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摘要:《華盛頓廣場》是亨利·詹姆斯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其早期作品中反映社會道德問題和價值沖突的一部優(yōu)秀作品。本文將通過分析《華盛頓廣場》中主要人物的性格和價值取向,闡明美國清教主義價值觀對于這部作品和作者的影響。
關(guān)鍵詞:《華盛頓廣場》 清教主義 價值觀
亨利·詹姆斯是美國著名的現(xiàn)實主義小說家,他開創(chuàng)了心理現(xiàn)實主義小說的先河,被視為意識流小說的先驅(qū)。對于詹姆斯作品的研究和探討,以往多集中于其作品所體現(xiàn)的國際主題、敘事視角、文化觀等方面,而對于其作品所折射出的清教主義價值觀方面的研究,則相對較少?!度A盛頓廣場》是亨利·詹姆斯早期小說中的一部代表作,它集中體現(xiàn)了“新英格蘭地區(qū)民族精神和道德意識”,為我們從清教主義價值觀角度解讀分析作品和人物提供了一個絕佳視角。本文就將通過對《華盛頓廣場》中主要人物的剖析,揭示清教主義價值觀對于詹姆斯小說人物塑造的影響。
一.《華盛頓廣場》簡介
小說《華盛頓廣場》寫于1880年,是亨利·詹姆斯以美國社會為背景寫作的一部出色作品。小說的女主人公凱瑟琳自幼喪母,缺乏母愛。父親斯洛潑醫(yī)生事業(yè)有成,收入頗豐,但對女兒的管教卻是一貫威嚴有余、慈愛不足。因此,凱瑟琳的內(nèi)心深處一直渴望被呵護和關(guān)愛。當她的追求者莫里斯出現(xiàn),這種渴望似乎一下子有了回應。莫里斯風趣幽默,對凱瑟琳無比殷勤,讓她獲得了一種從來沒有過的被關(guān)愛的感覺,很快就對莫里斯的花言巧語深信不疑。但與涉世未深的女兒不同,斯洛潑醫(yī)生對莫里斯追求凱瑟琳的動機產(chǎn)生了懷疑。他經(jīng)過多方打聽,了解到莫里斯一無財產(chǎn)、二無職業(yè),完全就是靠著他的姐姐養(yǎng)活。莫里斯接近凱瑟琳的原因,無非是把她當成了自己發(fā)財致富的捷徑。看清了莫里斯的真正目的,斯洛潑醫(yī)生極力反對女兒和莫里斯的婚事。但天真單純的凱瑟琳卻完全被莫里斯的假象所迷惑,甚至不惜與父親決裂也要和莫里斯在一起。然而,當莫里斯得知凱瑟琳放棄從父親那里獲得每年兩萬元的遺產(chǎn)時,立刻撕下了含情脈脈的面具,無情地拋棄了凱瑟琳。慘痛的經(jīng)歷讓凱瑟琳獲得了自省與成長,也讓她逐漸認可了父親的價值觀。她在婚姻和家庭問題重新采取嚴峻的態(tài)度,信奉簡樸的古風。同時,她熱心慈善,成為社區(qū)里的活躍人物,通過自己的善行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自己的價值。
二.清教主義及其價值觀
清教主義指的是清教徒的思想和他們所信仰的教義。清教徒是16世紀中葉英國國教教會內(nèi)以加爾文學說為旗幟的改革派,因為要求清除國教教內(nèi)的天主教舊制和繁瑣儀式、提倡“勤儉清潔”的生活而得名。[1]由于在國內(nèi)受到鎮(zhèn)壓和迫害,清教徒在17世紀初相繼來到北美的東海岸,建立了新英格蘭殖民地。以虔誠、謙卑、嚴肅、誠實、勤勉和節(jié)儉為代表的清教徒價值觀,幫助清教先祖?zhèn)兛朔朔N種難以想象的困難,在新大陸上收獲了繁榮和富足,成功的喜悅也得以讓清教主義價值觀代代相傳,深深印刻進了美國的思想和文化,奠定了美國社會和精神的基調(diào)。佩里·米勒曾指出:“它(清教)在美國思想中的角色幾乎一直是主導性的,因為清教徒的后代們至少把先輩們的思維習慣帶到了各式各樣的追求之中,把影響擴大到整個國家范圍之內(nèi),并在許多活動中起著主要的作用?!盵2]隨著時間的流逝,清教雖然已不再是一種獨立的宗教信仰形式,但其價值觀卻早已深深根植于美國的文化土壤,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美國人的價值觀念和道德標準。
三.清教主義價值觀在小說《華盛頓廣場》中的具體體現(xiàn)
