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永利 李 明
(1.焦作師范高等??茖W校,河南 焦作 454000;2.自由撰稿人,河南 濟源 459000)
濟源東北豫晉交界地帶有愁溝河,為季節(jié)性河流,冬春季節(jié),河道干涸,可以行人,夏秋季節(jié)雨水豐沛之時,河水淙淙。生活在太行山兩邊的商民利用這天然形成的河谷,走出了一條溝通晉豫的孔道——愁溝古道。愁溝,古時稱“愁兒溝、猴兒愁溝”,是因太行山在此處山勢陡峭,連猴猱都難以攀越而得名。明清時期,愁溝古道在豫晉兩省商業(yè)經(jīng)濟交流、軍事布防中起到了一定作用。
目前,學術(shù)界對太行八陘的主道研究相對豐富,對其支道的關(guān)注相對較弱,支道雖非官道,但在豫晉經(jīng)濟、文化、軍事布防等方面對主道起到了補充性作用。本文結(jié)合歷史文獻及田野調(diào)查,對愁溝古道進行初步研究。
愁溝古道豫西北入口處在懷慶府濟源境內(nèi),但懷慶府的明清府志以及清代以來的濟源地方志并沒有對其有記載。反而是山西鳳臺縣光緒年間的《鳳臺縣續(xù)志》, 既有繪圖又有文字描述,對此條路進行了詳細記載?!而P臺縣續(xù)志》寫道:“按繪圖為修志要義,關(guān)隘則圖中之要,關(guān)隘在鳳臺尤要。蓋太行毗連豫晉,如堵如屏,實為全晉門戶?!魢照?,亦多藝,相與步山走訪里老,凡諸隘之形勢曲折,道里遠近,皆詳辨?!盵1]鳳臺縣(今晉城)對此古道關(guān)注,是因為其軍事價值。由于清晚期,地方動蕩,為了防止賊寇走懷慶府太行山小道北上襲擾山西,鳳臺縣官方才關(guān)注愁溝古道。
愁溝古道東不遠是白澗古道,再東是仙人口古道,三條古道在營房口會合。《鳳臺縣續(xù)志》記載:“仙人口、白澗、愁兒溝三口北距腹里十五里,三口之道會合一路,曰營防口(營防口南距三口各十五里),地勢遜險于三口。”[1]愁溝古道的地形道路又與白澗古道相同,《鳳臺縣志續(xù)志》記載:“白澗、愁兒溝二口,形勢相仿,皆兩山夾路,蜿蜒回環(huán),俗呼為十八沒門,蓋以人行曲折,不能遠見前途故也。”[1]
愁溝古道南端從濟源市五龍口鎮(zhèn)山口村到澤州劉坪村,途中經(jīng)過濟源圪頂腦村,其余全是山路。愁溝古道由南向北穿越太行山,由入口到出口,全長約15公里。西距太行八陘“軹關(guān)陘”約40公里,東距“太行陘”入口西萬、山王莊鎮(zhèn)約20公里。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國家修建207國道(現(xiàn)改為208國道)濟源至晉城段[2],曾試圖沿愁溝古道一線修筑,修至五龍口風景區(qū)黃龕處,終因難度太大而放棄,改走白澗河谷。因此,愁溝古道就較為完好的保存下來。這條古道隨著208國道的通車,失去了其商道的價值。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前,它是濟源東部北部、沁陽西北、孟州、洛陽與晉東南商民往來的捷徑。雖然愁溝古道路況不如“太行陘”好,但對于商民來說,去山西晉城、陽城、沁水的路程會縮短不少。
經(jīng)實地考察,在愁溝古道上發(fā)現(xiàn)兩通修路碑和三處摩崖。通過這些鐫刻在石頭的文字仍可以略窺古道的商業(yè)文化。
2.1.1 碑刻
修路碑位于愁溝古道今澤州山河鎮(zhèn)青龕村南約1公里路段西側(cè)石龕內(nèi)。據(jù)青龕村村民講,“石龕處原有四通碑刻,其中三通為修路功德碑,一通為騎驢畫像碑。這幾通碑,在二十多年前,被村中精神病人砸毀,拋進河道深溝。村民發(fā)現(xiàn)后,將殘碑從溝內(nèi)移回了原處?!睂埍礈惡?,可以判定為兩通碑刻,均沒有碑題。根據(jù)殘碑內(nèi)容可知,一通為《愁溝修路碑記》,一通為《愁溝修路捐資碑》。現(xiàn)將碑文整理如下:
