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珊 王全年 李秀美
中醫(yī)治法,是中醫(yī)基礎理論的主要內容之一,在中醫(yī)的整個辨證論治的體系中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可以說研究中醫(yī)治法是研究中醫(yī)基礎理論必不可少的部分。中醫(yī)治法是根據病機擬定的治療方案,是指導制方的理論依據,是辨證論治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聯接病機與方藥的橋梁[1]。醫(yī)家們總結出“以證論法、法隨證立、方從法出、方以藥成”等,治法分類繁多,有針對病機、病因、癥狀、方藥等,清·程國彭所著《醫(yī)學心悟》中所論“醫(yī)門八法”[2],即汗、和、下、消、吐、清、溫、補。以八綱辨證為體系首創(chuàng)八法。然而,模型中醫(yī)學揭示出任何相對獨立的生命結構單元,雖然原形不同但原形背后的哲學思維模型、數學模型卻是高度統一的[3]。中醫(yī)理論指導下的“治法”顯然有一定的規(guī)律,它是依據特定的病因病機確定的,其治法嚴格按照宇宙演化同構律而化生。簡述之,以期賜教。
從《黃帝內經》最早提出的簡單的治法,到《傷寒雜病論》中逐漸成體系的治法,再到后世各個大家在此基礎上,結合自己多年的臨床經驗,形成了一套具有各自特色的治法,使得現如今中醫(yī)治療理論百花齊放,種類繁多,各有所長。
《黃帝內經》提出“其有形者,漬形以為汗;其在皮者,汗而發(fā)之?!蓖舭涸?“發(fā)者,升之、散之、汗之也。”又曰: “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從之?!睍嘘U述了部分治法,奠定了中醫(yī)治則治法的理論基礎,其成書,標志著中醫(yī)治則治法理論已具雛形?!峨y經·六十九難》首次提出“實則瀉其子,虛則補其母”,《難經·七十二難》提出“迎隨補瀉”法,《難經·七十六難》提出“補衛(wèi)瀉營”方法,說明補與瀉這兩大法的重要性。宋《圣濟總錄·傷寒門》對部分《傷寒論》方按可汗、可下、可吐、可溫分類[4]。至明代張景岳創(chuàng)立以法統方,提出“八陣”,為補、和、攻、散、寒、熱、固、因。有學者認為,從治法分類的角度分析,八陣基本概況了中醫(yī)學的主要治法,可以統攝多數治法,并多與辨證八綱有對應關系,優(yōu)于多數治法分類[5]?!夺t(yī)方集解》中清代汪昂結合以因統方和以法統方,將治法更具體化分為補養(yǎng)、發(fā)表、涌吐、攻里、表里、和解、理氣、理血、祛風、祛寒、清暑、利濕、潤燥、瀉火、除痰、消導、收澀、殺蟲、明目不僅完善了方劑分類體系,而且對治法有了更深層次的指導?,F代方劑大家陳潮祖將治療大法分為解表法、瀉下法、和解法、溫里法、清熱法、補益法、滋陰法、升降法、理氣法、活血法、止血法、祛濕法、祛痰法、消骨葬法、固澀法、解痙法等16法[1]??v觀綜上所述治法,不外乎以“醫(yī)門八法”統領全局。
