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宇翔
長沙市湘江西岸的岳麓山下,坐落著一座始終讓人魂牽夢繞的岳麓書院。當代大儒饒宗頤先生曾為岳麓書院題“斯文在茲”,可謂恰如其分。岳麓書院得此美譽,其實并不是因為其背負的秀美靈岳,也不是因其面朝的碧水湘江,更不是書院建筑的古樸和環(huán)境的幽靜,而是因為千年以來書院培養(yǎng)的人才影響大,是矢志興學的士紳百姓的頑強毅力令人驚嘆,是問道求學的師生們秉持的理念散發(fā)的攝人光芒。
學府宏開,興學不輟
中華文明素以世俗化的文化教育作為立國的基礎乃至根本,這在世界各主要文明形態(tài)中堪稱罕見,也是中華文明繁榮發(fā)展、綿延不絕的核心要素。我們所說的書院,歷史上主要是作為官學體系之外由地方士紳主持興辦、百姓各界熱心支持的一種民間辦學模式。這一對后世影響巨大的人才培育形式萌芽于唐,崛起于兩宋。在書院創(chuàng)辦、發(fā)展和定型的過程中,湖南從未缺席,甚或有開創(chuàng)之功,尤其是岳麓書院,自宋以來一直名列天下,多數(shù)時候被尊為中國“四大書院”之首。
唐末五代,戰(zhàn)亂頻仍,卻有兩位僧人在岳麓山下購書建屋、初建學校。北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應讀書人之請,將唐代二僧草創(chuàng)的學校建成一所正式的學府“岳麓書院”,初設“講堂五間齋序五十二間”,奠定了講學的基礎。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州守李允則擴建,基本形成書院講學、藏書、供祀三個主要組成部分的規(guī)制。北宋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召見山長(即院長)周式,并頒書賜額,“于是,書院之稱聞天下”。
“鑿開泮水通洙泗,養(yǎng)就魚龍化碧湘?!鼻暌詠?,風云時變幻,皇朝肇建又瓦解,豪門興起復沒落,岳麓書院辦學的環(huán)境也時好時壞。然則,只要社會稍稍安定,那些有遠見、敢負責的地方士紳、官宦和百姓們,一定要想方設法有時還要冒著各樣的風險,或修葺、或規(guī)復岳麓書院落敗的院子,更有多次在廢墟上復建或重建書院的史載。岳麓書院歷宋、元、明、清各代,基本得以興學不輟。隨著清末改革學制,廢書院,辦學堂,辛亥革命后改高等學校等,直至1926年定名湖南大學,“因襲增拓”,均依舊址擴建,弦歌得以不絕,氣象更復萬千。
“山長以學行淑人,儒吏以循良馭世?!痹缆瓷较逻@座古老的庭院,見證了一代又一代湘人為了保護、復興書院而付出的艱辛,也用多種方式表達著她的溫情和敬意。千年以來,諸類豐富的文獻記載著為岳麓書院的創(chuàng)建、修復、發(fā)展和繁榮而奉獻的先賢、先儒、名宦、鄉(xiāng)賢等。祭祀曾是我國書院規(guī)制中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旨在樹立模范以教育、引導生徒,起到見賢思齊、勸誡鼓勵之效。祭祀孔子及其賢弟子是岳麓書院創(chuàng)辦既有的規(guī)制。為了使后人銘記在興學辦院、育人成才中做出重要貢獻的名宦和鄉(xiāng)賢、名師和院生等,書院后來不斷增設祭祀之處,至清末竟有30余處,受祀者近百人。書院師生定期祭祀先圣先賢,既是為了樹立頑強的意志和強烈的責任感,也是高度認同和立誓銘記歷代先賢先儒、名宦鄉(xiāng)賢創(chuàng)立和發(fā)展書院的勞績。
作育人材,濟濟滄滄