《愁溝修路碑記》: □古稱險阻者曰澤曰山, 而山行尤難于澤,□□□□北踰太(缺)道,猱難攀越,故因以名之乎。然而北通澤潞,南連覃懷,是商賈往來之要道。往時猶可行走,今年損塌,崎嶇難行,而(缺)旁觀者,擊目感懷。歲乙卯,王得賢、任懷湯慨然有志重修,恐獨立難□,因會議時街、嶺西、南社共同一事,各備糇糧,同(殘缺)貲財,然后鴆工伐石,移河通道,庶幾往過來續(xù),忘跋陟之苦,有康莊之樂矣。今值工役告竣,理合勒石,使善施者之名(殘缺)陳允文撰。計開:首領(lǐng)人王得賢、任懷湯,公議掌鍋人時明現(xiàn),領(lǐng)工人郭成干、時永貴(缺)。河頭村首領(lǐng)(略)、王寨首領(lǐng)(略)、辛莊首領(lǐng)(略)、南官莊首領(lǐng)(略),□□府潞城縣(略),復亨號施錢二千、皂班施錢二千,河頭水磨:德順號施錢一千五百、三盛號施錢一千五百、萬興號施錢一千五百、合盛號施錢一千、興盛號施錢一千、同順號施錢一千、通興號施錢一千、澤盛號施錢一千、永合號施錢五百、永義號施錢五百、西瑞盛號施錢三百(略)。廟后至驢角河工價盤費(殘缺),黃坎后尾上到黑峽口工價盤費(殘缺),大雞架上至四方泉工價盤費(殘缺),(略),(殘缺)十四日立石。
《愁溝修路捐資碑》,刻于嘉慶二年(1819),碑文內(nèi)容為濟源五龍口一帶村莊首領(lǐng)捐資名錄,從殘存碑文中可以看到的村莊有: 花村(化村)、任寨、賀坡、省莊、逯村。還有一些商號的記載, 可惜的商號名稱殘缺。
據(jù)青龕村村民講,還有一通碑,上邊題寫“人家騎馬我騎驢,回頭看見擔柴人;世上貧富不一等,比上不足下有余”詩句,并刻有“騎驢、騎馬以及擔柴人”的圖案。此碑在實地考察中并不存在。此詩可以追溯到唐代,詩人王梵志原詩:“他人騎大馬,我獨跨驢子。回顧擔柴漢,心下較些子?!盵3]湖北鐘祥市元佑宮里藏有一幅明末清初的《騎驢圖》。畫的是:幾位老叟同行在一條曲折的山路上,有的騎馬,有的騎驢,有的步行,有的推車。畫旁題寫:“人家騎馬我騎驢, 上不足兮, 下有余?;仡^看, 推車漢?!盵4]愁溝古道的商旅行人將此刻成石碑, 立于路旁, 用于勸人警世,奔波在古道上形形色色的人要擁有“知足常樂”的人生態(tài)度。
此外,《濟源交通志》《濟源公路志》記載,“在濟源縣東北太行山溝中村山溝之中,發(fā)現(xiàn)一通殘碑,倒伏日久,字跡模糊,略辨一二?!笄鍑幽蠎褢c府濟源縣……東北三十余里古太行溝口,乃通山西之道,而日久風雨損壞,其路甚……亦……主……王……或意合募……康熙五十六年七月初六竣工,路……三萬工以……遂刻碑……人……口……”[5]《濟源交通志》《濟源公路志》收錄的溝中村殘碑實際是山口村。《新鄉(xiāng)交通志》援引此碑時[6],便將此錯誤改正了。這通愁溝古道的殘碑,實際考察中未見。
2.1.2 摩崖
一處摹刻于大雞架下方神龕左側(cè)下方巖壁上,風化嚴重, 大致可辨識:“……雞架修路……龍洞出米四升”。
《愁溝修路碑記》時間缺失,但碑文中提到“歲乙卯,王得賢、任懷湯慨然有志重修”一句與小雞架摩崖“乙卯任懷湯、王得賢二人圣意破石”的首領(lǐng)人相同,由此推斷修路碑和摩崖同為嘉慶二年鐫刻。說明嘉慶二年,愁溝古道沿線的村民對坂道及其道上的龍王廟進行了大修。
通過兩通古碑可知: 此路北通澤潞,南連懷州,是商賈往來的重要通道。乾隆末年,因道路損壞嚴重,嘉慶乙卯年由王得賢、任懷湯二人作為發(fā)起人,與時街、嶺西、南社沿線村莊商民商議后共同募資重修,工頭為山西鳳臺縣葛萬村郭世栢、郭世屋,修路工程歷時兩年,共花費十九萬六千文。