《醫(yī)學心悟·醫(yī)門八法》說:“論病之原,以內傷外感四字括之,論病之情,則以寒熱虛實表里陰陽八字統之。而論治病之方,則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溫補八法盡之?!盵2]①汗法:汪昂云:“發(fā)者,升之、散之、汗之也?!币鉃榘l(fā)汗解表,以麻黃湯為發(fā)汗專方。②下法:下者,攻也,攻其邪也?!夺t(yī)方集解》云:“邪入里宜下,人之一身,元氣周流,不能容纖芥之邪,稍有滯礙,則壅塞經絡,隔遏陰陽而為病矣。”通過瀉下、攻逐、蕩滌等方式使有形實邪從下竅而走。以大承氣湯為代表的瀉下劑。③和法:程氏所述的“和”法是指的狹義的“和”法,指張仲景在《傷寒論》所論述的少陽病,即和解少陽,和解表里。以小柴胡湯為和解劑的代表。④溫法:《素問·至真要大論》曰:“寒者熱之”,“勞者溫之”?!毒霸廊珪ば路桨寺浴芬嘣?“丹溪曰:氣為余,便是火。余續(xù)之曰:氣不足,但是寒?!睖胤ㄟm用于實寒證和虛寒證的治療。《傷寒論》指出“溫里宜四逆湯”、“當溫之,宜四逆輩”。⑤清法:《醫(yī)學心悟》指出:“清者,清其熱也,臟腑有熱,則清之。經云:熱者寒之是也?!鼻澹傅氖乔鍩?,這里的熱兼實熱與虛熱。常常以白虎湯來清大熱,青蒿鱉甲湯清虛熱。⑥消法:《醫(yī)學心悟·醫(yī)門八法》說:“消者,去其壅也。臟腑、經絡、肌肉之間,本無此物而忽有之,必為消散,乃得其平”?!夺t(yī)方集解》認為:“消者,散其積也;導者,行其氣也。脾虛不運,則氣不流行;氣不流行,則停滯而為積,或作瀉痢、或成痞,以致飲食減少,五臟無所資稟,血氣日以虛衰,因致危困者多矣,故消而必導之?!毕蓺庋⑹撤e、痰飲、蓄水、癰膿、蟲積等引起的積聚、瘕病、腸蕈等病證。血府逐瘀湯、保和丸、烏梅丸等均可消除其邪。⑦吐法:《景岳全書·雜證謨》云:“人之百病,無非治節(jié)不行。吐能達氣,氣從則無所不從,而何有于病!故凡有奇怪難治之病,醫(yī)家竭盡其技而不能取效者,用吐法,方見神效?!敝赣客律辖沟奶迪?、癰膿,使邪從上竅出。常用瓜蒂散作涌吐。⑧補法:《素問·三部九候論》曰:“虛則補之”《景岳全書·新方八陣》說:“補方之制,補其虛也”。虛證常以氣血陰陽為基礎,氣虛以四君子補之,血虛以四物湯補之,陽虛常以腎氣丸補之,陰虛以六味地黃湯補之?!夺t(yī)學心悟·醫(yī)門八法》:“蓋一法之中,八法備焉,八法之中,百法備焉。病變雖多,而法歸于一?!敝畏ㄒ环矫嫣N含病證、病因、病機和組方配伍規(guī)律的內容, 包涵著方-證相關的內在邏輯性, 同時治法對證、方、藥具有提綱挈領和邏輯分類的重要作用[6]。
宇宙演化同構律認為,宇宙任何相對獨立的演化單元或演化系統,均圍繞一個“致中和”的中心而演化,以“一陰一陽之謂道”向著兩個反演極端而演化;并以“四象三元”為統一演化模版;以象數偶數律演化公式S1=4n演化其象、象類奇數律演化公式S2=2n+1演化其類;“象偶類奇”規(guī)律反映了宇宙萬物演化本質。無極、太極、陰陽等中國古典哲學元素以其特有的哲學含義共同參與在宇宙萬物演化之中。如圖(1)所示。
n取自然數。當n取0、1、2、3、4…… 象數偶數律演化為0、4、8、12、16……分別代表零象(陰陽差異為0,即元卦)、四象(四卦)、八象(八卦)、十二象(十二卦)、十六象(十六卦)、三十二象(三十二卦)等。特別說明:零象,是太極元氣在沒有演化出陰陰之時形成的高度統一之象。 象類奇數律演化為1、3、5、7、9……對應象的分類為一類(元類,對應太極)、三類(一分為三,對應三才)、五類(一分為五,對應五行)等。
圖1
