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龔 橋,王忠烈,董友非,蔣正偉,于小軍,陳宗銀
(1.四川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作物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6;2.四川華豐種業(yè)有限責任公司,四川 成都 610100)
川華A[1]是四川華豐種業(yè)有限責任公司選育的優(yōu)質秈型三系不育系,2017年8月通過四川省農(nóng)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鑒定。川華A在成都地區(qū)春播的播始歷期為82d左右,主莖葉片14.2cm左右。株高85cm左右,株型緊湊適中,分蘗力較強,單株平均成穗10~12穗,穗長23cm左右,每穗粒數(shù)170粒左右,細長粒形,谷粒長寬比3.5,千粒重約22g。屬野敗型胞質,花粉敗育類型以典敗為主,敗育徹底,不育度為100%,套袋自交結實率為0%?;〞r早而集中,柱頭外露率高、活力強。中抗稻瘟病。川華B的稻米品質達國標優(yōu)質米二級。
隨著工業(yè)化、現(xiàn)代化和城市化的推進,農(nóng)村勞動力日漸短缺和老齡化。近幾年,三系雜交水稻制種逐年規(guī)?;C械化,這對三系雜交水稻不育系的純度要求越來越高。在總結2016~2019年川華A在成都天府新區(qū)籍田鎮(zhèn)繁殖成功經(jīng)驗的基礎上,形成了川華A繁殖保純技術規(guī)程。
選擇隔離安全,無檢疫性病蟲害,并具有制種優(yōu)勢的稻作區(qū)作繁殖基地。稻田土壤質地較好,肥力水平中等且較均勻,稻田集中連片,地勢平坦,灌排方便。在無任何屏障條件下,最小空間隔離距離為100m以上。利用房屋、樹木、丘陵等自然屏障或玉米等高稈農(nóng)作物作為屏障隔離的條件下,隔離距離為50m以上。在空間隔離和屏障隔離均不達標的情況下,采用花期隔離。繁殖隔離區(qū)內(nèi)其它水稻的始穗期與川華A始穗期相差25d以上。
頭年前作水稻收獲后,灌水10~15d,促使落田谷發(fā)芽。翻耕前噴施除草劑,去除雜草和落田谷秧苗,并灌水泡田10~15d,促使落田谷發(fā)芽,再噴施除草劑。在栽秧前3~7d平整作為制種本田,要求泥面高差小于5cm。如作為秧田,則播種前15~20d平整秧田,并起拱蓋塑料薄膜增溫,促使落田谷發(fā)芽,完全清除落田谷后,再重新平整秧田播種,要求泥面高差小于3cm。川華A、川華B播種芽谷后噴施水稻封閉除草劑30%掃氟特1.2~1.5L/hm2防止落田谷和雜草種子萌發(fā)。
1kg干種子用使百克25%咪鮮胺乳油1mL對水浸種24h,換水再用清水浸24~36h,然后催芽。1kg芽谷用35%丁硫克百威干粉粉拌種劑9~12g拌勻后播種,防止鳥害和幼苗期害蟲。
在成都平原,4月15日左右播種川華A,7~9d天后播種川華B。川華A、川華B秧田播種量均為120~150kg/hm2。川華A秧田面積:本田面積=1∶7~8。川華B秧田面積:本田面積=1∶16~18。
川華A秧齡25~29d為宜。2.27m開廂,先栽川華A 9行(并及時補栽浮秧),4d后再栽川華B 2行。川華A的行窩距為17cm×17cm,每窩栽3~4粒谷。2行川華B相距45cm,川華B與川華A相距23cm,川華B窩距為26cm,每窩栽4~5粒谷。
原種[2]川華A繁殖時,川華A、川華B均應栽單株。川華A大田用種繁殖時,如遇親本純度不達標時,川華A、川華B均應栽單株。開廂、行比和行距均不變,但窩距變小,川華A窩距為13cm,川華B窩距為17cm。
