在強化堅守和逆行的時候,人們對“逃離”深惡痛絕,但500萬(官方公布數(shù)據(jù))離開的人也是一個龐大的群體,他們的聲音也應該被聽到?!对谌碎g》欄目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點,才能讓讀者聽到真實的聲音,這也是媒體把目光投向普通人的平民化視角的體現(xiàn),所以才讓人印象深刻。
《在人間》的每一篇報道幾乎都是親歷者的自述,每一個故事的挖掘都很有代表性,在微信端都產(chǎn)生了很高的閱讀量。除了上文提到的幾篇,《武漢封城第一天》閱讀數(shù)超過100萬;《父親雙肺感染嚴重然而一床難求》閱讀數(shù)超過50萬。他們讓每一個普通人的聲音被聽到,把個體在重大事件中的微小努力與堅持匯聚成連接人心、鼓舞斗志的巨大力量。
《疫區(qū)影像日記(三):4個離家和回家的故事》一文通過4個離家和回家的故事,讓人們感受到了疫情給普通人帶來的切切實實的影響與不便,更是從側面讓讀者對疫情之下每一個人的掙扎與無奈多了一份理解與支持。他們的口述,讓遠在千里之外的讀者像在聽朋友嘮家常,簡單中的不尋常讓人印象深刻。
目前,傳統(tǒng)主流媒體有關疫情的報道以權威信息發(fā)布為主,此外也有一些片段化的正能量切片,但缺乏對抗擊疫情一線全面、深入的采訪,對抗擊疫情存在的挑戰(zhàn)和問題缺乏關注,對患者家屬和醫(yī)護人員個人化的描述不多。這次傳統(tǒng)主流媒體對疫情的報道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不夠完整和立體的。而以鳳凰網(wǎng)《在人間》為代表的這些堅韌的內容生產(chǎn)者,從直面疫情一線的千百萬人中尋找故事和細節(jié),講述他們豐富的內心世界,傳遞他們的聲音和感受,讓遠方的人們產(chǎn)生共情,也給歷史留下了一份底稿。
新冠肺炎疫情的相關報道,也是檢驗各大媒體接近新聞核心現(xiàn)場突破能力的試金石,讓我們開始重新審視新聞專業(yè)主義的真正意義。面對復雜的新媒體傳播環(huán)境,我們更應該回歸新聞專業(yè)主義的核心理念和精神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