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旭侃
(上海市瑞金康復醫(yī)院 康復醫(yī)學科,上海 200023)
腦卒中的發(fā)生會造成頭痛、嘔吐等臨床癥狀,部分患者還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導致神經功能嚴重受損,如偏癱、站立困難、行走不穩(wěn)等[1]。長期臥床治療會使患者逐漸喪失獨立生活的能力,降低腦卒中患者的生活質量[2]。為提升患者的機體功能,促進預后,本次研究主要探討了本體感覺神經肌肉促進技術下肢運動模式對下肢功能及平衡功能的影響,現(xiàn)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方法。從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患側下肢Burnnstrom分期為III、IV期,站立平衡2級,輔助下可短距離步行的腦卒中患者當中隨機挑選60例,按照隨機數(shù)表法,對上述60例患者進行分組,實驗組分得患者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齡55-78歲,平均(63.15±9.85)歲,病程3-12個月,平均(6.75±1.87)個月;參照組分得患者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齡55-79歲,平均(63.62±10.03)歲,病程3-12個月,平均(6.12±1.37)個月。對兩組患者的基礎資料進行比對,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
1.2 方法。參照組采用常規(guī)康復治療,主要包括:遵照醫(yī)囑給予患者常規(guī)用藥,并通過坐位、站立位、屈膝等方式對患者實施下肢功能及平衡訓練[3]。每次訓練40 min,每日一次,20天一個療程,持續(xù)2個療程。實驗組采用本體感覺神經肌肉促進技術下肢運動模式。在常規(guī)康復治療的基礎上,使用本體感覺神經肌肉促進技術下肢運動模式開展康復訓練,主要包括:①患側下肢D2屈模式:從髖關節(jié)開始,指導患者進行單側下肢屈曲、外展、內旋等動作,同時幫助患者膝關節(jié)屈曲、踝關節(jié)背屈并外翻等運動。②患側下肢D1伸模式:從髖關節(jié)開始,指導患者進行患側下肢伸展、外展、內旋等動作,同時幫助患者膝關節(jié)伸展、踝關節(jié)跖屈并外翻等運動。③坐位,屈-外展伴膝伸的雙側對稱模式。④仰臥位,伸髖伴屈膝,患側下肢外展,健側下肢內收的雙側不對稱模式。⑤俯臥位,髖伸—外展伴內旋,屈膝的雙側對稱模式。訓練過程中,可適當運用節(jié)律性啟動、等張組合、穩(wěn)定性反轉、節(jié)律性穩(wěn)定等特殊技術強化治療,但要注意保持節(jié)奏,避免過度勞累,影響恢復效果[4]。每次訓練40分鐘,每日一次,20天一個療程,持續(xù)2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
1.3.1 比較兩組患者的康復效果,并將其劃分為顯效、有效,以及無效三個層次。
1.3.2 分別采用FMA下肢運動功能評分和威斯康辛步態(tài)評分對患者的下肢功能進行評估。FMA評分越高,說明下肢運動功能越好;威斯康辛步態(tài)評分,得分越高,步態(tài)越差。
1.3.3 參照Berg平衡評分,對患者的平衡功能進行評估。得分越高,說明患者的平衡功能恢復越好。
1.4 統(tǒng)計學分析。此次研究收集到的相關數(shù)據(jù)主要使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處理軟件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比(%)的方式表示,用卡方(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平方差(±s)的方式表示,用t檢驗。P<0.05時,組間對比存在差異,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比較兩組患者的康復效果。實驗組患者的康復效果明顯比參照組更加理想,P<0.05,詳情參照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康復效果對比[n(%)]
2.2 比較兩組患者的FMA下肢運動功能評分、威斯康辛步態(tài)評分及Berg平衡功能評分。治療前,兩組患者的FMA下肢運動功能評分、威斯康辛步態(tài)評分及Berg平衡功能評分不具備對比差異,P>0.05;治療后,實驗組患者的評分結果明顯優(yōu)于參照組,對比差異顯著,P<0.05,詳情參照表2。
腦卒中主要是指腦部血管突然破裂或血管阻塞,造成血液供給大腦不及時,進而引發(fā)腦組織損傷疾病[5]。在臨床診斷中,腦卒中具有“三高”的特點,即高發(fā)病率、高致殘率,以及高死亡率。大腦中樞神經的損傷,會引起下肢功能及平衡功能障礙,對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影響。
表2 兩組患者FMA下肢運動功能評分、威斯康辛步態(tài)評分及Berg平衡功能評分對比
表2 兩組患者FMA下肢運動功能評分、威斯康辛步態(tài)評分及Berg平衡功能評分對比
組別 例數(shù) FMA下肢運動功能評分 威斯康辛步態(tài)評分 Berg平衡功能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實驗組 30 12.42±8.61 23.97±5.72 29.79±9.23 16.49±5.92 35.42±4.61 41.97±3.72參照組 30 12.57±8.75 16.39±7.43 28.94±10.37 20.88±4.75 35.75±7.75 37.49±3.43 t - 0.06 4.42 0.33 3.16 0.20 4.84 P - 0.94 0.00 0.73 0.00 0.84 0.00
治療后,實驗組康復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參照組,P<0.05;實驗組FMA下肢運動功能評分威斯康辛步態(tài)評分及Berg平衡功能評分結果明顯優(yōu)于參照組,P<0.05。本體感覺神經肌肉促進技術下肢運動模式的康復訓練能夠刺激下肢關節(jié)和肌肉本體,通過不斷的伸展、內收、外旋,能夠有效喚醒運動神經,促進運動功能的恢復。本體感受器主要存在于人體的肌肉、皮膚、關節(jié)、肌腱、韌帶當中,在康復訓練過程中,通過擴散和強化練習,能夠對肌肉產生抗阻作用,并借助抗阻力將強化效應傳遞給反應能力相對較弱的肌肉。牽伸和擠壓練習能夠拉長下肢肌肉,誘發(fā)下肢肌體的牽張反射力,利用關節(jié)負重能力,激活關節(jié)感受器。由遠及近,從踝到膝再到髖的時序調整,能夠促進肌肉收縮,提升下肢運動能力。與此同時,在開展本體感覺神經肌肉促進技術下肢運動模式康復訓練的同時,要注意節(jié)律性,按照先被動,后主動的方式,緩慢、有節(jié)律地活動下肢,刺激運動神經,讓患者逐漸感受到運動的感覺,樹立治愈信心。
綜上所述,對腦卒中患者采用本體感覺神經肌肉促進技術下肢運動模式的康復治療,能夠提升患者的下肢功能及平衡功能,具有比較顯著的康復效果,值得在臨床范圍內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