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塬
臺灣出了一部電視連續(xù)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第一個單元劇是《媽媽的遙控器》。它以荒誕的劇情,揭示了中國式的親子矛盾。
紀太太跟丈夫離婚了,她的世界只剩下兒子小偉,而小偉不聽話讓她十分難過。此時,她從神秘人那里得到一個遙控器。同一時間,小偉為了去畢業(yè)旅行,偽造了成績單。奇怪的事情發(fā)生了,他發(fā)現(xiàn)自己的每一天都是“星期三”,而且同樣的人,同樣的事,同樣的對話……小偉感到恐慌,迫切想知道發(fā)生了什么。原來,他偽造成績單的事情被媽媽發(fā)現(xiàn)了!紀太太手里的遙控器,能夠操縱小偉的時間,她希望孩子認錯,于是不停地讓小偉回到星期三。
小偉的噩夢由此開始。
為了讓小偉走上“正確”的道路,紀太太無論是日常吃穿還是小偉交友,都要插手:不吃苦瓜,時間倒退;不穿媽媽買的新衣服,時間倒退;不聽媽媽的話,繼續(xù)跟同學聯(lián)系,時間倒退……反正只要兒子做出讓她不滿意的事,她就會將小偉困在這一天,日復一日,直到小偉做出她想看到的“正確”選擇。
小偉崩潰了:割腕、觸電、跳樓……一次次自殺。然而手握遙控器的紀太太,從開始的恐懼到最后的漠然,她已經(jīng)習慣用遙控器“救回”兒子。連死都死不了的小偉屈服了。
成年后的小偉,成為媽媽心里的完美兒子,事業(yè)有成,但他并不快樂,他試圖奪回自己的人生。他為媽媽安排了海外游,等媽媽走后他從保險柜里偷出遙控器。沒想到,忘記帶護照的媽媽回家正好看到,大叫:“你手里拿的是什么?”小偉狂怒地說:“這不是你的遙控器,是我的!”此時此刻,你以為小偉終于要奪回自己的人生了,然而讓人絕望的是,媽媽說:“你以為我只有這一個遙控器嗎?”
此劇讓很多家長看得如坐針氈,它給人的震撼是巨大的。它告訴家長:控制是最壞的教育,哪怕這種控制以愛之名。
然而,控制教育如此常見,它就發(fā)生在你居住的城市、你居住的小區(qū)、你居住的單元樓里,甚至就發(fā)生在你家。對此,你有足夠的了解和警惕嗎?
控制型父母會養(yǎng)出什么孩子?
(汪琦峰,某小學教師)
現(xiàn)在,大家都感嘆孩子是碎鈔機,養(yǎng)孩子不容易。確實,不管是經(jīng)濟上還是精力上,家長對孩子的付出遠遠超過其他,所以這也讓家長對孩子抱有高期望,總希望孩子少走彎路,將來超過自己,于是事無巨細地安排孩子的生活、學習,強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指點或指示做。
家長的初衷雖好,卻會導致很多問題:
1.導致孩子不獨立,沒擔當
孩子的成長需要家長的參與,但絕不是讓家長去控制孩子。家長一旦控制了孩子,就等于剝奪了孩子體驗、感受生活的權利。沒有經(jīng)歷,何來成長?如果孩子只能聽命于家長,不僅沒有自理能力、責任擔當,還會覺得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是天經(jīng)地義、理所當然的。這是家長不愿意看到的,也違背了家長的初衷。
2.導致孩子自卑膽小,不自信
自己不用有想法,有想法也白搭,反正最后一切還得聽家長的,家長說了“都是為了你好”。這會導致孩子不自信,總懷疑自己,我真的可以嗎?遇到事情時,想得多做得少,自卑膽小,對任何事情都沒有嘗試的勇氣。
3.導致孩子與家長充滿矛盾,想逃離家庭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自我意識增強,反叛意識也越來越強。如果家長總是控制孩子,孩子一旦有機會離開家長,會毫不猶豫。而家長一味堅持自己的意見,不去了解孩子的想法,也會導致親子矛盾難以調和,孩子覺得生活壓抑,家長覺得多年辛苦付之東流,雙方都感覺自己受到了傷害。
4.導致孩子失去生活的信心
最近,看到好幾個孩子因和家長爭吵,而選擇結束生命的新聞。除孩子的心理建設不太好外,家長的長期控制也是一個原因。家長的控制,其實是對孩子生命的不尊重,會讓孩子對生活失去信心。對此,家長一定要反思。
如今競爭激烈,家長怕孩子出錯,想讓孩子在競爭中勝出,這些我能理解,但是絕對不可事事替孩子做主。孩子是有獨立人格的人,不是學習機器,家長最好放下自己心中的焦慮,把孩子的人生還給孩子,才是教育的正途。
為什么有些父母要控制孩子?
(曉梅,某公司員工)
同事閑聊,凡哥說:“我得規(guī)劃好閨女的高中?!睂W習優(yōu)異的女兒一直是他的驕傲,“我給閨女定了方向,以后走學術研究,不走管理,管理太累,不如學術研究省心?!蔽覇柗哺纾骸盀樯妒悄愣ǚ较??”凡哥把眼一瞪:“當然是我,孩子知道啥!”