由碑文還可知: 參與修路的有山西澤州府的商民、濟源縣的商民以及官府的皂班人員。此次道路維修主要是晉豫兩省古道沿線村莊百姓、商號共同出資。涉及山西澤州的村莊有時街、嶺西、南社、龍洞以及潞安府潞城縣的村莊,涉及河南省懷慶府濟源縣的村莊有“河頭村、王寨、辛莊、南官莊、花村、任寨、賀坡、省莊、逯村”, 除了南官莊, 其余村莊均是今天濟源市五龍口鎮(zhèn)管轄村莊。南官莊距離愁溝古道較遠,參與捐資,是因為南官莊在清代是濟源的商業(yè)市鎮(zhèn),有不少商販積聚此處?!稘纯h志·建置》載:“市鎮(zhèn): 官莊?!盵7]《河北采風錄·濟源縣水道圖說》載:“縣東鄉(xiāng)有苗店、程村、南官莊三鎮(zhèn)……”[8]《濟源縣志采訪稿·建制》載:“鄉(xiāng)鎮(zhèn): 南官莊……商務較勝(盛),地里(理)亦頗重要?!盵9]
此次修路還有不少商號捐資,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濟源縣河頭村水磨商號合計有11家。另外,捐資功德人以濟源縣愁溝古道附近的商民為主。這也反映了此路主要是濟源市東北一帶鄉(xiāng)村商民去山西的便道。
《愁溝修路碑記》一文中有“廟后至驢角河工價盤費(殘缺),黃坎后尾上到黑峽口工價盤費(殘缺),大雞架上至四方泉工價盤費(殘缺),”說明古道是分段的,根據(jù)維修路程的長短及難易程度付工錢。據(jù)實地考察可知: 古道路基寬兩米左右, 劉坪至青龕村主要為土路,個別路段為青石路,青龕村以下路段起初為河道外,然后是青石鋪就的路面,有的路段依山勢修建,甚至有的就在懸崖上開鑿,有的路段直接借用河道,直至濟源山口村。
沁河下游水磨的歷史悠久,至少可以追溯到唐代?!缎绿茣の逍腥酚涊d,“如意中,濟源路敬淳家水碾柱將壞,易之為薪, 中有鲇魚長尺余, 猶生。近魚孽也。”[10]《廣古今五行記》記載,“唐則天如意中,著作郎路敬淳莊在濟源。有水碾,碾上柱去水五六尺,一柱將壞,已易之。家人取充樵,柱中有一鲇魚尺馀, 尚活。至數(shù)年, 敬淳坐罪被殺?!盵11]此事雖有點傳奇色彩,但根據(jù)記載,路敬淳在濟源莊園內(nèi)有水磨。這條記載把濟源人利用水磨的歷史提到唐代。文獻并未交待路敬淳的莊園在何處,不過肯定在河道邊上。他在唐垂拱四年(688)為沐澗山魏夫人祠撰寫《大唐懷州河內(nèi)縣沐澗魏夫人祠碑銘并序》[12]碑文,可知其莊園就在距離沐澗山不遠的沁河岸邊。
河頭村位于沁河出太行口不遠的河灣處,由于水流量大,適合建設水磨。清代河頭村的水磨坊約有三十二處,分布在沁河、大利河、小利河沿岸,其中以沁河沿岸數(shù)量為多。商民依托河水的自然落差,在河道上打堰截留,提升河水進入動力渠,依靠水力沖轉(zhuǎn)水室內(nèi)的輪盤,帶動碩大的下磨盤轉(zhuǎn)動,加工糧食。河頭村離愁溝古道出太行山口不遠,臨近沁河省莊渡口,磨出的面粉方便運輸。河頭村又在山西澤潞商幫貿(mào)易路線上,并且有不少水磨商號就是澤潞商幫經(jīng)營,甚至晉中的商人也在此經(jīng)營水磨[13]。河頭村沁河水磨文獻的發(fā)現(xiàn)是對懷慶府沁河流域水磨歷史[8,14]的補充。
