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君
眾所周知,幼兒期是語言學習和語言運用的關鍵期。幼兒語言運用,是指幼兒在學習和獲得語言的過程中不斷操作和使用語言進行交流的現(xiàn)象。它也反映了幼兒在認知能力、社會理解力及更嚴格意義上的語言技能這三方面的整合性發(fā)展。新《綱要》明確提出“語言能力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發(fā)展起來的,發(fā)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chuàng)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喜歡說、有機會說,并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huán)境?!?/p>
然而,當前幼兒園的語言教育形式比較單一,傳統(tǒng)的看圖講述、兒歌、故事仍被教師作為幼兒語言教學的重要方式。它的弊端顯示在對幼兒進行語句、語音、詞匯、語法的簡單訓練、記憶,這不符合幼兒語言學習特點。日常的語言活動是幼兒自發(fā)進行的,教師沒有意識到創(chuàng)造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的重要性,幼兒的交往狀況、語言運用能力,教師也沒有進行科學地記錄和分析。比如:某某幼兒的交往傾向如何?他的交往對象是固定的還是分散的?他的語言是否存在心理障礙?本文試通過分析目前幼兒園語言教育的現(xiàn)狀談談自己的看法,提出相應的策略。
一、幼兒語言運用現(xiàn)狀及分析
(一)語言運用的頻率在自主活動中高,集體教學活動中少
(二)關注專門的語言教育活動,忽視日常的語言滲透
(三)語言運用受到教師素質和師生比的影響
(四)幼兒語言運用狀況與其當前心里狀態(tài)密切相關
二、如何幫助幼兒提高語言運用的能力
(一)提供一個能激發(fā)幼兒語言運用的環(huán)境
1.幼兒與幼兒之間
很顯然,集體活動的時間是有限的,幼兒得到的發(fā)言權也是有限的,從另一方面說,為了達到集體活動的目標,教師沒辦法在有限的時間里給孩子充分的語言發(fā)展機會。教師應多為幼兒提供自主活動的場地、情境和材料。我在教學實踐中,把教室分成幾個小空間,形成區(qū)域、角落,幼兒可以自由的選擇他們喜歡的空間,喜歡的材料,喜歡的姿勢,或立或走,或臥或坐。這樣,幼兒才能放松、自如,在寬松的環(huán)境中實現(xiàn)真正意義的語言交流,談事件,談人物,談心情,談喜怒哀樂。彼此建立穩(wěn)定的、健康的、信任的、合作的與安全的人際心理關系。我們甚至可以把這種關系延伸到鄰近的班級不同年齡孩子間的互動交往,對彼此都是有益的,體現(xiàn)同伴間的共同建構、共同學習、共同成長。而教師則可以作為活動的引導者、激勵者、傾聽者和記錄者。
2.幼兒與教師之間
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我發(fā)現(xiàn)自己還是比較在意幼兒回答問題的正確性,完成課程目標的指揮棒始終在引導我的思路,我又竭力引導幼兒在我的思路上不走題,對于每次打到“點子”上的幼兒情不自禁地多提問他,好讓所謂“正確答案”銘記在每個幼兒的心中。奇怪的是我每次觀察中發(fā)現(xiàn),孩子“跑題”的內(nèi)容卻常常讓他們津津樂道。例如有一次,孩子們學“老師的手”這首兒歌,兒歌的最后一句是“老師的手真巧,做架飛船可以裝人,能飛到火星上。”孩子們主動把話題拉到飛船上,有的說:“飛船是火箭!”另一個反駁到:“你說的不對,飛船可以裝人,能飛到火星上?!薄總€孩子都很積極的表述著自己所知道的關于火箭的知識經(jīng)驗,在已有的基礎上與同伴做著火熱的交流,我看孩子們這么高興,也加入他們的這場話題,分享他們暢所欲言的快感。
當然,專門的語言教育活動是有他自身的價值的,比如談話中如何傾聽他人的語言,文學活動中理解和使用敘述性語言的表達方式等等。我們要摒棄的是那種組織形式單一和教師一成不變的引導活動。在組織上可以采用小班化的形式,教師采取面對面的方式給幼兒以關照;在時間上不要拘泥于長短,孩子有興趣就多談,孩子沒興趣就少談,讓每個幼兒都感受到他的價值:想說、敢說、會說。而不是被動地一言不發(fā),一聽到底。
(二)運用語言進行有效的師幼互動
教師對幼兒語言的指導是必要的,教師的指導語有陳述性語言和對話性語言,前者說明是什么和為什么,后者則包括問答和討論。師生互動交流最常用的、最主要的方式是問答和討論。
1.提問要能引發(fā)幼兒交談的興趣
2.教師要會擴展談話內(nèi)容
3.為幼兒提供更多的交往機會
4.個別幼兒個別教育
(三)幫助孩子建立健康、安全的言語心理,提高語言智能
表達原本是快樂的,可為什么就有些孩子在家人面前能說會道,到了幼兒園或者陌生人面前就“蚊子哼哼”?其實,是我們的活動紀律,我們的教學目標,甚至我們老師的威嚴壓抑了孩子的表達欲望,都說“童言無忌”,其實我們活動時還是有很多“忌”的——不能隨便說話,有事舉手,說話要清楚要完整,不能說題外話……很多膽小的孩子就不敢說了,膽大的孩子也會因為害怕說錯而遲疑。我們應給孩子更多“暢所欲言”的機會,例如談話活動中的自由辯論、小組討論;美術活動前說自己對材料的觀察,美術創(chuàng)造中自在地說自己的創(chuàng)造,美術活動后積極“講畫”;數(shù)學活動中允許小組探討材料操作方法等等。另外,我們反饋給孩子的語言也應該更多激勵性,評價要具體中肯帶啟發(fā)性,避免影響孩子表達的積極性,讓他覺得自己說的有用,自己的發(fā)言很重要,從而提高他言語的自信心。語言智能深深根植于我們對自己能力的感受與自信。而言語能力,也就是說話能力是在反復使用和反思中獲得進步的。(這個“反復使用”就是大量的說話的機會,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嘴巴是講得越多越會講;“反思”是不斷地理解和感悟自己的真正的所思所想。)孩子在安全的環(huán)境中才能增長這種智能。當孩子有足夠的安全感提出問題或爭辯觀點,那么,他們可以真正領悟自己的所思和所知。
蒙臺梭利認為:一個人的智力發(fā)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的語言能力。因此,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語言運用能力,對他智力的發(fā)展是至關重要的。在教育回歸自然、回歸生活的今天,讓我們再來重新審視幼兒的語言教育,關注幼兒語言運用的現(xiàn)狀,及時調整我們的教育方法,給我們的孩子提供適宜的教育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