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
齊國鬧了一場內亂,國君成了刀下鬼,太子隱姓埋名,躲在史官家里當仆人。
上古的史官都比較倔,認死理。不講道理的事兒,他們死也不會去做,反過來說,講道理的事兒,他們愿意用生命去捍衛(wèi)。也是在齊國,早些年莊公與崔武子的老婆私通,老崔知道后殺了齊莊公,史官就在竹片上記下:“崔杼弒其君?!崩洗抻X得憋屈,要求史官修改莊公的死亡方式。史官不從,老崔就砍了他的頭,讓他弟弟接任。二弟當上太史公,還是在竹片上照原樣記下這句話。老崔怒,再殺老二,把寫史的接力棒交到了老三手上。老三上任前,老崔跟他談心,說你倆哥哥因為一根筋,已經掉了腦瓜,你們家就剩你這根獨苗啦,你要三思后行。老三正色說,寫史這事,不能胡來,要是我記下謊言,我兩個哥哥就白死了,天下史官的臉也丟盡了。
上任后,他照樣在史書上記下:“崔杼弒其君。”
崔武子沒辦法,只好由著他。
其實也不是齊國的史官一家在戰(zhàn)斗,南方諸國的史官聽說崔武子的事兒,都帶著竹簡趕到了齊國,上面都寫著一樣的內容,排著隊準備赴死,捍衛(wèi)史家尊嚴。真話比腦袋重要,這是中國的古風,令人嘆為觀止。
史官這么倔,太子在他們家自然是安全的。
史官家有個女兒,跟太子很聊得來,經常給他送吃送喝送溫暖,送來送去就送出了感情,倆人偷偷好上了。隔年政局變動,太子時來運轉,登上了君位,也沒有背棄這段戀情,大張旗鼓迎娶史官的女兒,立為王后。
稀里糊涂就成了國君的老丈人,美好新世界的大門正在打開,換做其他人早就樂得睡不著覺了,可史官不這樣想。他認為自己的女兒“無媒而嫁”,程序上不合法。程序上不合法的事兒,結果自然也是不合法的,他以這樣的女兒為恥,所以他一輩子閉門不出,不再見國君和王后,用這種方式捍衛(wèi)自己的“道”。
富貴不能改其“道”,亦是中國古風。
唐人小說里記載了一個故事:有個叫馮燕的混混兒,正義感爆棚殺了人,逃到外地。當?shù)亟y(tǒng)領部隊的賈相國見他有點能耐,就把他招入軍中。一次外出,正逢一戶院內走出個婦人,倆人走了個對臉,有點一見鐘情的意思,就暗通款曲。婦人的老公是駐軍的將領,姓張,某天喝多了回家,倒頭就睡,未覺二人正在廝混。馮燕不敢驚動他,就繞著墻根走,不小心把頭巾掉在了老張的佩刀邊。馮燕指指頭巾,原意是把頭巾拿過來,免得敗露,誰知婦人卻把刀遞了過去。顯而易見,婦人是有借刀殺夫之心。馮燕覺得兩人私通雖是小節(jié)有虧,罪不至死,因此殺夫,就有違道義了。所以他順過刀來,殺掉婦人,拿走了頭巾。天亮后,老張酒還沒醒透,看著一地血光發(fā)愣。鄰里和妻黨把他綁了送到官府,說是他劣跡斑斑,經常搞家庭暴力,嫌疑最重,一番庭審,吃打不過,判了死罪。
這事兒如果是這個結局,就不值得小說家記載了。故事結局是這樣的:在刑場上,馮燕走出人群說出真相,救下老張,愿意以死謝罪。
賈相國把這事兒報給皇帝,皇帝就下令赦免了當?shù)厮械乃佬谭浮?/p>
史官有史官的“道”,馮燕有馮燕的“道”,皇帝有皇帝的“道”,這是中國古風。情愛固然美好,但遵守心中的價值規(guī)范,是更了不起的事兒。
魏王最寵愛的妃子是如姬,如姬因此得到了自由出入魏王臥室的權力,國中無二。按說恩愛到這種地步,大王對美人的要求應該盡量滿足。自然,如姬的父親橫死那天,她就把報仇的希望寄托在魏王身上。一樁普通的刑事案件,交給國家元首,應該很快能解決吧,可是一拖再拖,三年也沒個下落。倒是魏王的弟弟信陵君很有俠氣,幫如姬報了仇,也沒提條件,讓她很是感激。
不久以后,秦國跟趙國打仗。趙國在長平慘敗,秦軍乘勝追到邯鄲,把這里圍作孤城。眼看趙國就要完蛋,魏國卻作壁上觀。這讓信陵君如坐針氈:戰(zhàn)略上兩國唇齒相依,感情上兩國是姻親,小舅子不能眼睜睜看著姐夫國破家亡。于是就找到如姬,求她盜取兵符,助自己出兵。
這是掉腦袋的事兒,如姬卻毫不猶豫地答應了。
“門前愧殺三千客,六國安危仗美人?!标P鍵時候,一百個勇敢的男人,比不上一個明大義的女子。
“盜”這個字,有貶義,反其意而用之,非極端場合不可為。類似“盜虎符”的,還有“盜令箭”。
京劇《四郎探母》里有一折,名叫“坐宮”?!耙灰姽鞅I令箭,不由本宮喜心間。站立宮門叫小番”———這句唱腔又高又長,名角兒在這兒一定要博得滿堂彩,要不然這場戲就白唱了,———等會兒散場,吃夜宵都沒力氣。
作為敗軍之將,能在敵營茍全性命,其中的不易可想而知。入贅皇家,更讓這個男人將自尊放在了塵埃里。所有的壓抑,在這一刻釋放,起個高腔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可是對于鐵鏡公主來說,冒著叛國之罪和放虎歸山的雙重風險,幫老公達成一個不大不小的心愿,多少顯得有些悲壯。
與之相比,《盜仙草》簡直就是虐心。許仙先是懷疑老婆的身份,又在老婆酒里偷偷下藥,這兩條都夠得上起訴離婚的。白蛇不但沒有心生恨意,反而冒著生命危險去偷藥,一次又一次給自己找麻煩,也真算得上癡情種子了。這個故事里唯一的亮點,是戲份不多的配角南極仙翁。這個可愛的老頭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在某些特別的時刻,遵從內心的道德,要比遵從死板的管理條例重要得多。
選自《散文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