作為千年學府,岳麓書院的風采,既不僅僅體現(xiàn)在古老的歷史和完備的規(guī)制,也不僅僅體現(xiàn)在精神擔當和學術成就,根本上是體現(xiàn)在所培養(yǎng)的人才燦若群星。
“懷古壯士志,憂時君子心?!睔v史上,岳麓諸生“不徒以文章,亦非迂談道學比也”,他們的主要成就還在于經(jīng)世濟民,這與張栻確定的“傳道以濟斯民”的教育方針密切相關。教學上,岳麓書院倡導不務記誦、辭章、功名而求審思、明辨、慎思、篤行,旨在造就傳道濟世之人才,堅持教學、研究并重的高等學府氣度,也成為各地書院效法的榜樣。
歷朝歷代,岳麓書院都不缺以文化傳承為己任的碩學鴻儒,他們不僅自己尋夢,也維系著求學者的夢想,兢兢業(yè)業(yè)地做著別人的圓夢人。前述宋代著名學者周式因惦記著山間庭院的生徒,婉拒了宋真宗擬授國子監(jiān)主簿的任命。爾后在他的精心經(jīng)營下,書院學生大增,湖湘學風亦愈加純厚。南宋時期被稱為“東南三賢”的著名理學家張栻,傾其心血將岳麓書院打造成聞名全國的理學重鎮(zhèn)、湖湘學派的學術基地。與張栻為道友的文化巨人朱熹,兩度講學岳麓書院。在湖南任職期間,心念書院學子,竭力將岳麓書院打造成“道南正脈”。他白天理政,晚上涉江講學,常至夜深。元朝的劉必大、劉安仁、吳澄,明代的陳鋼、楊茂元、王守仁、張元忭、鄒元標、吳道行,清代的車萬育、李文炤、王文清、羅典、歐陽厚均、王先謙,晚清民國時期的楊昌濟、李達等等,諸先賢大儒在此前后主持講席、教授諸生。正是他們孜孜矻矻,一代代地接續(xù)經(jīng)營,才使這所千古常新的書院,不但持續(xù)煥發(fā)強烈的文化吸引力和思想創(chuàng)造力,而且成就了許許多多志向高遠、才華卓著的求學者。
從宋代的“道林三百眾,書院一千徒”,到清代的“中興將相,什九湖湘”,可以舉出一大批彪炳史冊的岳麓書院歷史人物。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湖南時指出:“作為湖南大學前身的岳麓書院在歷史上培養(yǎng)了一代又一代經(jīng)世濟民之才。”僅以近代中國為例,即先后涌現(xiàn)了以陶澍、魏源、賀長齡等為代表的經(jīng)世改革派,以曾國藩、左宗棠、郭嵩燾等為代表的洋務運動領導者,以譚嗣同、唐才常、熊希齡等為代表的維新變法志士,以黃興、蔡鍔、陳天華等為代表的民主革命者,以楊昌濟、范源濂等為代表的教育家,以毛澤東、何叔衡、蔡和森、鄧中夏、李達等為代表的共產(chǎn)主義者。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列舉了從古代的孔子到現(xiàn)代的錢鍾書共39位杰出思想家和學者,湘籍有7位(毛澤東、周敦頤、王夫之、魏源、李達、翦伯贊、呂振羽),多與岳麓書院及接續(xù)的湖南大學有著極其深厚的淵源。
“地以人而勝,人以道而存。”從岳麓書院到湖南大學,千百年來始終堅持成就人才、傳道濟民的教育理想,高揚愛國務實、經(jīng)世致用的價值取向,倡導實事求是、學貴力行的治學精神,秉持開放自由、兼容并蓄的辦學理念,培養(yǎng)和熏陶了一代又一代經(jīng)世濟民之才。歷史已經(jīng)邁入華夏兒女矢志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時代,湖南大學黨委提出了“實現(xiàn)岳麓書院全面現(xiàn)代復興”的時代新使命,我們期待與社會各界一道,共同擔負起這一重大歷史使命,并為之努力奮斗。
(作者系湖南大學岳麓書院黨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