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夫
沈園其實是一處貌不出眾的地方,要不是陸游和唐婉的千古絕唱,這座江南隨處可見的私家園林絕不會游人如織的??瓷驁@,說透了,就是去看那堵刻有《釵頭鳳》詩句的斷壁,和這一對苦戀著的人兒留下的足跡和淚痕。原本清麗芳艷的沈園,被這樣感傷的目光看久了,不免有了幾許幽怨。
“紅酥手、黃滕酒,滿城春色宮墻柳。東風(fēng)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桃花落、閑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一掃宋詞纖艷之風(fēng)的陸游竟寫出這樣悱惻的情詩,可見有一種心疼是可以改變?nèi)说牧?xí)慣思維和創(chuàng)作風(fēng)格的。奉母命而休愛妻,作為孝子陸游的選擇該多么艱難!母親是妻子的姑媽,既然應(yīng)允親上加親,本不該出現(xiàn)如此尷尬結(jié)局的。陸家的隱私當(dāng)年就不為外人所知,今人猜測的準(zhǔn)確性更要大打折扣了,是唐婉不孕、不孝或過于纏綿而致丈夫喪志?事實上的原因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們看到了一對男女的無限深情和萬般無奈。而兩人題在斷壁上的詩詞,為癡男怨女的憑吊和感懷提供了十分優(yōu)雅清幽的場所。
“世情薄,人情惡,雨送黃昏花易落。曉風(fēng)干,淚痕殘。欲箋心事,獨語斜闌。難!難!難!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聲寒,夜闌珊。怕人尋問,咽淚裝歡。瞞!瞞!瞞!”據(jù)說唐婉寫完這首《釵頭鳳》后不久就辭世了。愈發(fā)濃郁的悲劇氣氛無比有力地?fù)糁辛巳藗冃牡椎哪瞧彳洝?/p>
沈園原本是南宋越州沈氏的私家園林,園子的主人為討好富賈名流,每年春季都將園子對外開放,游人可在此游樂、留宿、享受美食。遙想當(dāng)年,陸游亦不過是沈園的游客罷了,開始是與唐婉一起來的,采了菊花,弄了菊枕,后來卻是離異后沈園偶遇的無限悵然,陸游所有的愛意和傷心都留給沈園了。他得到的回報非同尋常,如今的沈園幾成“陸園”。從入口處的“斷云巖”“詩境石”,到園中的“問梅檻”“春水亭”,哪個不是出自陸游的詩句或源于他的足跡?經(jīng)歷八百年滄桑,沈園被徹底地翻修遍了,留下的古物唯有幾口古井而已。不過到這里的人都寧愿相信這塊斷壁依然是當(dāng)年陸游和唐婉題詞的斷壁,斷壁邊上黃色臘梅的一縷縷清芳亦曾被唐婉聞過。
憂傷的陸游卻是長壽的,活得牙齒都掉光了,他依然三番五次地重游沈園,每次都留下了情深意長的詩詞。75歲時寫《沈園》二首,得“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等妙句;81歲時猶有“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園里更傷情”“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見梅花不見人”的無限憂傷;84歲時,也就是他離世前一年,他依然不忘與沈園道個別,“也信美人終作土,不堪幽夢太匆匆”,是寫給唐婉,也是寫給自己。沈園是陸游的愛情基地和創(chuàng)作基地,一代詩詞大家對它至死不渝的鐘愛,讓沈園不朽了,而世間的愛情也因此有了萬般無奈的千古樣本。
文人墨客聚在一起總喜歡玩點花樣的。1600多年前的東晉,王羲之等一群雅士就在蘭渚山下的蘭亭玩曲水流觴的游戲:取一杯盞斟滿醇酒,置于清流之上任其漂流。按規(guī)定,一旦酒杯停在某人面前,他就必須取杯飲酒并即興賦詩一首,如賦詩不成則罰飲三杯,又繼續(xù)流觴。那一天,在蘭亭有26人共賦詩37首。這樣的玩法換成別人也許影響不大,當(dāng)時的傳媒不發(fā)達(dá),也沒有狗仔隊,問題是王羲之的書法好生了得,生前就已洛陽紙貴。而后人對他的評價是:王羲之完成了中國書法由古體的篆隸向今體的楷、行、草的轉(zhuǎn)化,開創(chuàng)了妍美俊健的書風(fēng),框定了此后中國書法的大致面貌。公元353年農(nóng)歷3月3日,王羲之將文朋詩友的37首詩匯成集并親筆寫了《蘭亭集序》,這便是中國書法史上的“第一行書”,歷代皇宮都以收藏《蘭亭集序》真跡為榮。到了唐高宗時,它突然銷聲匿跡了,傳說被唐高宗和武則天帶進(jìn)了乾陵。好在有“王羲之傳本墨跡”流傳于民間,后人才得以心摹手追這位書圣“飄若浮云、矯若驚龍”的書法神韻。