周敦頤在《太極圖說》提出“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二氣交感,化生萬物”。通過潛心分析,太極圖實際上隱含著宇宙演化的模型,即無極乃宇宙之原始,一片混沌無序、虛無的狀態(tài),當這種狀態(tài)蓄積一定能量時,虛無開始成形,無序逐漸有序,太極便產生了; 太極是具有獨一性、中心性的演化個體或者單元,遵循“一陰一陽之謂道”的宇宙法則,所以太極以自身為坐標原點朝著兩端演化出陰陽之勢;陰陽代表在一定范疇內相互對待的一對屬性。由此宇宙萬物的穩(wěn)定性以“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的態(tài)勢永恒存在。
《周易·系辭上》提出“精氣為物”,《管子·心術下》說:“一氣能變曰精?!苯哉J為精氣是構成宇宙萬物的原始精微物質,是世界萬物構成的本源。那么人同樣身處宇宙萬物之中,如《管子·內業(yè)》中言:“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為人”,人也是由天地陰陽精氣交感聚合而來。在方法學上受到類比思維的啟發(fā),在中醫(yī)理論中,精氣則是構成人體的精微物質,為人體之本源,即“太極”。受到古代哲學中精氣的氣別陰陽,中醫(yī)學中將人體之精氣亦分陰陽,陰陽二氣功能和運動平衡和諧,達到“陰平陽秘”的狀態(tài),則人體康健而無病,《素問·調經論》曰:“陰陽勻平……命曰平人?!卑讶梭w視為一個物質單元,則沖氣以為“和”是健康最理想的狀態(tài)。
而當沖氣失和時,人體的陰陽失衡,表現為陰陽的偏盛偏衰和互損。治療時以辨證論治為基本原則,八綱辨證,即“表里、寒熱、虛實、陰陽,以陰陽為總綱”,為基本的辨證方法,在辨證的基礎之上,治法呼之欲出,調和陰陽便成為中醫(yī)治療之本。中醫(yī)治法雖多元,其根本無非守中、守元時空位,使陰平陽秘,潛在中庸。
以“治法”為概念發(fā)生最小獨立單元,以“平治”為演化中心,向著兩個端性概念而演化,并以“四象三元”為演化統一模版,演化出在統一屬性范疇內的三類子概念,如“治法”演化出“清法、平治法、溫法”。并以S1=4n演化治法現象、S2=2n+1演化治法分類,“象偶類奇”規(guī)律反應了治法發(fā)生的統一本質規(guī)律。建立電磁統一理論的麥克斯韋說過:“一門科學規(guī)律與另一門科學規(guī)律之間部分類似將使我們能以這二門學科的一門學科來說明另一門學科”[8]。治法的類型以目前大家最認可的“醫(yī)門八法”為例。那么我們人為將人體無陰陽偏盛的狀態(tài)視為一個太極,治以平調陰陽,也可無需治療,即平治法( 沖氣),由平治法為中心向陰陽兩個方向演化,產生陰陽偶對,出現趨陰治法與趨陽治法。依照陰陽的屬性,我們常常將人體上部劃分為陽,下部為陰,則從下竅而走的下法即為趨陰演化,從上竅而出的吐法為趨陽演化; 寒為陰,熱為陽,同理清法為趨陰演化,溫法為趨陽演化;消除為陰,補益為陽,即消法法為趨陰演化,補法為趨陽演化;外為陽,里為陰,所以汗法法為趨陽演化,和法為趨陰演化。另一方面,根據中醫(yī)理論同構律推論,由基本病機演化出的治法分類———平治法、趨陽治法和趨陰治法。
圖2
中醫(yī)治法的發(fā)生規(guī)律嚴格按照宇宙演化同構律演化而來。其中太極、沖氣、陰陽,分別對應著人體精氣、平治法、趨陰或趨陽的治法。包括平治法、趨陰治法與趨陽治法在內的所有治法類型永遠符合象類奇數演化律。中醫(yī)治法演化出的治法分類永遠是奇數類S=2n+1。反映了中醫(yī)治法中的根本規(guī)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