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冰
伊拉克首都發(fā)生爆炸,兩枚火箭彈落在美大使館附近。
美國和伊朗互相開火以后,中東地區(qū)又一次成為全球焦點。此際,1月7日、8日,俄羅斯總統(tǒng)普京出訪敘利亞、土耳其。普京前腳剛回莫斯科,德國總理默克爾就于1月11日到訪,與普京商討中東局勢。俄、德雙方共同表示——支持伊核協(xié)議繼續(xù)有效。并對美國“長臂管轄”俄羅斯通往瑞士的天然氣管道“北溪-2”項目做出批評。
特朗普宣稱美國不需要伊朗的石油,然而,由于地緣的關系,歐洲與伊朗山水相連,萬一戰(zhàn)事起來,伊朗會否成為大號的敘利亞,徹底與歐洲撕破臉?歐洲是否將面臨無法從伊朗和俄羅斯進口石油?從默克爾訪俄之行,確實能看出此種擔心。
西方國家中,日本也在努力去做伊朗問題的調(diào)停人。在中東,與美國、伊朗關系都不錯的卡塔爾,埃米爾塔米姆訪問伊朗,顯然帶著促和的任務。素來與伊朗不睦的阿拉伯國家們,特別是伊拉克,如何看待美國與伊朗的矛盾。中東各國也不是圍觀者,他們最終各會如何決斷?
圍繞著波譎云詭的中東局勢,國際社會高度關注,相關各方分別持何種態(tài)度,中東究竟會走向何方?《新民周刊》就近期的美伊局勢采訪了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外交政策研究所所長李偉建。
《新民周刊》:美國在伊拉克刺殺了蘇曼萊尼,伊拉克的民兵組織“正義聯(lián)盟”的指揮官穆漢迪斯也一同喪生。1月5日,伊拉克議會全票通過決議,要求政府努力結束外國軍隊在該國的存在,這一決議的核心是要求美軍撤離伊拉克。伊拉克在美伊沖突中究竟處于何種地位?
李偉建:伊拉克的國內(nèi)政治比較復雜,有親伊朗的什葉派,也有一些親美的派別,還有表面上親美,心里反美的。伊拉克現(xiàn)任政府是依靠美國干掉了薩達姆,才在政治上翻身做主。但是美國現(xiàn)在賴著不走,又引發(fā)了很多麻煩。這次刺殺蘇曼萊尼,伊朗的反報復也發(fā)生在伊拉克,這些動蕩因素在伊拉克國內(nèi)引發(fā)了不同反應。所以,現(xiàn)在不光在伊拉克,其實整個中東地區(qū)的反美情緒都不小。再加上伊拉克民兵組織、伊朗什葉派對伊拉克什葉派的影響力,所以伊拉克議會正好借著這個機會提出了讓美軍撤離伊拉克。
美軍當然不會立即撤離伊拉克。但是現(xiàn)在有一個大背景是美國實際上本身也想離開伊拉克。對美國而言,伊拉克現(xiàn)在已經(jīng)沒有太大的利益了,但是又要付出很大的代價或者投入很多資源。特朗普的想法就是不愿意進行更多的投入了,所以他說,我們在伊拉克花了很多錢,伊拉克政府必須還錢我們才走,不然小心我制裁你。不得不說,這樣一副霸道無賴的嘴臉,非常不符合外交慣例,但又確實符合特朗普的做法。不管對日韓、對北約,特朗普的做法就是多要錢。
默克爾訪問俄羅斯,與普京出席記者會。
以伊拉克目前的情形來看,當然拿不出錢來。但至少表明了伊拉克的態(tài)度:駐扎的美軍帶來的麻煩遠比好處多。在之前的反政府游行中,美方也沒有向伊拉克政府提供什么幫助,在伊拉克國內(nèi)政治很不穩(wěn)定這樣的大背景下,伊拉克提出了讓美軍撤離的訴求。
我個人覺得,美國和伊拉克在同伊朗的關系當中,也不是鐵板一塊。比如說伊朗要轟炸美軍駐伊拉克基地,伊朗和伊拉克是有默契的,伊朗之前其實通知了伊拉克,讓伊拉克作為中間人轉告美方,他的轟炸目標是哪里。畢竟伊朗也不想真的造成美軍大量傷亡的事實,這樣美國肯定會咽不下這口氣的。
美式外交相當霸道。漫畫/ 崔泓
美軍向海灣國家集結兵力對伊朗示威,伊朗也警告這些國家,誰要敢允許美軍利用自己的國土攻擊我,那我就要對誰進行遠程打擊。甚至還有媒體注意到,美軍暗殺蘇萊曼尼的行動發(fā)生在凌晨1:20,而伊朗對美軍基地的導彈打擊也選在了凌晨1:20。所有這些過招拆招都表明,伊朗對美國始終堅持軍事上的對等回應原則,他和美國的軍事實力對比那么懸殊,能夠?qū)Φ然貞谲娛律洗虺善绞?,其實已?jīng)算是伊朗贏了。
接下來,我們看到特朗普的全國講話就知道了,美國的基地被伊朗炸了,但是特朗普一點也沒有生氣,還說美國希望伊朗能有繁榮的未來,也準備好與任何尋求和平的人士對話。
其實對于伊拉克現(xiàn)政府的中間人角色,美國也是認可的。在政府層面,伊拉克不想得罪美國,但也不想得罪伊朗,盡管在政治主張上有些人并不認同伊朗政府的一些外交政策,但是從宗教根源上來說,伊朗和伊拉克還是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在整個中東反美情緒高漲的大趨勢下,伊拉克政府希望在沒有美國的影響和沒有伊朗的太大的干預的情況下,努力發(fā)展自己。
但是現(xiàn)在讓美國走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雖然最終美國一定還是會撤軍的。這里面也是一個博弈。
《新民周刊》:歐盟跟伊朗的關系呈現(xiàn)一種怎樣的狀態(tài)?
