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欣
很榮幸入選2017國家藝術基金“花鼓戲聲腔表演人才”培養(yǎng)項目,近兩個月時間緊鑼密鼓的課程安排與學習,對湖南花鼓戲的唱腔特點、演唱方法、表演程式、劇目概況等有了一個較全面的認知和了解?;ü膽蛟从诘胤矫窀瑁鼜囊环N傳唱于田間地頭的民間曲藝,通過不斷地交融創(chuàng)新,成為湖湘文化一張獨特的名片。大家耳熟能詳?shù)暮匣ü膽蚪?jīng)典劇目: 《劉??抽浴贰堆a鍋》《打銅鑼》《討學錢》等,一直被人們傳唱至今,揚名海內外。筆者根據(jù)所學內容及個人感悟對花鼓戲唱腔表演總結了幾點心得體會,在此將這些觀點記錄整理,不當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眾所周知,湖南花鼓戲是我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根據(jù)不同的舞臺語言特點、地區(qū)的民間音樂特征劃分為六大流派,分別是:長沙花鼓戲、衡陽花鼓戲、邵陽花鼓戲、常德花鼓戲、岳陽花鼓戲和零陵花鼓戲,它們各有不同的藝術風格與表現(xiàn)形式。唱腔是花鼓戲表現(xiàn)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據(jù)《湖南地方劇種志》記載:“花鼓戲唱腔是民歌、燈調的衍化,發(fā)展中受到巫腔、皮影、漁鼓道情和湘劇的影響,廣采博納,兼收并蓄而自成一格。”初上唱腔課時,因有著多年的演唱及指揮經(jīng)驗,筆者拿到曲譜迅速掃了一眼,覺得不在話下,但真正學唱時卻傻眼了:若你不在曲譜上標記、一句句跟著老師學,不仔細琢磨每一個字的輕重緩急、吟顫運用,不反復練習加深記憶,一定學不會、唱不好!正所謂“藝不離手,曲不離口”?;ü膽蚪虒W師傅“口傳心授”,一句一句地耐心教唱,一字一字地反復糾正,力求做到出口不變味、不走腔。“甜滋滋的夢”是《喜脈案》中玉葉公主的唱段,由傳統(tǒng)的“花石調”改編而成,全曲有敘事、抒情和抗爭,對演唱者的要求非常全面——既委婉大氣,又不失柔美與剛勁。該曲旋律抒情流暢、跌宕起伏又有對比。第一句“適才做了一個甜滋滋的夢”,在“適才”二字上就有潤腔技巧,要求先放后收,字重腔輕,吟音、顫音的運用須十分精準。花鼓戲中的潤腔技巧十分常見,一般音域跨度較大,在潤腔上小彎小拐特別多,處理非常細膩,如常見的倚音、上滑音、下滑音、頓音、氣顫音、拋腔、花舌腔等,不同的潤腔體現(xiàn)在不同的風格作品中,呈現(xiàn)出不同的人物形象與性格特點。授課老師嚴樂嬋在課上強調:“一個音吟幾次、顫幾次,都是有嚴格規(guī)定的,不可隨意吟顫?!笨梢?,學習花鼓戲唱腔要求嚴謹準確。吟音、顫音等潤腔裝飾音的運用不僅增強了演唱的色彩,更將花鼓戲的韻味及人物細膩的情感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謝曉君老師在演唱“祥林嫂”這一唱段時,聲情并茂、字正腔圓,尤其吟音、顫音演唱得十分投入而有味道,仿佛一個真實的祥林嫂立于眼前,隨著她的一吟一顫同悲同泣。戲曲聲樂老專家肖晴曾說過:“戲曲聲樂既有一般歌唱藝術的共性,也有自己的個性。其共性建立在人類發(fā)聲機能、發(fā)聲原理及聲樂藝術的基本一致性上,而個性則建立在民族語言民族心理狀態(tài)及其表現(xiàn)方法和民族美學情趣等傳統(tǒng)的差異上?!惫P者以為:吟音、顫音是花鼓戲演繹中一種獨特的風格表現(xiàn),個性與韻味的綜合體現(xiàn),與人物的年齡、心理、情緒、行當?shù)雀叨热诤?,在一吟一顫的唱腔中表露最真實的內心情感,刻畫最動人的人物形象?/p>
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花鼓戲演員的身段功夫、表演動作都需要在平時積累,正所謂“夏練三伏,冬練三九”,絲毫不能松懈。花鼓戲的表演程式最初是承襲民間歌舞中的扇舞、手巾舞、矮子步等加工提高,同時從勞動生活中提煉身法與做工,如砍柴、挑水、繡花、打魚、推車、補鞋、推磨等,劇中人物的歸屬行當濃縮為精煉的表演,不同行當“身法”的表演有不同的要求,如“旦角要松”“生角要弓”“花臉要撐”等,使人物性格更加突出鮮明。清代李漁《比目魚·入班》中記載:“開口便成腔,不須摹仿身段規(guī)模,做出都成樣?!笨梢姡矶伪硌莶还鈩幼髯龅轿?,還一定要像樣,一定要有戲味。國家一級演員邢險鋒老師在形體身段課上強調“四功五法”——“唱、做、念、打”和“手、眼、身、法、步,”“口與手、手與眼、眼與臉、臉與身、身與氣”都需要默契地配合。