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軍
(四川外國語大學 研究生院, 重慶 400031)
道德、情感與認知的關系是當今認知科學的一個重要話題,也是英國著名小說家簡·奧斯丁作品的隱含主題之一,從社會認知視角考察簡·奧斯丁筆下人物是簡·奧斯丁認知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一般認為,該主題主要體現(xiàn)在《理智與情感》這部作品中。但是,仔細考察可以發(fā)現(xiàn),幾乎簡·奧斯丁的每部作品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小說主人公受情感和道德的影響而做出錯誤判斷的情況。比如,在《諾桑覺寺》中,凱瑟琳因為癡迷于哥特小說而誤解了蒂爾妮將軍;在《勸導》中,安妮因為對拉塞爾夫人的情感依賴而低估了自己對溫特沃思的愛。在《曼斯菲德莊園》中,簡·奧斯丁則為讀者揭示了三者關系的另外一種可能,那就是獨立的認知可以擺脫情感和道德的束縛。金斯利·埃米斯認為《曼斯菲爾德莊園》的缺憾在于道德層面,“雖然作品沒有把美好的東西描寫為道德敗壞,但是,在道德層面為人不齒的一些東西基本上被展現(xiàn)為美德?!盵1]金斯利并沒有明確此處所謂的“道德層面為人不齒的一些東西”到底是指什么,如果是指范妮·普萊斯沒有按照托馬斯爵士所希望的那樣因為感恩而嫁給亨利·克勞福德,那么該評論顯然是站在傳統(tǒng)的社會道德角度,而非人文主義道德角度。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范妮堅守初心、正直,不為金錢地位所誘惑,敢于反抗權威勢力,既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他人負責,這才是她所秉持的人性道德觀。面對諾里斯太太和托馬斯爵士等人的道德綁架,范妮的不屈服恰好展現(xiàn)了女性的獨立人格和智慧。本文將揭示《曼斯菲爾德莊園》中范妮在面對道德和情感沖突時,如何能夠保持獨立的認知并做出正確的判斷,從而改變自己的命運。
我們在分析范妮這一人物的道德和情感時,首先應該明確她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和人物關系。范妮出身于一個窮人家,父親是落下殘疾的海軍中尉,收入微薄卻照樣以美酒招待賓朋;家里孩子一大幫,卻還在沒完沒了地生。母親普萊斯太太11年前就得罪了兩個姐姐,從此不再往來,而如今,家里過不下去了才不得不寫信求兩位姐姐幫忙撫養(yǎng)孩子。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范妮才被寄養(yǎng)到了二姨夫托馬斯爵士的曼斯菲爾德莊園。范妮到了姨媽家之后,并沒有享受到伯特倫家四位表兄表姐同等的待遇,反而處處受到區(qū)別對待。例如托馬斯爵士總是板著一副嚴肅的面孔使她敬畏;伯特倫姨媽把范妮當作花錢雇來的貼身陪伴;諾里斯太太把她當作女仆使喚;表姐們把自己最不想要的玩具給范妮玩,還議論她的身材;家庭教師李小姐責怪她無知;女仆們則嘲笑她衣服寒酸。其實,早在范妮還未來到曼斯菲爾德莊園之前,托馬斯爵士就立下了規(guī)矩:“決不允許我女兒對自己的親戚有半點傲氣。不過她們還不能完全是同等人。她們的身份、財產(chǎn)、權利和前程,永遠是不同的?!盵2]9顯然,諾里斯太太只記住了后面幾句,卻忘記了第一句。她時時刻刻都不忘提醒范妮注意自己的身份,提醒她記住她永遠是家里最不重要、最卑微的那個人,不允許她在任何方面超過她的表兄表姐。在這種惡劣的家庭氛圍中,埃德蒙是唯一安慰她、照顧她感受的人,也是她在莊園里面的情感寄托和精神支柱。