李偉建:美伊局勢緊張,倒霉的是歐洲。之前,歐盟配合美國打擊敘利亞,結果產(chǎn)生了嚴重的難民問題。英國脫歐的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難民問題。對于源源不斷的難民安置問題,歐盟是根據(jù)國家大小進行名額分配。但是英國國民反對,他們擔心難民多了以后會造成政治社會的不穩(wěn)定,同時會讓他們的福利生活被稀釋掉。
英國在歐盟當中本來就有一定的獨立性,他不完全聽命于歐盟,難民事件加速了英國脫離歐盟的決心。當時的首相卡梅倫也沒有想到全民公投的結果居然真的是脫歐。
事實上法國、德國等大國,因為難民問題而焦頭爛額。相比而言,美國接受的敘利亞難民就很小,這就讓歐盟對美國的做法很不滿。
第二個不滿是在伊核問題上。特朗普退出伊核協(xié)議的決定讓歐盟非常反感。而且美國說退出就退出不算,還不斷給歐盟施壓,要重新制裁伊朗。而在伊核協(xié)議要簽署之前,歐洲的一些公司已經(jīng)在伊朗先行布局,大家都覺得簽署協(xié)議之后一定會放松對伊朗的制裁,伊朗的市場就要開放了。結果特朗普突然下令了,所有的公司都不能跟伊朗做生意,而且要限期退出。這些霸道的做法讓歐洲國家非常不爽,所以他們堅持不退出。
再說到此次暗殺襲擊,歐盟是持批評態(tài)度的。從更大的背景來說,其實反映了歐洲和美國之間的裂痕越來越深。歐盟對這屆特朗普政府的一些政策做法并不認同。特朗普把美國駐以色列使館遷到耶路撒冷,歐洲國家都持批評態(tài)度,也沒有別的國家跟著去做;特朗普把格蘭高地劃給以色列,歐洲國家也反對的,你有什么資格隨便把一個國家的領土劃給另外一個國家?
特朗普政府無視國際公約和法則,大舉奉行單邊主義加大了歐洲對美國的離心力。在國際事務中,在美國影響力相對走弱的情況下,歐洲想要獨立發(fā)揮一些作用的勢頭在上升,這一點也反映在伊朗問題上。
《新民周刊》:歐盟接下來會有一些什么具體的舉措?
李偉建:當前比較緊迫的不是在暗殺這個事件上去做文章,因為美國跟伊朗都不想在這件事情上太糾纏。美國已經(jīng)發(fā)出了無條件談判的信號。伊朗最重要的還是希望美國解除制裁,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伊朗有可能被美國拖死。伊朗此次正好利用了蘇萊曼尼被刺殺的事件大做文章,打一場政治戰(zhàn)、輿論戰(zhàn)、法律戰(zhàn)。
特朗普政府無視國際公約和法則,大舉奉行單邊主義加大了歐洲對美國的離心力。
一方面伊朗堅決還擊,彈如雨下,美國軍事基地房倒屋塌。但另外一方面,美軍似乎又沒有造成什么人員傷亡,這讓特朗普也有一個臺階可下,避免了美伊兩國爆發(fā)大規(guī)模戰(zhàn)爭。
在這兩輪導彈打完之后,伊朗外交部馬上發(fā)表聲明,一是強調(diào)其軍事反擊符合《聯(lián)合國憲章》,合理合法;二是宣稱軍事行動已經(jīng)結束了,這也表現(xiàn)得有理有節(jié)。伊朗的每一步應對,對美軍怎么打,什么時候打,什么時候停,都經(jīng)過了精心計算,達到了幾乎所有的政治目標。伊朗可以說打的是一場典型的政治軍事仗,而特朗普暗殺蘇萊曼尼的決策現(xiàn)在看來就是一場粗淺的政治賭博。短期內(nèi)他的民意支持率可能會上升,但是從長遠看,這嚴重損害了美國的中東利益。
伊核協(xié)議是奧巴馬政府的政治遺產(chǎn),特朗普一直想廢除伊核協(xié)議,重新再簽署一份屬于特朗普政治遺產(chǎn)的協(xié)議?,F(xiàn)在伊朗利用暗殺事件給美國施加更多的壓力,讓特朗普政府來緩和對伊朗的態(tài)度,減輕經(jīng)濟制裁。歐盟也在積極促成相關各方能夠坐下來談判,其實現(xiàn)在已經(jīng)在醞釀各種外長級會議了。
《新民周刊》:1月7日,俄羅斯總統(tǒng)普京出人意料地突訪敘利亞。不僅高調(diào)地同敘利亞總統(tǒng)巴沙爾·阿薩德會面,還同他在大馬士革的街道上“閑庭信步”,當然,恰逢東正教圣誕節(jié),普京還不忘拜訪敘利亞東正教最高領袖、東正教安條克宗主教約安十世。
在伊朗伊斯蘭革命衛(wèi)隊高級將領蘇萊曼尼在巴格達被美軍公然刺殺,伊朗高調(diào)宣布復仇。中東局勢劍拔弩張之時,普京總統(tǒng)這一不同尋常的訪問自然耐人尋味,其背后的用意是什么?
