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小燕
(溫州大學 人文學院,浙江 溫州 325025)
對大學魯迅慕課教學的重視,基于對大學教育如何更好地傳承魯迅精神資源的自覺,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下,慕課魯迅教學更有利于魯迅精神資源的傳承。慕課《魯迅十二講》(第二期已增補為《魯迅十五講》)是在這樣的主持者心境下誕生的。第一期課程在2019年5—8月完成全部授課,收獲諸多啟發(fā)??偨Y這一過程中的得失經(jīng)驗,對于同樣在高校講授人文課程的同仁們也許會有所助益,對于自己也算一番自覺的“教學→←科研”警示。
優(yōu)秀的教學是奠定在優(yōu)異科研的礎石上的,慕課教學更需要優(yōu)異的科研礎石,否則,其實是會導致社會教育資源的巨額浪費的。我們知道比之傳統(tǒng)課程,慕課是需要更多的教學資金投入的,資金的投入要精選其投入對象,要估算投入后的真正的社會效益。在這方面,慕課《魯迅十二講》有自己的一點正面經(jīng)驗。慕課《魯迅十二講》有優(yōu)異的科研基礎,其授課內容是在主講人獲教育部“第五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yōu)秀成果獎(人文社科二等獎)”的專著《存在主義視野下的魯迅》中提煉而成的,授課內容的經(jīng)典性、精煉性、深刻度都有較為切實的保障。這在受眾的好評反應上也得到了可喜的證實,第一期純線上課程的授課內容收獲了頗多佳評:
尤其是老師按照魯迅先生的作品和人生軌跡來講解,有理有據(jù),分析鞭辟入里,對于《示眾》、《在酒樓上》、《野草》、《過客》、《祝?!?、《孔乙己》、《阿Q正傳》等名篇分析,可謂是刷新認識,重新認識了魯迅的“虛無”,以哲學高度解讀魯迅,讓我收獲頗多。
對魯迅人格的形成有了很深的挖掘,特別是對《野草》中魯迅人格三大階段的梳理和定位顯示出課程的深度與大氣。
老師幫助我重新認識了魯迅先生。之前覺得不可親近不可愛的魯迅先生,現(xiàn)在我真誠地崇敬他,仰慕他,他是國家的脊梁。沒想到能在魯迅研究的課程里,遇到荒誕和虛無的概念,等待戈多中的場景其實也在《示眾》中出現(xiàn)了,那些在虛無中活著而不自知的人們,是該放棄還是應該喚醒?
精彩至極,令人心生激動…。因為一些巔峰性的東西。在這里,老師對于魯迅的講述——這的確是我真實的感覺——超越了一切平時圍繞魯迅展開的習以為常的話語,賦予了對于魯迅文本的理解以新的光明與透徹性,甚至是——如果說,魯迅研究的歷史恰恰因為研究者在與魯迅直面對話中行進的反思,是一代代中國人的精神史,或者說漢語世界的精神史——完成了一種新的歷史性的精神狀況。①
上面的列舉,是第一期線上學員對課程內容的積極回應,而主持者深知,課程內容之所以能夠得到如此好評,是與主講者多年用心、用力的魯迅研究學術積累分不開的,必須強調的是,相關研究的經(jīng)典性與創(chuàng)新度,都是得到了學界的充分肯定的。
互聯(lián)網(wǎng)給人帶來的巨大受惠之一是,對時空的超越,慕課“教→←學”的巨大優(yōu)勢之一也體現(xiàn)在師生之間的跨時空教、學上。慕課《魯迅十二講》的主講者自覺、積極地利用線上論壇,實現(xiàn)師生互動教、學,其豐富、精良、即時的在線論壇與論壇互動(回帖、評論)讓第一期課程即十分成功。線上學員對于主講教師勤于互動、積極回帖的言動,也有頗多有心的回應:
“強烈推薦!推薦理由:1.課程內容好,讓我領略了一個偉大思想家的心路歷程;2.彭老師太敬業(yè)了!非常細致、耐心地回答、點評幾乎所有回貼和提問!……看她的回答和點評本身就是一種學習方式!3.彭老師是魯迅研究專家,她對精深的魯迅思想有著精深的研究?!瓘娏彝扑]!”