范妮從踏進曼斯菲爾德莊園開始,就被教導要學會服從和感恩,只要她稍有不聽話或稍微犯錯,就會被認為忘恩負義、不知好歹,這就像一道精神枷鎖束縛著范妮。在做關于范妮的任何決定時,范妮往往沒有發(fā)言權,甚至不需要征求她的意見。比如,在伯特倫一家計劃去索瑟頓游玩時,諾里斯太太根本沒有征詢范妮的意見,而是直接打算將她留在家里陪伴伯特倫夫人,直到埃德蒙出面才好不容易說服諾里斯太太同意帶上范妮一起去。在排練喜劇《山盟海誓》這一情節(jié)中,范妮本不愿意參演,但是由于沒有人愿意演一個鄉(xiāng)村老太婆的角色,湯姆·伯特倫就喊范妮來演該角色,眾人也都逼迫她演,范妮的再三推辭反而招致了諾里斯太太惡狠狠的訓誡:“屁大的事要費這么大周折。為了這么一件小事,你竟然這樣為難你表哥表姐,而他們卻待你這么好,我真為你害臊?。 盵2]128埃德蒙出來為范妮求情,而諾里斯太太卻厲聲道:“我不會逼她,不過,她要是不肯做她姨媽、表哥、表姐希望她做的事,我就認為她是個非常倔強、忘恩負義的姑娘——想一想她是個什么人,就知道她真的是忘恩負義到了極點。”[2]128從諾里斯太太的話中,我們可以看到,曼斯菲爾德莊園中什么人都可以隨意差遣范妮,如果她拒絕,就會被認為是忘恩負義??上攵?,范妮肩上背負著多么沉重的道德枷鎖。
這種道德枷鎖并不僅僅來自諾里斯太太,幾乎所有人都已經(jīng)默認了范妮的仆人地位。“盡管埃德蒙一再勸告,人們還是沒有改掉這樣支使范妮的習慣?!盵2]127諾里斯太太對范妮的苛刻,托馬斯爵士是知情的。他對范妮說:“那原則本身是好的,但是對你可能做得太過分了,我認為的確做得太過分了。我知道,有時候在某些問題上沒有一視同仁,這是不應該的?!盵2]268可事實上,托馬斯爵士仍然將范妮當成是他結交關系、換取利益的籌碼。當他得知范妮拒絕了克勞福德先生的求婚時,他不顧范妮的感情,采用了諾里斯太太同樣的手段來逼迫范妮。他提到了克勞福德先生托關系幫助她哥哥晉升的事,認為單憑這一件事,范妮就應該答應克勞福德先生的求婚。托馬斯爵士怒氣沖沖地責備范妮的心里只有她自己,如果她答應這門婚事,她的家人、父母、兄弟姐妹都會從中得到好處。如果是他自己的女兒拒絕了這樣一樁體面的婚事,他會覺得這是大逆不道。他接著說:“我不用這個尺度來衡量你。你對我沒有做子女的義務。不過,范妮,要是你心里覺得你并沒有忘恩負義的話——”[2]273此處,托馬斯爵士對范妮的道德綁架不亞于諾里斯太太。范妮聽完姨夫的責罵之后,非常傷心和委屈,姨夫居然把她看成任性、固執(zhí)、自私、忘恩負義的人?!八龝肋h為此傷心?!盵2]274“也許所有的人都會認為她自私自利,忘恩負義。她恐怕要反復不斷忍受這樣的責備,她聽得見,也看得著,知道周圍的人會永遠這樣責備她?!盵2]275
諾里斯太太對她苛刻、勸她卑微、動輒就用知恩圖報等道德教條來約束她其實是為了討好托馬斯爵士和伯特倫夫人;克勞福德先生則想通過幫助威廉晉升來獲得她的芳心;托馬斯爵士則利用監(jiān)護人的權威和親情關系勸說范妮答應克勞福德先生的求婚以便實現(xiàn)自己的目的。雖然范妮受到了來自各個方面的道德綁架,但是她心里清楚,她不愛克勞福德先生,無論如何也不能屈服,如果勉強答應了克勞福德的求婚,既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也是對克勞福德先生的欺騙。她依靠自己的理智判斷抵抗住了來自外部的道德壓迫,彰顯了自己獨立的人格。
其實,范妮一直掙扎在道德與情感之間。一方面,范妮對埃德蒙懷有青梅竹馬的愛戀。在范妮剛滿10歲就進了曼斯菲爾德莊園,這里她既受到家庭教師李小姐的教導和諾里斯太太的嚴厲訓誡,也受到埃德蒙的情感熏陶——“幫助改善了她的心智,增加了她心靈的樂趣……給她推薦課余時間讀起來有趣的書,培養(yǎng)她的鑒賞能力,糾正她的錯誤見解?!盵2]18埃德蒙長期以來的體貼照顧不知不覺在范妮的心里播下了愛情的種子。另一方面,根據(jù)她從托馬斯爵士和諾里斯太太那里接受的道德教育,她是不能愛上她的表兄的。這也是托馬斯爵士在決定收養(yǎng)范妮之前就擔心的問題。諾里斯太太保證這種事絕不會發(fā)生,而且“從道德上來說,這是不可能的事情”[2]6。諾里斯太太認為收養(yǎng)范妮倒是預防他們之間結親的唯一穩(wěn)妥的辦法,托馬斯爵士認為她的話很有道理,這才同意收養(yǎng)范妮。