作為美國文化的主要源頭,清教主義對于美國文學的影響持久而深刻。亨利·詹姆斯是一位土生土長的美國人,盡管后來長期旅居歐洲,但他從小所受到的美國文化的熏陶,還是使他的小說作品不可避免地印刻上了清教主義價值觀的痕跡。
(一)天真與世俗的對比
亨利·詹姆斯擅長寫國際題材,天真與世俗的對比是他小說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主題。來自新大陸的美國人代表著天真樸實,而來自舊大陸的歐洲人則代表著世故老道。相比較歐洲人的世俗做作,詹姆斯更加欣賞的是美國人的天真自然,這在他的多部小說中都有所體現(xiàn)。在小說《華盛頓廣場》中,女主人公凱瑟琳就是天真的美國人的代表。她生長在紐約的一個中上層家庭中,由于父親的嚴格管教,一直就與外界的世俗世界脫離,對于這個物質(zhì)世界也就顯得格外的天真無知。而她的追求者莫里斯雖也是美國人出身,但由于長期生活在歐洲,深受歐洲文化影響和熏陶,早已成了世俗歐洲人的化身。天真的凱瑟琳不諳世事,以為莫里斯對她的愛情純潔而真誠,因而不惜與父親決裂也要去追求這份看似美好的愛情。而老道世故的莫里斯不過是把凱瑟琳看成了讓自己發(fā)財致富、躋身上層社會的捷徑。這一天真與世俗的反差,一方面體現(xiàn)了小說中人物道德倫理的矛盾與沖突,在另一方面也恰恰揭示了清教主義價值觀的態(tài)度與取向。在殖民地早期,雖然新大陸一片蠻荒,但自然資源豐富。清教先祖?zhèn)兺ㄟ^自己的勤勉努力,收獲了繁榮和富足。這使得他們雄心勃勃,相信任何事情都可以做到。同時,移民北美的清教徒們認為自己是上帝的選民,新大陸是上帝許給她們的“新耶路撒冷”。美國的清教徒們認為自己肩負著傳播基督文明,救贖世界的偉大使命。[3]因而,相較于因歷史沉淀而世故復雜的傳統(tǒng)歐洲人而言,美國的清教徒及其后代們樂觀開朗、天真單純。也正因為此,《華盛頓廣場》中的女主人公凱瑟琳被作者塑造成天真善良的形象。她的天真單純,使她愿意用善意看待身邊的每個人,卻也間接造成了她的愛情悲劇。天真淪為世俗的犧牲品,也從側(cè)面反映出作者對于清教主義價值觀的反思—純?nèi)坏拿赖挛幢啬艹删蜕剖?。詹姆斯以凱瑟琳的愛情悲劇,展示了資本主義經(jīng)濟對于傳統(tǒng)清教主義價值觀的挑戰(zhàn)與沖擊,也傳遞了他對變革中的美國社會價值體系的擔憂。
(二)對于物質(zhì)財富的態(tài)度
早在殖民地時期,美國的清教徒就將物質(zhì)財富與上帝恩寵聯(lián)系在一起。他們相信努力工作便能得到上帝的認同和保佑,勤勞致富是獲得再生的手段。因此,清教徒都自覺地努力工作,將完成工作視為一種快樂。對清教徒而言,勤勞自律、艱苦創(chuàng)業(yè)既是份內(nèi)之職,也是回應上帝的感召和安排。在這種價值觀的推動下,清教徒們不斷開拓邊疆、征服自然,獲得了財富上的累積;而成功的喜悅又反過來使他們更加堅定了勤勞致富的價值觀。這種良性循環(huán),使得勤勉自律、講求實效的實用主義觀念代代相傳,成為美國精神的一部分。
在小說《華盛頓廣場》中,斯洛潑醫(yī)生就是這種勤勞致富價值觀的典型代表。他雖然娶了一位富家閨秀,獲得了一筆豐厚的嫁妝,但還是繼續(xù)自己的事業(yè),勤奮工作,依靠個人努力獲得了體面的收入和社會的尊重。作為一名忠實的清教主義傳統(tǒng)的維護者,斯洛潑醫(yī)生極其憎惡那種以締結(jié)婚姻來攫取財富、躋身上流社會的做法,這也就直接導致他堅定的反對女兒嫁給莫里斯。除了斯洛潑醫(yī)生,女主人公凱瑟琳身上同樣也傳承著這種清教主義價值觀。雖然出身富裕家庭,但凱瑟琳卻并不看重金錢,因為“清教徒譴責所有貪欲和拜金主義”。[4]當父親斯洛潑醫(yī)生以取消她的財產(chǎn)繼承權(quán)為威脅,想讓她放棄嫁給莫里斯的想法時,她并不為所動,依然選擇義無反顧地追求自己的愛情。即便是父親去世后,她得知父親將大部分的遺產(chǎn)都捐獻給了醫(yī)學院而沒有留給她時,她也沒有表現(xiàn)出一絲的懊惱。因為她從頭至尾所在意的,并不是她父親的財產(chǎn),而是父親對她的態(tài)度。二十年后,當四處漂泊、一無所成的莫里斯回到華盛頓,再次向凱瑟琳求婚時,凱瑟琳堅定地拒絕了他,說出了“我不想結(jié)婚……我也不想得到什么”。世事的變遷、父親對于莫里斯為人的正確判斷,讓凱瑟琳看清了莫里斯的拜金和功利主義,也成為了父親一直認同的清教主義價值觀的固守者。