“目前我剛學完了第四講的課程,感覺老師的講解很深入,讓我對魯迅先生的認識深入了不少,而且老師在評論區(qū)基本上是每評必回復,實在是認真又暖心?!?/p>
“老師研究的很深,講的也很透徹,給了我很多啟發(fā)。從前看魯迅都只是片段的,從老師這里學會了注意整體的閱讀魯迅作品之間的關聯(lián)和魯迅寫作的時間,對我以后的學習幫助很大?!貏e感動的是老師有問必答,哪怕是小小的問題或者幼稚的答案,老師也會給點個贊并耐心回復,下次開課我還會來哦”
這里,我們不僅能夠看到學員對授課內容的肯定,更看到了學生對主講老師親身回帖的期待、肯定。主講教師的親身回復,保證了回復內容的精良。而要關注到每一個學生的問題,或者,能夠對大面積的學生回帖進行分類處理,都要求著回帖的豐富、多量,《魯迅十二講》第一期課程師生往返回復的總數(shù)達到1881條,其深受學員的好評的確不是沒有理由的。此外,即時的回復,會激發(fā)學員的學習興趣,從而促成教與學的高質量進行,促成學員人文狀態(tài)的改變。這里也有一些難得的個例,值得一說。
線上有一位理工大學的博士生導師,對人文學科頗有偏見,跟著《魯迅十二講》一路學習下來,偏見有所祛除,但他提出的問題則值得弄人文學科的教授們反思:
咱理工人擅長套公式解題。現(xiàn)在就斗膽套用彭老師的三層結構理論說說孔乙己(當為《孔乙己》——筆者注)先生寫出了孔乙己及周圍人的迂腐和麻木,這就是第一層,人性層面;先生以孔乙己的悲慘命運批判科舉制度,這是第二層,社會歷史意義;先生還寫出了以孔乙己為代表的舊知識分子的精神虛無,這是第三層,哲學意義。我很主觀地認為,先生以孔乙己研究回香豆的回字有幾種寫法來揭示透示那些知識分子的虛無。連知識分子在精神上都是虛無的,(何況)(筆者試加)一般世俗百姓呢?如果彭老師同意我的這個觀點,那我認為這部作品甚至比示眾(當為《示眾》——筆者)在哲學意義上更驚世駭俗——知識分子可是社會的精英??!他們有在公共空間運用理性的責任,有教化社會的義務。
今天回憶孔乙己,讓我想到了,有的老師其實研究面很窄,但竟然一年發(fā)表幾十篇論文,這像不像在孔乙己研究“回”字呢?②
從這段完整的“學員”(實為一位講有兩門慕課的理工科博士生導師,因為對魯迅的興趣來到課堂的)留言中,可以看出幾個問題來:
第一、最直接的,他的質疑,今天的人文社科研究是否存在知識面“很窄”卻論文成果多多的現(xiàn)象?在他看來,這樣的研究呈現(xiàn)的竟然是“知識分子在精神上”的“虛無”,幾無意義。這是不是一種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意見?其間合理性與誤解都有吧——他對于人文知識分子在社會公共空間的價值引領是頗有期待的。其合理性在于:我們的人文社科研究在不考慮知識建構的經(jīng)典性、傳承性,不考慮研究結果的文化價值的時候,勢必的,我們的研究會越來越遠離教學的需要,某種程度上,這其實是遠離人與社會的需要——我們的研究甚至都不用教給大學課堂上的學生,更何談進入更廣大的社會文化空間呢?果真如此,大學的人文研究、教學譜系與社會現(xiàn)實的“文化—精神”需求會愈益割裂,大學人文教育就不能自覺自為地為即將邁入社會的青年們賦以“文化—精神”上的相當程度的定力。當然,人文科研有自己的前沿性,但前沿性與可傳承性(教學價值、文化價值等)應該存在一種自覺的關聯(lián),而不是任其相互割裂。當下,科研與教學的割裂日益劇烈,這一趨勢還在強化中。