正是因為道德的枷鎖和自卑的心理束縛,范妮一直既不敢正視也不敢表露自己對埃德蒙的感情。直到克勞福德兄妹的到來,才使范妮逐漸意識到她對埃德蒙的男女之愛勝過表兄之情。埃德蒙天天上午都往牧師住宅跑,一個星期之后就墜入了克勞福德小姐的情網(wǎng)。而原本貪戀伯特倫先生長子地位的克勞福德小姐也意識到自己更喜歡他的弟弟。眼看克勞福德小姐與埃德蒙的感情日益加深,她自己在埃德蒙心中的地位也逐漸被克勞福德小姐所取代,但是由于道德和自卑心理作祟,范妮始終沒有正面捍衛(wèi)自己的感情。然而,她也并不是抱著無所謂的心態(tài),她只是把自己的悲傷和嫉妒心隱藏了起來。她知道要想最終跟埃德蒙在一起,最重要的一關就是托馬斯爵士,所以為了她與埃德蒙的愛情能夠修成正果,她不敢也不愿意違背托馬斯爵士的意思。人人都知道托馬斯爵士痛恨在家里演戲,但是只有范妮敢于始終堅持不參演。從這點可以看出,范妮一直想要表現(xiàn)得體,想要讓托馬斯爵士看到她的改變,我們不能將這種表現(xiàn)單純地理解為范妮想要獲得長輩的夸贊。我們或許可以這樣理解,此時她如此遵從托馬斯爵士的要求是為了維護她自己在姨夫心中的形象,因為只有她姨夫覺得她足夠優(yōu)秀和得體,她才有機會嫁給埃德蒙。
但是在另外一種情況下,范妮又不得不反抗托馬斯爵士的權威。面對克勞福德先生的求婚和托馬斯爵士的逼迫,范妮的內心是最煎熬的,此時情感與道德的沖突在范妮心中到達了頂點。一方面,她不能違背托馬斯爵士的意愿,正如我們前面所分析的,這樣會導致托馬斯爵士的厭惡,并背負自私自利、忘恩負義的道德罪名。同時,在這種情況下托馬斯爵士也是不可能同意埃德蒙娶她。正如奧斯丁其他小說如《諾桑覺寺》《勸導》普遍揭示的那樣,無論男女雙方感情有多深,沒有父母的同意,雙方是不可能光明正大結婚的。范妮的拒絕讓托馬斯爵士不得不懷疑范妮是否有了別的心上人:“你這么年輕,幾乎沒有遇到過什么人,你心里不可能已經(jīng)——”[2]271范妮此時的反應很異常,“她的嘴唇像是要說沒有,但卻沒有說出聲來,只是滿臉漲得通紅?!盵2]271她的內心經(jīng)過一番激烈的斗爭之后,決定無論如何也不能泄露自己的秘密,而這個秘密就是埃德蒙。從這一方面來講,范妮在道德和愛情之間,她選擇了愛情。
另一方面,如果她順從托馬斯爵士的意愿、嫁給克勞福德先生,這樣她將必然永遠失去埃德蒙。不僅僅是因為她愛的是埃德蒙,更因為她看到了克勞福德先生的“品行不端”[2]272??藙诟5孪壬媾旣悂喓椭炖驄I兩人的感情,這一切范妮都看得清清楚楚。她為了保護兩位表姐,也為了保全托馬斯爵士的臉面,才沒有將實情告訴托馬斯爵士。這時,范妮在愛情和道德之間選擇了道德。她的不解釋雖然暫時保住了別人的臉面(后來的私奔事件還是讓伯特倫一家丟盡了臉面)卻使自己陷入了尷尬境地。托馬斯爵士將她的拒絕當成了年輕女人毫無根據(jù)的任性和倔強,因而對她惡語相加。同時,范妮選擇拒絕克勞福德先生的求婚也有道德層面的考量。在范妮看來,如果不愛一個人而答應他的求婚,這不是欺騙嗎?既是對自己不負責也是對克勞福德先生不負責,更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從這個角度來看,范妮拒絕克勞福德的求婚,既符合范妮個人的道德追求也符合她的感情追求。
與簡·奧斯丁其他作品中的女主人公不同的是,范妮具有很強的獨立認知能力,她既不像《諾桑覺寺》中的凱瑟琳、《勸導》中的安妮以及《傲慢與偏見》中的伊麗莎白那樣容易受他人的心智干擾和誤導[3-4],也沒有《愛瑪》中的主人公那樣強烈的認知唯我主義傾向。曼斯菲爾德莊園的成長環(huán)境使她養(yǎng)成了謙虛謹慎而又獨立自主的思維風格,這也是她在面對道德和情感雙重考驗時能夠做出理智選擇的重要原因。在所有人都被克勞福德兄妹的外表魅力所迷惑時,只有范妮看到了他們的真實內心。