李偉建:眾所周知,自2011年敘利亞危機以來,俄羅斯就開始對敘利亞政府援手,甚至不惜將自己唯一的航空母艦庫茲涅佐夫號投入到這場遠征——這場遠征直接導致這艘航空母艦處于報廢的邊緣,用“賣腎援敘”來形容俄羅斯對敘利亞的援助可以說毫不夸張。而俄羅斯如此大力度的“賣腎援敘”,是因為敘利亞對俄羅斯的意義不同一般。
敘利亞本身“十字路口”位置,可以使俄羅斯以敘利亞為依托影響中東局勢。而俄羅斯在敘利亞地位的鞏固,顯然也更加有利于俄羅斯對土耳其的制約和對目前俄土之間合作關系的維護。因此可以說敘利亞目前和將來都在俄羅斯的中東戰(zhàn)略當中扮演重要角色。
1月7日,在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俄羅斯總統(tǒng)普京(前左二)與敘利亞總統(tǒng)巴沙爾(前左一)參觀倭馬亞清真寺。
普京這次訪問敘利亞,就是給美國和伊朗劃定了一條不可將敘利亞卷入雙方?jīng)_突,不可謀求顛覆巴沙爾政權的“紅線”。從俄羅斯外交出發(fā),普京的行動能力和反應能力相對來說是比較快的。普京想趁著美國在中東影響力弱化,在全球關注的中東問題上有所作為借機擴大自己的影響力,在國際上恢復俄羅斯作為一個大國的影響力。
《新民周刊》:美伊關系因伊朗將軍蘇萊曼尼遇刺突然緊張之際,安倍表示要去中東斡旋。1月7日宣布計劃訪問中東三國。但8日伊朗使用導彈襲擊伊拉克境內(nèi)美軍基地后,安倍曾一度取消中東之行。最終,1月11日安倍開始對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聯(lián)合酋長國、阿曼等中東三國進行為期5天的訪問。中東,似乎成了安倍成為世界級大外交家的夢想舞臺。你如何評價安倍的舉動?
李偉建:伊朗本月8日對伊拉克美軍基地實施導彈打擊后,安倍一度考慮推遲中東之行。但在美國表示不會進行軍事報復后,日方認為“暫時避免了全面沖突”,安倍決定按計劃出訪。
安倍這種猶猶豫豫的態(tài)度,顯示出他不是那種在國際社會上可以扮演關鍵角色的人物。日本一直也想做一個國際大國,在國際事務中發(fā)揮更大作用,但其實他的作用力、影響力非常有限。他跟美國走得太近,在做事情之前先要判斷美國的態(tài)度,這就決定了他的行事必然是瞻前顧后的。他去年6月訪問伊朗,12月又與來訪的伊朗總統(tǒng)魯哈尼舉行了會談,其實都是得到了美國的確認的。
雖然安倍此前曾多次表示希望為緩和中東緊張局勢“盡到外交努力”。實際目的還是確保本國利益。日本在能源上對中東地區(qū)依賴度極高,以往與包括伊朗在內(nèi)的中東國家也保持了良好關系,中東緊張局勢升級不符合其利益。
在安倍出訪的同一天,作為日本向中東派遣自衛(wèi)隊的第一批部隊,2架P-3C巡邏機奔赴中東。日本通過此舉一方面回應了美國有關日本加入針對伊朗的“護航聯(lián)盟”的要求,緩解了來自“老大”的壓力;另一方面在派遣時沒有加入“護航聯(lián)盟”,而是單獨派遣,照顧了伊朗的情緒,從而兩不“得罪”。
還是那句話,日本政府欲彰顯外交能力,但在中東局勢吃緊之際,日本能發(fā)揮的作用極其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