第二、是慕課及其線上的即時交流讓教與學的高效益得到了具體的呈現(xiàn)。較高質量的在線對話縮小了交流的時空,提升著教學的社會效益,使得遠距離的,有質量的信息溝通、人文交流成為可能。這的確是現(xiàn)代教育技術帶給教師、學生的便利。而就社會效益而言,我在高校十多年間,聽我講魯迅的學生往最多算,一年不足百人,十多年也不足一千人。這次《魯迅十二講》的慕課,線上受眾的數(shù)據(jù)一萬二千人以上,課程被收藏數(shù)在第2次開課前夕已在四百五十人以上。在線交流總計1881條,師生之間這種豐富的多層次互動也是實體課堂無法想象的吧。
第三、在線對話的質量效應是不可估量的,對有心的講授者與學習者都可能產(chǎn)生極為有益的啟發(fā)。在這條高質量的留言下面,作為主講老師的我,也不吝時間、精力,進行了仔細的回復,相關對話中的關鍵部分不妨呈現(xiàn)如下:
老師:……孔乙己跟虛無的關系,還真是一個令我驚異的話題啊。
我所意識到的《孔乙己》的虛無議題——是指向看客們的,也就是視頻里講到的無聊(虛無的經(jīng)驗性表達)中的看客們,關鍵的幾句文本是:
孔乙己是這樣的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么過。
取笑孔乙己,對看客們可有可無,沒有意義的,但是,看客們卻要這樣做,為什么呢?因為無聊啊,沒事情做嘛,在酒店里,取笑孔乙己,找點刺激,給無味的生活加點鹽。關鍵的啟發(fā)文本是那個孩子的無聊自曝:
雖然沒有什什么失職,但總覺得有些單調,有些無聊。掌柜是一副兇面孔,主顧也沒有好聲氣……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幾聲,所以至今還記得。
孩子“我”的自曝,暴露的是一眾圍看孔乙己的人在精神狀態(tài)上的共性。
學員:謝謝彭老師指教!我上面的胡謅讓彭老師見笑了。我可以按您提供的思路再品讀這部作品。
學這課最大的收獲是打開了一種思路。以前有點兒不屑于“文”,還鼓勵學生反擊文科生說我們“理工男”,說他們文傻。在這課中領略了“文”之思維,“文”中也有那么多值得去思考的重要問題。特別是今天看到彭老師對《吶喊》《彷徨》的三層結構分析,還可以這樣理解啊!
最后順便請教彭老師,還有誰的什么作品能同時具有這三層結構呢?《紅樓夢》?
老師:《紅樓夢》有的。《紅樓夢》有寫實性的(主觀和客觀的暴露混融,不過它的作者無法生成對理想社會的任何構想,這沒有辦法。)社會化黑暗暴露;有人性的各種各樣(簡直是人性的一個大海洋啊);有深刻的哲學,賈寶玉最后實質上是在人間尋覓不到意義價值。林黛玉的意義之燈,就是她極具個性化的愛情指向,然后,這個意義之燈被滅掉了,她不死也是死了。
“特別是今天看到彭老師對《吶喊》《彷徨》的三層結構分析,還可以這樣理解啊!”——這是我獨創(chuàng)的文學理論。
學員:……再次感謝彭老師的耐心指教,真的收獲很大!③
這位理工科的“老師學員”跟當下大部分的“理工科人”一樣,對文科偏見頗深,不屑于“文”。我想,他之所以被授課中《吶喊》《彷徨》的三重意義體系震動,多少改變了一點他的偏見,意識到“‘文’之思維,‘文’中也有那么多值得去思考的重要問題”,最關鍵的因素,恐怕是在,他感覺到了其中的邏輯構建元素(這些元素的構建類似數(shù)學的知識搭建,是他不能忽視的),就跟數(shù)學知識的邏輯推進來之不易一樣,這一人文知識的邏輯構建也是來之不易的。其一,這必須《吶喊》《彷徨》本身中存在這樣的三重意義體系;其二,講授者能夠自覺地意識到《吶喊》《彷徨》的三重意義體系;其三,《吶喊》《彷徨》中的這一三重意義體系本身是富有文化價值的,它不是為體系而體系的一套“學問夢囈”。