《萬里茶路話常家》記載:“清代晉商販運茶葉的萬里茶道路線,經(jīng)洛陽途徑濟源通往山西的路有兩條。一條是軹關(guān)道……大批的茶葉并不走這條路線,而是走位于東部的太行山路,由濟源出發(fā)東行,過蟒河望春橋,至堰頭村,經(jīng)永濟橋過濟水,康熙二十五年(1686)建成的永濟橋有碑記云:于夫澤潞之商貿(mào)往來之途必于是乎出。過永濟橋后不遠,乘船過沁河,進入山區(qū),路夾在山谷之間,或上或下,多彎少直,皆依山勢而定,路行于山腰之上,仰觀高峰林立,俯視則崖壁陡峭,下有飛流急湍,路窄苔滑。騾隊一線行進,騾夫每到險要處,必須守在道旁,保護牲口,以防牲口失蹄墜下山澗。這條路線比之沁陽羊腸坂古道,艱難程度相差無幾, 只是因為在大方向上為直, 能省去半日多的行程。”[15]文中所述的晉商茶道其中一條就是愁溝古道。沿著愁溝古道北上可在東莊、蓄糧掌、衙道等處匯入明清時期著名的晉豫古商道清化二大道?!稌x城交通志》載:“自周村起,經(jīng)……東莊、蓄糧掌、衙道……從207國道南出境處東側(cè)池根村出境,入河南省博愛縣紫林村。古稱清化二大道”。[16]此路入河南省, 并非是博愛縣紫林村, 而是沁陽市紫陵村。清化二大道也不是懷慶府人的稱呼,府志中稱此條路為“紫道”[12]。“清化二大道”西起陽城縣潤城,是澤潞商幫南下、懷商北上貿(mào)易的主要路線之一,是“萬里茶道”的一部分。
澤潞商幫是明清時期活躍在晉東南澤州、上黨一帶的商賈群體。清代,晉東南潞澤商幫經(jīng)營的鹽、鐵與懷慶府的懷幫經(jīng)營的懷藥、面粉、日雜貨物形成了互動。明清之際,澤州的陽城生產(chǎn)出種類繁多的民用鐵貨、河東鹽池(今運城)的食鹽、澤潞商幫的長蘆鹽、潞州長治和澤州高平的潞綢沿著太行山間古道南下懷慶府(今焦作、濟源),并轉(zhuǎn)銷往其他地區(qū)。[17]
清中期以后,懷商王泰順號將產(chǎn)于澤州的鐵鍋等鐵貨銷售到全國各地。[18]而懷慶府濟源人更是壟斷了陽城鐵犁的銷售。[17]《濟源縣志采訪稿》記載:“濟境近山……人民盡力耕田,暇則販柴、鐵貨為業(yè)?!盵9]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之前,懷慶府食用鹽是河東鹽,之后改用長蘆鹽[12]。澤潞商幫手里就有長蘆鹽的鹽引[17]。另外河南洛陽的食鹽一直仰仗于河東池鹽,太行山間的小道為私鹽貿(mào)易提供了方便。
由于資源的互補性,晉東南的煤鐵與河南的米面催生了澤潞地區(qū)“鹽鐵換糧食”的貿(mào)易[17]。晉東南地區(qū)人多地峽,缺乏糧食,但有豐富的煤炭、食鹽、鐵礦資源,而一山之隔的懷慶府有大面積的平原,土地肥沃,糧食產(chǎn)量高。澤潞地區(qū)需要從鄰近的懷慶等府輸入糧食[18],河內(nèi)縣清化鎮(zhèn)糧行有七十多家,日上市糧食一千多石[19]。水磨加工糧食的效率比起人推或驢拉效率要高幾十倍。因此就出現(xiàn)了山西商人將河頭水磨收購,用于加工糧食,并將面粉運到澤州、潞州銷售。在晉城水陸院懷慶會館(覃懷會館)西廊房的墻壁上鑲嵌有一塊《南關(guān)面行條規(guī)》,從面行條規(guī)可知,會館對入會的經(jīng)營面粉的懷商提供了方便也對其應盡的義務進行了約束。這說明,從事糧食面粉的懷商不在少數(shù),尤其是在山西晉城經(jīng)營面粉行業(yè)的懷商不少。
清代的鳳臺縣官方將愁溝古道編入縣志并且繪圖,僅僅是關(guān)注它的關(guān)隘作用,而非商業(yè)經(jīng)濟價值。通過對愁溝古道的實地考察,我們可以看到此條道路在溝通豫西北晉東南的商業(yè)中所起的作用。懷慶府的商民將本地的土特產(chǎn)以及面粉賣到山西晉城、長治等地,換回他們的鐵器、鹽,將這些商品販賣到本地以及全國。兩地商品的互補和長期穩(wěn)定的商品交易關(guān)系,使得行走在此道上的商民多次維修此路。嘉慶二年,山西晉城及河南濟源商民對愁溝古道歷時兩年的大修整,就是兩地商民對于維持道路通暢的一個縮影。另外修路碑中提到的水磨商號,是對懷慶府沁河流域水磨歷史[8,14]的補充,使我們更能全面地了解清代懷慶府人民利用水磨的歷史。