(三)純潔與善良的品行
清教徒認為,人們可以根據(jù)自己在現(xiàn)世中的表現(xiàn),來揣度自己是否成為上帝的選民?!叭绻粋€人對自己成為上帝的選民具有堅強的信心;對社會有益的事業(yè)刻苦努力,諸事順遂,獲得成功;并不搞歪門邪道,參加教會,品德高尚,這三方面便是他榮獲召喚,成為選民的外在標志?!盵5]這種思想在客觀上激勵著清教徒們嚴苛自律,不斷自我完善,實現(xiàn)宗教上的虔誠和道德上的純凈。作為一種宗教形式,清教在19世紀的美國已經(jīng)是不復存在,但清教主義所倡導的道德價值卻依然發(fā)揮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華盛頓廣場》中的女主人公凱瑟琳身上,處處體現(xiàn)著清教主義所推崇的純潔與善良的品行?!八▌P瑟琳)道德純潔,絕對善良,脾氣也好到了極點:溫柔、謙和、恭順,一貫愛說真話。”[6]雖然由于輕信了莫里斯的謊言,凱瑟琳也曾一度違抗父命、站在了清教倫理的對立面,但愛情幻夢的破滅最終還是導致了清教主義道德責任意識的回歸。她將興趣投入到各種慈善機構(gòu)、療養(yǎng)院、醫(yī)院和救濟團體,就像虔誠的清教徒一般,凱瑟琳通過自己的善行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自己的價值。[7]小說最后,凱瑟琳被塑造成了一位備受他人尊敬愛戴、善良可靠的導師形象,也再次體現(xiàn)了作者詹姆斯對于傳統(tǒng)清教主義道德觀的認同。
四.結(jié)語
《華盛頓廣場》是“詹姆斯純粹以美國為背景的最出色的兩部小說之一”,[8]它對當時美國社會存在的倫理道德和價值沖突進行了充分的展示。通過對這部作品中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清教主義價值觀對于作者和其筆下人物塑造所產(chǎn)生的潛移默化的影響。由此可見,清教主義作為一種宗教理念,雖然早已成為歷史,但其所倡導的價值觀卻對美國社會與文化發(fā)揮著持久的影響和作用,塑造了美國獨特的文學精神。
參考文獻
[1]劉智.美國價值觀之清教主義根源[J].深圳大學學報,2004(01):116.
[2]Perry Miler & Thomas H. Johnson, The Puritans, A Sourcebook of Their Writings[M]. New York: Henry Holt and Company. 1963.
[3]劉淑貞.清教主義與美國精神[J].懷化學院學報,2010(10):76.
[4]馬克思·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M].于曉、陳維綱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32.
[5]于可.當代基督新教[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3:2.
[6]亨利·詹姆斯.《華盛頓廣場》[M].侯維瑞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2:11.
[7]陳湛妍.倫理的錯位與心靈的孤獨—論《華盛頓廣場》中凱瑟琳的悲劇命運[J].外國文學研究2013(02):123.
[8]Putt, S. Grorley, Henry James: A Readers Guide[M]. New York: Cornell UP. 1966.
(作者介紹:呂瑩瑩,上海杉達學院英語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