而這里的“其三”是尤為重要的,意義體系的價值本質上存在于魯迅的精神原創(chuàng)中,聯(lián)系著“其一,《吶喊》《彷徨》本身中存在這樣的三重意義體系”。魯迅的這一精神原創(chuàng),乃是魯迅一生對中國人的生活、乃至整個人類生活中的核心問題的不息思考,這些思考融化在《吶喊》《彷徨》之中,具有永久性的“文化—精神”意義。其二,則是對講授者本人的一次挑戰(zhàn),實話說,我所講授的《吶喊》《彷徨》三重意義體系,乃是對一個多世紀以來中國,乃至東亞的相關魯迅研究成果的總結、概括。換言之,發(fā)現(xiàn)《吶喊》《彷徨》的三重意義體系,不是一個學者完成的,也不是幾個學者完成的,而是幾個世代、不止中國一國的學者們,前后跋涉,各個著書立說,先后承繼,共同發(fā)現(xiàn)了魯迅世界中的不同體系性元素。而我做的工作之一是,意識到這些魯迅意義發(fā)現(xiàn)的體系性,意識到這些發(fā)現(xiàn)在人的生活中的不同層面呈現(xiàn)出的有機性意義:人性的、社會歷史的和哲學的。要說我自己的魯迅研究發(fā)現(xiàn)了魯迅世界的什么,那不得不說是其中的哲學內涵,這其中的原因之一是,當我來到魯迅研究這里的時候,魯迅研究已經(jīng)走過了近一個世紀,而擱在我面前的魯迅世界,似乎明顯還有哲學一面的意義是探索未盡的。而哲學研究的視野促使我、也要求我有能力整合百多年來的魯迅研究所能夠提供的有機的意義體系。
如此這般,要產(chǎn)生出一點對人真有所啟發(fā)、有所觸動的新知識,富于內在邏輯性的新知識,對于人文學科來說,還必須是富于人類文化價值的新知識,是并不容易的。盡可能多地產(chǎn)生這樣的知識,并讓它們有效地進入我們的大學人文課堂,藉助現(xiàn)代教育技術實現(xiàn)更大范圍的,跨區(qū)域、跨學科、跨年齡段的大學習、終身學習,并不是一樁容易的事情。這值得努力。也讓我對于慕課《魯迅十二講》(《魯迅十五講》)的開發(fā)、運行工作,對于其中付出的巨大心力感到無怨無悔。
慕課《魯迅十二講》的建設,也讓我意識到自己過往的魯迅關注中的弱項,比如,我不怎么重視魯迅作品的圖(插圖)、影(電影)積累,這導致課程建設初期的特別難度,幸得制作方富有相關的積累,才促成這一慕課課程的核心工作即視頻制作得以順利進行。
慕課(《魯迅十二講》運行在愛課程中國大學MOOC(慕課)平臺/中國大學MOOC(慕課)國家精品課程在線學習平臺上,平臺優(yōu)勢明顯,有便利的線上互動教學時空,可以設計多層次的在線互動論壇。如前所述,《魯迅十二講》是成功的,但它的成功對慕課主持老師提出的要求也是頗高的——不僅需要前期堅實的科研基礎,還需要足夠的時間、精力親臨在線論壇,需要將教學作為一個重要的工作來對待,祛除教學不過是高??蒲泄ぷ鞯母綄倩顒拥男膽B(tài)。這就勢必對高校的教學管理提出了新的問題:比如,如何認定慕課這類純在線課程的教學工作量?如何科學地設定spoc課程在線上線下的課時配置?這都是實際的問題,開發(fā)慕課的相關學校與其相應的職能部門需要對此作自覺的、科學的考量、管理,具體的慕課開發(fā)老師自然也需要考量這類問題。在實際的探索中,要考量老師以及學生的時間、精力元素,科學配置線上線下的學時數(shù),充分考慮慕課開發(fā)教師在實施教學技術更新時付出的巨大工作量,并給以業(yè)績上的充分鼓勵。