凌姐的女兒今年高考報志愿,選了離家千里之外的學校。凌姐說:“女兒非要去那么遠的地方上學,怎么說都不聽!”母女關系日益緊張,凌姐深感委屈,整天圍著孩子轉,最后卻落個這結果。女兒還小的時候,她就跟家長們扎堆討論報什么班、做什么題,孩子學到哪里,她就跟到哪里。誰承想,如今孩子要離她“遠遠的”。
為什么凡哥、凌姐這類父母要掌控孩子的人生?我想原因如下:
——自己的人生不圓滿,于是寄希望于孩子
凡哥上學時是學霸,然而高考失利,只上了三流大學。工作多年,那份不甘仍會從他的言談中流露出來。女兒成了他完成夢想的依托,女兒的每次考試都牽動著他的心弦,他事無巨細地為女兒安排。也許他把女兒看成了當年那個懷揣夢想的自己吧。
——焦慮背后是擔憂,害怕孩子重蹈覆轍
就像脾氣大的人背后往往隱藏著恐懼一樣,焦慮感強的人背后往往隱藏著深深的擔憂。
人到中年,大多數(shù)活得身不由己,隨波逐流。平安活著,有穩(wěn)定的物質保障,在他們看來比什么都強。當生活只剩下維持生計,精神世界就會匱乏無比。他們缺少激情,對物質過分憂慮,害怕孩子過不好,不敢讓孩子去追尋夢想,因為那是他們不曾到過的領域,未知就有風險。也許是太愛,也許是不會愛,束縛了他們,也束縛了孩子。
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雖是個新手媽媽,但我覺得自己更理解孩子真正需要的家長是什么樣的。
——尊重孩子,允許他有自己的想法
如果孩子的想法、訴求被嚴重忽略,只能聽命于父母,那他的存在感會極低,并會慢慢迷失自己。這樣的孩子別說成才,成人都很困難。
——關心孩子的情緒而不是事情的結果
我們是父母,不是導師,無須給孩子講大道理,只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和支持就好。關心孩子的情緒,勝于幫他解決問題。
——父母過好自己的一生
父母希望孩子活得精彩,就要為孩子做出榜樣。自己生活不如意,卻在孩子身上使勁、找補,這種做法,孩子不僅不會買賬,還會在翅膀硬了之后逃之夭夭。
控制型家長如何更好地教育孩子?
(李智,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按照生活態(tài)度來分的話,父母可以分為控制型、安逸型、取悅型、力爭優(yōu)秀型。生活態(tài)度不同的父母,會教育出不同性格的孩子。生活中,最讓人詬病的是控制型父母。下面,我來具體分析一下。
控制型父母,即力圖把握自己、控制孩子、控制局勢的父母。
他們的教育優(yōu)勢:能教會孩子組織能力,領導能力,果斷,堅韌,尊重規(guī)則和法規(guī)、法律,以及合理安排時間的技巧。
他們的教育劣勢:控制,既能引起孩子的反叛、抗拒、沖動,也能讓孩子變成“討好型”孩子,使孩子沒有創(chuàng)造力或者被社會隔離。
控制,說到底是因為內心的不安全感和對孩子的不信任造成的。父母需要通過掌控孩子的生活學習甚至人生,才能獲得安全感,才覺得舒服。如果對孩子失去了控制,他就會感到慌張。控制型父母特別不喜歡被批評,為了避免承受這一壓力,他便力求掌控全局。
控制型父母養(yǎng)育的孩子,可能成為討好者,也可能成為反抗者,更可能成為自暴自棄者。因為從小到大都生活在父母的強氣壓下,孩子很難有機會獨自面對和解決問題。他會感到自己對一切都無能為力,并最終喪失信心,陷入無助的心理狀態(tài),干脆什么都不做,把自己的人生擺在那里,等著父母去安排和料理。等父母老了,無力去照料他時,他不但不知感恩,反而會怒從心頭起,覺得父母把自己的一生都毀了。這樣的悲劇,生活中很多。
那么,控制型父母怎樣打消自己分分鐘想要控制孩子的想法呢?
1.自我覺察,適當放手
控制型父母如果自我優(yōu)勢發(fā)揮得好,其實可以帶給孩子很多優(yōu)點,但前提是不要太操縱孩子,不要引起孩子的反感。
這類父母在忍不住想控制孩子時,要提醒自己冷靜下來,做個深呼吸或者離開現(xiàn)場,然后用別的方法處理問題。如果父母每次都能做到自我覺察,適當?shù)匾徊讲椒攀?,讓孩子有機會說出他的想法,父母就有機會用自己的優(yōu)勢來影響孩子。
2.讓孩子有所選擇,而不是父母全局安排
這類父母有個錯誤的認識,以為負責任的家長就是要告訴孩子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怎么做,以及何時做,不允許有變化,不允許孩子發(fā)表意見、改動流程。但是,你越這樣要求,孩子越是對抗,并且會不斷試探你的底線。其實,對一些不太重要的事,不如適當放手,讓孩子自己選擇。這樣,孩子的挑戰(zhàn)會逐步減少,反叛會逐步降低。
可以從不重要、不緊急的事練起,給孩子三個選擇,而這三個選擇都是你可以接受的。這樣,孩子有了一定的空間和自主權,父母也不會覺得對孩子失去了控制,而危及自己的安全感。
3.召開家庭會議,和孩子一起做決定
定期召開家庭會議,和孩子一起討論要解決的問題。一開始可以是輕松的話題,如周末去哪里玩,并且給出預算和范圍。
家庭會議中,孩子可以說出自己的意見,而控制型父母要接受孩子的發(fā)言,如果孩子的建議被多數(shù)家人認同,就要尊重孩子的意見。控制型父母要相信孩子是有能力的,要給孩子試錯的機會,這樣孩子才能在錯誤中成長起來。
德國心理大師海靈格說:“幸福的家庭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家里沒有控制欲很強的人。”所以,希望控制型父母認清自己性格的優(yōu)劣,教育孩子時,不要以愛之名,覆蓋孩子的想法、干預孩子的決定、插手孩子的人生。同時,在改變教育方法時,不斷改變自我、完善自我。
【編輯: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