她指出,這些都是戲曲的生命,一旦一個演員不能唱、不能動、不能演,那他的戲曲生命就終結了。邢老師十分注重演員眼神的表達,強調要會用眼睛。怎么用?眼睛一定要傳神,一定要會“說話”!有眼波流轉、顧盼生輝的嬌羞;有賊眉鼠眼、不敢直視的膽怯;有炯炯有神、威嚴正氣的自信……通過眼神與觀眾交流,與人物吻合,真正地“看見”,大膽地“表現(xiàn)”,塑造的人物形象才會更鮮活生動。課堂上,邢老師拿出了一個頗有歷史感的小本子,上面用紅筆標畫了每個動作的分解及具體要求,詳細周全又栩栩如生,被她當成寶貝一般珍藏,彌足珍貴。難怪在示范時,她的“舉手投足、一顰一笑全是戲!”我想,這曼妙的姿態(tài)、優(yōu)雅的氣質、游刃有余的表演一定來源于她幾十年的不間斷練習與扎實功底。運用水袖、扇子、手帕等各類道具來豐富表演在花鼓戲當中也十分常見,如觀眾最喜愛的節(jié)目之一《劉??抽浴分校阌⒕屯ㄟ^舞動兩把扇子來表達角色各種不同的心情。只見她一出場,就跑了半個圓場,撲動兩扇,靈活輕盈,這種活潑又洋溢著興奮愉悅的心情在這個人物身上展露無遺。當唱到“彩蝶成對燕成雙”時,扇子在身前交叉抖動,仿佛與蝴蝶嬉戲,與雙燕飛舞,一招一式十分考驗戲曲演員的功底。唱段“手拉風箱”是花鼓戲經(jīng)典劇目《補鍋》中最有代表性的一段男女對唱,當中有許多舞臺化的日常生活動作呈現(xiàn),如“拉風箱”“補鍋”“擦汗”“搬物”等,這些表現(xiàn)勞動場景的生活化表演“既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給人一種真實的親切感。這也正是湖南花鼓戲的一大特色——不受程式化限制,既有生活氣息又接地氣。國家一級導演何藝光老師在《戲曲舞臺行動》的課堂中說:“好的演員的表演,一定充滿著欲望!”這種“欲望”來源于你要做什么?為什么要做?怎么做?一個演員一上場,就要帶著任務,有目的,有思考,要深刻理解他的一舉一動,要深入人物內心,不能蒼白、平庸、無力。 《劇本》雜志原主編黎繼德老師提出了“一個演員在舞臺上走了幾步,就知道你讀了幾本書”的觀點,耐人尋味且極富指導意義?!安唤?jīng)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舞臺上的一顰一笑、一招一式都來源于臺下的千錘百煉與刻苦練習,更來自于演員們發(fā)自肺腑的熱愛與追求。
“擇一事,終一生”——這是熱愛自己從事的事業(yè)并愿意為之奉獻一生的“工匠”精神,代表著敬業(yè)、專注、精益求精,它激勵著藝術工作者在從藝道路上認真且堅持。鐘宜淳先生是湖南花鼓戲的標桿人物,88歲高齡的她在第一堂課——《我的藝術生涯》中說到了與花鼓戲之間的情結。鐘先生從事花鼓戲60多年,飾演了一百多個大大小小的人物角色:《補鍋》中的劉大娘、 《討學錢》中的陳大嫂、 《姑嫂忙》中的嫂子等。每一段唱腔,每一句臺詞,每一個表情,每一個人物,她都認真對待,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jié)。她笑談“只有小演員,沒有小角色”,以“愛心中的藝術,不愛藝術中的自我”為追求,無論戲份重輕,不計名利得失,盡力將每一個角色演好?!耙驗槲沂冀K牢記服務人民大眾,忠于觀眾!”談到花鼓戲,這位花鼓老前輩的眼里流露出一份堅定與驕傲,一種任性與執(zhí)著!筆者以為,花鼓戲于她而言,不單單只是一種表演或藝術形態(tài),而是已經(jīng)成為了一種文化和血液滲透到了她的全身,扎根在了她的內心深處。鐘先生談及自己退休生活時依舊神采飛揚,雖然只有高中學歷,但她著書、寫詩、學繪畫、學英語、創(chuàng)作劇本……真的令人由衷佩服,尤其向我們念起自己創(chuàng)作的詩來,抑揚頓挫,繪聲繪色,自豪喜悅之情溢于言表,深深地感染著在場的每一個人。“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鐘宜淳先生傾注一生的心血在其摯愛的花鼓事業(yè)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用精湛的技藝與高尚的品格感動觀眾,影響后輩。她的崇高藝術理想及真摯情懷令人敬仰,也激勵著年輕一輩奮發(fā)學習,砥礪前進,努力成為德藝雙馨的藝術人才。
著名音樂教育家豐子愷先生對子女教育非常注重“正直為人,認真做事,寬厚待人”,先器識,后文藝,先學會做人,后方可談學 問、藝術。對于從事藝術工作的我們來說,德藝雙馨是方向,是奔頭,是指引我們前進的燈塔,是對事業(yè)的一份永恒的追求與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