田塊廂邊不栽川華B,栽3~5行川華A。川華B栽雙行,不栽斷頭秧和圍邊秧。
秧田、本田均重底早追。施肥要均勻。秧田、本田播栽前1~2d薄水施肥,以N、P、K復合肥450~525kg/hm2作基肥。秧苗2葉1心或揭膜后,長一片葉(5~7d)施1次尿素,實行“少吃多餐”方式。川華B栽后3~5d單獨追施尿素150kg/hm2,強化父本管理。本田曬田復水后全田施氯化鉀90~120kg/hm2壯桿壯籽。破口期和趕粉結束后1~2d,結合防治病蟲害分別使用猛灌將750g/hm2對水噴施,已促進干物資積累,增加千粒重。
淺水灌溉、干濕交替,栽秧后10~14d曬田。曬田復水至收割前5~7d保持淺水,收獲前5~7d排水落干。原種繁殖時要曬好田,晚復水,確保下田去雜時不陷腳。
根據(jù)田間病蟲草害發(fā)生情況,及時噴施農(nóng)藥防治。破口期用75%三環(huán)唑可濕性粉劑600g/hm2、12%井岡霉素水溶性粉劑1500g/hm2、愛苗30%苯甲丙環(huán)唑300mL/hm2、福戈40%氯蟲苯甲酰胺+噻蟲嗪水分散劑240g/hm2,防治稻瘟病、紋枯病、稻曲病、稻粒黑粉病、螟蟲、稻飛虱、稻苞蟲等病蟲害。
趕粉結束后1~2d,使用70%噻蟲嗪水分散劑300g/hm2防治稻飛虱。
川華A比川華B早抽穗3~4d為宜。采用葉齡調查、幼穗剝查分析等方法提早預測花期,根據(jù)花期預測結果,在幼穗分化第三期給川華B追施尿素90~150kg/hm2,調節(jié)花期。
川華A對赤霉酸(有效成份含量3%)比較敏感。川華A始穗20%~30%時,全田噴施赤霉酸2.25~3L/hm2,隔1d再全田噴施赤霉酸3~3.75L/hm2。噴施后30min內(nèi)遇大雨,天晴后需補施1/3用量。
使用竹竿趕粉輔助授粉或使用塑料軟管拉花輔助授粉或機動噴霧器吹風輔助授粉。
每天第一次授粉開始時間應為川華B剛開花散粉時。第一次授粉結束后及時進行第二次授粉,第二次授粉結束后,如川華B還在開花散粉,則應進行第三次授粉。每次授粉時間應控制在30min內(nèi)。授粉期一般為9~10d,第1天授粉1~2次,第2~8天授粉2~3次,第9~10天授粉1次。
除雜保純貫穿整個繁殖過程,除雜要及時和徹底。川華B去雜應在開花之前。
在秧田和本田期,根據(jù)株高、葉色、葉鞘顏色、葉片大小性狀,將不符合原親本典型性狀的異型株整窩連蔸拔除。以本田未封林前,撥除落田谷植株。
噴施赤霉酸前后4d是除雜保純的關鍵時期,應根據(jù)株型、抽穗期、育性、粒型、穎尖顏色等性狀,將川華A中的保持株,川華A、川華B中的異型株整窩連兜撥除。
在除雜關鍵時期應成立專業(yè)除雜隊伍。根據(jù)田間雜株多少,按每人每天0.1~0.4hm2確定專業(yè)除雜隊伍人數(shù)。噴施赤霉酸前4d到授粉結束,專業(yè)除雜隊員每天均要除雜。
授粉結束后2d割川華B,及時清理出田間,并派除雜隊員逐行檢查。
成熟時,搶天晴,待露水干后機收,曬干或烘干至12.5%以下。
原種繁殖應人工收割,及時曬干至12.0%以下。
收割機、轉運車、轉運袋、場地、烘干設備、清選設備必須清理干凈。
2016~2019年連續(xù)4年在成都天府新區(qū)籍田鎮(zhèn)繁殖川華A,均取得了較好的單位面積產(chǎn)量,其純度水平超過了國家不育系大田用種標準99.5%,其中2016年、2017年川華A純度達到了國家不育系原種標準99.9%。見表1。
表1 川華A 2016~2019年繁殖面積、產(chǎn)量和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