時隔千年,蘭亭依然是古山道上的亮點。在紹興城西南13公里處,王羲之眼中的茂林修竹、清流激湍還在,游人亦可像當(dāng)年的文人雅士一樣游目騁懷,縱情于山水竹木、野壑閑云之間。
蘭亭以流觴亭為中心,周圍有鵝池碑亭、御碑亭、右軍祠等舊景。鵝池碑亭旁真有一池碧水,養(yǎng)著幾只白鵝,現(xiàn)代人都喜歡“真實再現(xiàn)”,這讓某些人傳統(tǒng)的審美輕易就得到了滿足。王羲之愛鵝的逸事不少,紹興城內(nèi)的王羲之故宅改名“戒珠寺”也與他的愛鵝嗜好有關(guān)。據(jù)說王羲之從鵝的一舉一動揣摩出拈毫運(yùn)筆之法:執(zhí)筆時如鵝頭昂揚(yáng)微曲,運(yùn)筆時則似鵝掌撥水,所以才有“鵝項舒,筆妙徐;鵝項軟,筆妙展;鵝項鳴,筆妙驚;鵝項曲,筆妙悟……”的書法歌訣。
到蘭亭游玩最好獨行,緩步其間,既能慢慢享受園林的清幽,又能領(lǐng)略歷代書法的奇妙。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清朝帝王大都喜歡書法,他們對王羲之更是推崇備至。在流觴亭北面有一個氣勢恢宏的御碑亭,御碑是康熙皇帝欽旨鑄造的,正面刻有康熙親筆摹寫的《蘭亭集序》全文,碑重三萬六千余斤,據(jù)說為世界最重的石碑。到了乾隆執(zhí)政時,他閑暇時最喜歡做的一件事便是欣賞王羲之的真跡《快雪時晴帖》,并臨摹練習(xí)。想來他們一定對《蘭亭集序》真跡的失蹤耿耿于懷,為什么他們沒有想去挖乾陵呢?據(jù)說郭沫若就曾動過挖乾陵看《蘭亭集序》真跡的念頭,好在被周恩來總理阻止了??磥砘实郾瘸H说募芍M更多,有所忌諱有所畏懼才不會為所欲為啊。
御碑亭外,心摹手追王羲之書法的是群小孩,他們站在石桌前用毛筆醮著瓷缸里的水在石板上展示少年王羲之的風(fēng)采。在我看來,蘭亭里最為生動的美景就是這些認(rèn)真的孩子了。王羲之以勤奮著稱,他臨池學(xué)書而有“墨池”,而他的兒子王獻(xiàn)之也是在“墨池”里泡大的書法名家。蘭亭不僅適合大人來,還適合小孩來。中國名勝眾多,老少皆宜的景致卻不多,蘭亭無疑可列為首選。
魯迅的長相有點酷,而且越老越酷,一副“橫眉冷對千夫指”的模樣,一看就是極有風(fēng)骨的人。魯迅給人的印象是勇敢的斗士,而且一度被放大,以致遮掩了他細(xì)致敏感的柔情。每次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我總是能那么真切地聽到油蛉在低唱、蟋蟀在彈琴……魯迅的文筆優(yōu)美到了極致。
穿過低矮的屋檐和油黑的木門,百草園碧綠的菜畦一如童年魯迅所見。行走其間,我回想魯迅鮮活的文字,正如“輕捷的叫天子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這么富有趣味的男人怎么會是鐵石心腸呢?
魯迅故居的門面沒變,后面卻在不斷擴(kuò)建,又弄了個魯迅筆下的風(fēng)情館。作為紹興的人文招牌,魯迅以及與他相關(guān)的一切越來越有價了。好在魯迅離我們并不遙遠(yuǎn),而他又有很多文字描繪過自己的家,借此我還辨得清哪些是先生曾見過的,哪些是他陌生的。
三味書屋離魯迅的家很近,走幾十步路,再過一個石橋就到了。這是一個私塾,一個破落家族的院落。屋里的方桌木椅哪些是舊物?哪些留有魯迅的體溫?恐怕都已不可考證了。在少年魯迅眼里,三味書屋是全城最嚴(yán)厲的私塾,因為里面有一個極方正、質(zhì)樸、博學(xué)的宿儒,這個名叫壽鏡吾的老師讀書讀到陶醉時,“他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著,向后面拗過去,拗過去”。多么好的老師,多么好的私塾??!可居然有人在解讀魯迅文章時把《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說成是揭示兒童的生活趣味與束縛兒童天性的封建書塾的尖銳矛盾??纯船F(xiàn)在的中小學(xué)教育吧,三令五申給學(xué)生減負(fù)卻收效甚微,小學(xué)生的書包甚至都用上拖輪包了,比起三味書屋給學(xué)生造成的心理壓力,哪個更令孩子喘不過氣來呢?
