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偉
教育需要思想的光芒走出經(jīng)驗的泥沼,迎接理性的朝陽。
——朱永新
這是我拜讀中國著名特級教師朱永新老師所著的《中國著名特級教師教學思想錄》一書中讓我記憶猶新的一句至理名言。
的確,做教育者必做教育的“趕潮兒”,切勿禁錮自己的教育思想、理念,要在新時期的教育大背景下不斷地發(fā)掘教育之方,做理性教育,方可育得良才。
為班主任已有20余載,見生可謂頗多,對于孩子的教育也有了自己的一些拙見。在不斷摸索,學習與吸納教育新思想的過程中施以對學生的教育引導,也取得了一些小的收獲。話說班內(nèi)的男孩范范,他的特點如下:上課或惡搞,或成大趴態(tài),學習無興趣;下課追逐打鬧,經(jīng)常以“我想和他玩”為由和同學打起來;對他的教育之重在于,我要強化他課堂紀律,課下行為。每逢被教育,他都故作可憐蟲之態(tài),好像被批評的不該是他。
經(jīng)了解,范范的父親常年忙自己的生意,對這個兒子的照顧全由媽媽一手負責。而媽媽的教育卻是恩威并施型的,當看到孩子表現(xiàn)乖的一方面時,孩子要什么就給買什么;孩子表現(xiàn)不乖時,與其他小朋友打鬧發(fā)生矛盾時就是往“狠”里打,典型的棍棒出孝子的教育理念。按常理講,中國自古老一輩的教育觀念沿襲至今沒有錯,但是問題就出在有時媽媽是恨鐵不成鋼的想法,就會把孩子打的過狠,孩子內(nèi)心受了創(chuàng)傷,造成孩子略有輕度自閉和多動、焦慮的嚴重問題。
了解到這些信息以后,我更加同情這個孩子。8歲的孩子,本該是陽光快樂的,卻成了今天范范這樣的焦慮、多動,還伴有輕度自閉的狀態(tài)。我決心幫助他,幫他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讓他重新找回自己,重拾信心,力求上進。
一、建立情感鏈接、走進小世界
自從了解到范范這種問題之后,我對他的教育似乎找到了出口。對于略懂心理學的我來說,首先要解決的就是他的內(nèi)在封閉與焦慮的問題。鑒于他與任何一位同學都不能和諧玩耍在一起,我就讓自己成為他的玩伴,給予他“特權”就是,平時他在班級中的玩伴只能找王老師,就這樣我們成了形影不離的一對。而且,我還與他約定作為我的小密探,幫我觀察班內(nèi)發(fā)生的大事小情,每日一匯報。漸漸的日久生信,他變成了一個小暖男,有了笑容,抽擺頭的次數(shù)少了,焦慮的外顯狀態(tài)少了,而且他要我給予他的一個特權是,每天下午放學后都要和我這個“王媽媽”抱一下,這便成了學校門口處的一道靚麗的風景。而這一切的改變,緊緊是她找對了一個愿意相信他,聽他傾訴的人。
二、探究原生家庭環(huán)境、施以指導
我的教育在范范身上逐漸收獲成效后,他的母親親自來找我道謝,被我拒絕了,并向其滲透:家庭,是兒童在試錯后可以逃離到達的安全避難所,也是一個滋養(yǎng)兒童形成易錯人格的基地。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在缺失了最基本的溝通,交流的渠道了,那么,教育往往就變了味道。易讓本來就把握不好自己情緒的家長失控,只能以簡單粗暴的方式對問題兒童進行所謂的“管”。結(jié)果,只能是越管問題越大,或者是孩子闖更大的禍,或者是孩子變得性格孤僻,自我認知的缺失,自我否定人格的形成。
范范的父母在聽取了我的一些總結(jié)之后,也表態(tài)決定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力爭在范范出現(xiàn)問題時能夠冷靜處理。先把自己的情緒控制好,再談教育的方法,決定共同為孩子創(chuàng)設一個和諧平等的家庭教育環(huán)境。
三、多方面關注,靜待改變
了解范范的家庭教育后,我深知要想轉(zhuǎn)化他并非一朝一夕、一言一行能做到,我必須給他更多的愛與寬容。
首先,對他的關心著手于課堂。我利用課上提問他最簡單的問題,這小范范似乎也看出了我的心思,每次回答問題都可妙語連珠,聽的同學左一驚右一笑。
其次,再談作業(yè),我啟用他當小組長,他的書寫速度不斷提升,字跡工整,收作業(yè)時很是有模有樣,特別負責,我也是默默點頭,我倆會心一笑,聰明如他。想必,只有懂得種花的人,方可待得花香,見之芳華。
再次,“賜”之以友陪他快樂成長。我選擇了一位最讓我放心的體委高高同學和他進行一對一幫扶,“捆綁式”結(jié)友。在后來的日子里,范范總能在課間完成作業(yè)之后第一時間跑到高高那里去看他讀的新書,并強烈要求高高帶他一起讀。不僅如此,回到家時還要求媽媽也要給他買同本書,激發(fā)了他的閱讀興趣。仿佛有了神助一般,閱讀興趣大增,書寫速度提升,思維敏捷,作業(yè)上交及時,儼然大步走向“學霸”的路上。
最后,在被需要時送上教師的溫暖。某日范范生病了,媽媽堅決要把他送到學校來上課。我深受感動,親自給他倒水,拌藥照顧他。俗話說:精誠所摯,金石為開,他真正感到了我如媽媽般對他關愛,從他的眼神中我讀出了他內(nèi)心的感動。而那一刻,他的眼眶濕潤了,我分明看到了他眼中的那份篤定改變的信心。
四、用集體之愛,助健康成長
要知道,同學的幫助對一個特需生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同學的力量有時勝過老師的力量??吹椒斗兜母淖兒螅覜Q定將他“放回”學生中間任其自由成長。范范時常帶來不同的新書與大家分享讀后所獲,慢慢大家覺得他的知識很是豐富,給予了很多好評。如果遇上誰特別喜歡他的書,想借回家看看,他總能欣然答應,同學們的一聲聲“謝謝”早已溫暖了他的心田。漸漸地,范范重拾自信,樂觀的小模樣很是燦爛。不僅如此,他的小愛心蓬發(fā),每每有同學因任何小意外受傷,他總是強烈要求攙扶“傷員”送進學校醫(yī)務室,每天不忘在教室內(nèi)為其提供幫助。班級內(nèi)的大事小情他依然記掛于心,總是不忘提示大家應該怎么做,不該怎么做,大家都“嫌棄”地稱他為“副班長”,他也是傻傻一笑.....
俗話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學生沒有絕對的好壞,兩者是可以互相轉(zhuǎn)化的,只要老師愿意去關注他們,傾心育生,勿忘“一個都不能少的教育初心”就一定可見學生的真成長。于教師而言,教育的目的無非就是成全一個學生無限發(fā)展的可能性。那么教育最大的成功莫過于“教育出育返”,當教育變成一種被教育之后的自覺教育,無論是對己的嚴于律己,還是對他人的提示,都是教育成效的最終產(chǎn)物。孔子一生推崇的最高價值是“仁”,其實就是“人”。古往今來,教育所做的,也就是保留和激發(fā)學生彌足珍貴的“含人量”。教育應以人為本,但要對學生進行理性分析,方可掘得教育“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