慕課《魯迅十二講》的主持者們就收獲過這方面的教訓。比如,一方面,是純線上課程的充分成功,主持教師付出巨大的心力,一方面,卻是職能部門對慕課主持教師的業(yè)績認定并沒有現(xiàn)成的優(yōu)良規(guī)則可依,需要即時出臺相應的業(yè)績認可規(guī)則,其良性的管理規(guī)則還需要慕課主持老師親身去推動。實體課堂同步開出后的情形就更為復雜了。一方面是實體課堂同時開出后,需要配合線上課程,學生、老師的時間、精力負擔頓覺明顯加重,迫切需要調整課程考核方式。調整課程考核方式,也包括兩個層次,一是,學校職能部門調整對慕課開發(fā)教師的課時考核方式,二是慕課主講老師對學生成績的考核方式。就我的實際工作體驗而言,相關管理意識的滯后,乃至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擱置,必定會對慕課的長時間在線維護造成不良的影響,最終導致的恐怕會是優(yōu)異教育資源的虛擲。幸運的是,在實際的慕課教學運行中,一些措施得以及時介入,有利地激勵了慕課主持者、慕課選修者的積極性。具體而言,縮減實體課堂的課時數(shù),考慮2學分本科課程可以最低4次12課時、或6次12課時線下課程,20課時線上課程的課時配置,這就極大地解放了慕課教學中的老師和學生,真正地實踐了現(xiàn)代教育技術對課堂的革命:精煉線下課程,使之趨向講座式的、又或討論式的高質量教學,同時,又有線上課程做足量的、超時空的教與學的補充。假以時日,這才是可以行之較遠的。《魯迅十二講》第二期課程中的學生也已經(jīng)意識到:“線上的自主學習與討論和線下的課堂相結合,使得對于部分一下子難以接受的知識有了充分消化的機會?!?/p>
目前看,慕課主持人所屬的高校如何對純線上的慕課開發(fā)、運行主持者給以足量的日常性業(yè)績考核,這一實際問題還未有更為行之有效的規(guī)則可依——大抵是用校級課程項目的形式作逐次性的推動,這對于需要付出巨大心力的慕課日常運行工作的持續(xù)性展開,其實是很不夠的。
注釋:
①《魯迅十二講》在愛課程中國大學MOOC(慕課)平臺/中國大學MOOC(慕課)國家精品課程在線學習平臺在線運行,第一次開課期間為2019年05月30日—2019年08月19日。第二次開課增加了三講的內容,增加兩位主講教師,更名為《魯迅十五講》,已于2019年9月19日開始線上第二次開課。網(wǎng)址為: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WZU-1205998802.
②參見《魯迅十二講》(愛課程中國大學MOOC(慕課)平臺/中國大學MOOC(慕課)國家精品課程在線學習平臺)第一次課程之課程評價:http://www.icourse163.org/course/WZU-1205998802.
③見慕課《魯迅十五講》(《魯迅十二講》)第一次課程,討論區(qū)—課堂交流區(qū)—《吶喊》《彷徨》意義體系隨意談,dingzwmailbucteducn-丁忠偉的留言:http://www.icourse163.org/learn/preview/WZU-1205998802?tid=1206296203#/learn/forumdetail?pid=1212824936.
④見慕課《魯迅十五講》(《魯迅十二講》)第一次課程,討論區(qū)—課堂交流區(qū)—《吶喊》《彷徨》意義體系隨意談,dingzwmailbucteducn-丁忠偉的留言:http://www.icourse163.org/learn/preview/WZU-1205998802?tid=1206296203#/learn/forumdetail?pid=1212824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