壽老先生為何給私塾起名“三味書屋”,有兩種說法:一是說“讀經(jīng)味如稻粱,讀史味如肴饌,諸子百家味如醯醢”;一是指“布衣暖,菜根香,詩書滋味長”。事實上讀書何止三味,人生何止三味?魯迅要不是生在亂世,生在封建陋習(xí)塵囂甚上的年代,他本可以不做“橫眉冷對千夫指”的斗士的,他可以保持《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那樣清新生趣的文風(fēng),成為一個新月派、鴛鴦蝴蝶派或什么新派的散文家,省去許多人間是非。
時世造英雄,魯迅注定是要成為英雄的,因為他有熱血,而且愿意將這股熱血獻(xiàn)給自己生活著的土地。
紹興的風(fēng)情已經(jīng)美麗了兩千多年,從春秋戰(zhàn)國開始,它就是中國最迷人的水鄉(xiāng)。水脈阡陌、古橋如織、黃酒飄香是古人對它充滿親昵的描寫。到了宋朝,“船前一壺酒,船尾一卷書,釣得紫鱖魚,旋洗白蓮藕”是生活在這里的文人愜意得令人嫉妒的生活。
府山曾是越王勾踐練兵的地方,有越王臺、越王殿、飛翼樓等古跡。府山腳下有一座城市廣場,空闊大氣,也前衛(wèi)時尚。最耀眼的是晶瑩剔透的會展中心、音樂噴泉、浮雕群,與這些現(xiàn)代建筑為伴的竟是始建于公元504年的大善塔。這座七層古塔一下子讓城市廣場有了歷史的縱深感。
城市廣場東南角連著一條老街,叫倉橋直街,長達(dá)3里的青石板路,穿著硬底鞋走過會咯噔咯噔一路響著,兩旁開著茶館、劍鋪、酒肆……淡淡的酒香總是伴著微風(fēng)在老巷中漂移著。一不留神就會以為自己老去了百歲,在清末民初的街市上徜徉。對古民居感興趣的旅人,還可以順著斑駁的老墻走進(jìn)寂靜的臺門,感受一下紹興人從容閑適、恬靜如詩的生活。臺門也稱得上是紹興特色,是幾戶本家聚居在一起的院落。
最有風(fēng)情的還不是這條街,而是與街并行的環(huán)山河。古人創(chuàng)造的“前街后河”的城市格局讓紹興的美驟然與眾不同起來。住在倉橋直街的人是有福的,每家后院都有一個小河埠,撐條小船,買個柴米油鹽運(yùn)個貨什么的,不知要省去多少腳力。咿咿呀呀的槳櫓聲,我聽起來很陶醉,也不知住家是否覺得吵?紹興人喜歡喝黃酒,癡醉之中那些陌生的足音和熟稔的水聲,都應(yīng)該是越劇悅耳的唱段吧?
水網(wǎng)發(fā)達(dá)的地方必然多橋,紹興的橋多到平均每平方公里31座,僅府城內(nèi)就有橋梁229座,這是清光緒年間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紹興老橋要么與名人結(jié)緣,要么在中國橋梁建筑史有創(chuàng)新意義,難怪到紹興看橋成了不可錯過的旅行熱點。
離書圣王羲之故居很近的題扇橋,橋身長滿了篷草,看起來土頭土腦的,聽橋名就知道它與王羲之有點瓜葛。小橋本來是王羲之“上班”的必經(jīng)之地,一位老婆婆在橋上賣六角紙扇,生意清冷如同她的滄桑表情。王羲之心生憐憫,一日帶著筆墨要在紙扇上題字,老婆婆卻不樂意,說你在上面涂得黑黑的更沒人要了呀!王羲之笑著說:我題過字的扇子,包您好賣!果然,題過字的紙扇不僅被搶購,而且還能賣出好價錢。這下子老婆婆上了癮,天天纏著王羲之為她題字。煩得王羲之不得不躲著她,所以在題扇橋附近還有一個“躲婆弄”,看來1600多年前王羲之就嘗到了被“粉絲”糾纏的苦惱了。
比起題扇橋來,八字橋就壯麗許多,這座始建于宋嘉泰年間的老橋之所以著名,是因為它堪稱“中國最古老的立交橋”。自古以來,紹興府城東南部就是交通樞紐,南承鑒湖之水,北達(dá)杭甬古運(yùn)河,三條河流在這里交匯。在這樣復(fù)雜的地域里建橋真是難為了工匠們。好在紹興乃橋鄉(xiāng),有的是能工巧匠,他們將主橋橫跨在主河道上,兩端各修上橋斜坡。兩座小橋分跨于流入主河的兩條小河上,其橋面分別成了兩個斜坡的組成部分。這種布局節(jié)省了用地,又方便了交通,其巧思之絕幾近石破天驚。
今日,紹興的古韻被現(xiàn)代建筑和時尚生活沖淡了許多,不過紹興人還是刻意保留了一些老街古橋,讓古典詩意留下,告訴后人這里曾經(jīng)存在著一個堪與蘇杭媲美的天堂。
(本文圖片來自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