雖然埃德蒙可以算得上是范妮的啟蒙老師,但是在他拿不定主意時,總要問范妮的意見。例如,在如何看待克勞福德小姐這件事上,埃德蒙就咨詢過范妮:“喂,范妮,你現(xiàn)在覺得克勞福德小姐怎么樣?”[2]55范妮一下子就看出了克勞福德小姐身上的不足,認為她不該那樣當著眾人的面揭露她叔叔的丑陋一面,而埃德蒙卻因為對克勞福德小姐懷有好感而故意掩蓋她的缺點,他認為是“她對嬸嬸強烈的敬重之情把她誤引到了這一步。”[2]55“‘克勞福德小姐完全是克勞福德太太帶大的,’范妮想了一想說,‘出了這么不妥當?shù)氖拢y道你不覺得克勞福德太太難辭其咎嗎?應該如何對待這位將軍,克勞福德太太不可能給侄女灌輸什么正確的觀念。’”[2]55-56注意這句話中的“范妮想了一想”,這么簡單的邏輯關系是不需要想的,范妮此處“想了一想”恰好說明這不是她本意的自然流露而是她刻意的表達。她這句話的目的就是為了驗證埃德蒙是否被愛情沖昏了頭腦而失去了判斷是非的能力。埃德蒙的回答——“這話說得有道理。是的,我們必須把侄女的過錯視為嬸嬸的過錯。”[2]56——完全表明在克勞福德小姐這件事上他已經(jīng)失去了理智。因為這個推理是不成立的,按照當時的家庭觀念,克勞福德太太和克勞福德將軍之間即便婚姻不和諧,她也不會允許克勞福德小姐公開詆毀克勞福德將軍。顯然,埃德蒙沒有客觀地認識克勞福德小姐。范妮敏銳地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因為他有點傾慕克勞福德小姐,照此發(fā)展下去,范妮就不會聽他的了?!盵2]56即便范妮愛慕埃德蒙,她也沒有盲目地聽從埃德蒙的意見,而是保持了自己的理智。
范妮的獨立認知能力還表現(xiàn)在,在一些關鍵時刻,范妮總能摒棄各種私心雜念,做出恰當?shù)臎Q斷。對于眾人在曼斯菲爾德莊園排戲,一開始埃德蒙和范妮都是持反對意見的,但是為了不讓外人參與進來,確切地說是為了不讓一個陌生人跟克勞福德小姐搭檔,埃德蒙決定自己來演這個角色。在決定之前,他照例想聽聽范妮的意見。范妮“從理智到情感都反對埃德蒙所做的決定”[2]139。理智上,她不想讓埃德蒙去做托馬斯爵士所反對的事;情感上,她不愿意看見自己所愛之人去跟另外一個女人搭檔排戲。但是,當她知道這樣做可以使排戲這件事“只在有限的范圍內丟人現(xiàn)眼”[2]139時,她還是同意了埃德蒙的決定,即便這樣會使自己陷入痛苦、感覺受到侮辱。這體現(xiàn)了范妮的大局觀,犧牲自己的感情來維護伯特倫家族的集體榮耀。
在克勞福德先生求婚這件事上,范妮更是堅信自己的判斷。克勞福德先生、克勞福德小姐、托馬斯爵士、諾里斯太太、伯特倫夫人等人的威逼利誘和道德綁架,并沒有使范妮屈服。甚至她最愛的、最信任的埃德蒙也出面勸她答應克勞福德的求婚。在道德和情感雙重因素的相互影響下,范妮依然能夠保持清醒的頭腦,做出最恰當?shù)臎Q定,這是她最終獲得托馬斯爵士的認可,成功嫁入曼斯菲爾德莊園的基礎。正如喬伊斯·科爾·塔普利(Joyce Kerr Tarpley)所說的那樣,“對于奧斯丁來說,受過良好教育的心智能夠將理性與感性、理智與情感、心智與心靈結合起來。范妮必須要學會平衡這些因素,從而修煉成一顆美麗的心?!盵7]
作為簡·奧斯丁筆下所有女主人公中唯一一個不受道德和情感等外部因素的干擾,而始終保持獨立心智并做出正確選擇的女性人物,范妮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簡·奧斯丁完美獨立女性的形象。聯(lián)系簡·奧斯丁的其他5部作品,我們可以看出,《曼斯菲爾德莊園》所展現(xiàn)的女性獨立不依賴于物質條件、不受世俗道德的束縛、不為情感所羈絆,是一種認知和心智的獨立,而這恰是其他5部作品的女主人公所缺乏的。在簡·奧斯丁的作品中,人物的社會認知能力是社交成功的關鍵,只有擁有獨立的認知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獲得幸福的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